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解密机关

 ——读周波小小说集《头条新闻》 
《当代》编辑周昌义曾说,《当代》从来不用“官场小说”,只发“机关小说”。这显然是个换汤不换药的文字游戏。但是称呼一改,平添了文学味儿,少了点政治气儿。
但“机关”一词,又总让我联想到词语:“阴森恐怖”“暗器重重”“险象环生”。在我的小农意识中,“机关”有时就是“黑暗”与“陷阱”的代名词。
在机关工作中到底暗藏着哪些机关呢?周波的小小说集《头条新闻》为我打开了了解“机关”生活的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太多离奇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此集俨然成了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
或许是周波多年身处机关的缘由,他总能以冷静的笔触,幽默的写作手法,让机关中各色的人等一一出场亮相。
周波喜欢不惜笔墨将机关中小人物的日常工作一一罗列,通过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他们的卑微荣辱、如履薄冰,以及心酸无奈的生存状态刻画了出来。
《头条新闻》中的“我”可谓是机关人物的典型刻画。一篇稿子即将刊发,“我”却一直按着不让报社编辑朋友发表。稿子一拖再拖,直到水利厅厅长视察,“我”才催促编辑发表,而且是“头版头条”。厅长看到此则新闻,于是决定将预先投放在A县的一千万海塘建设资金改投“我”所在的D县。最后由于苦心孤诣的策划,“我”得到了应有的报答——顺利升迁。
 无疑,文中的“我”是深谙“机关之道”的。此文将一个善于钻营,善于取巧的小公务员的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
《植树日志》中的“我”是某局的办公室主任,也是在机关做得顺风顺水的角色。此文以时间顺序,大致记述了植树节的活动安排:从早晨8:00聆听领导讲植树的意义——购买后勤补给——豪华酒店聚餐——饭后唱卡拉OK和浴足——再吃大排档——第二天凌晨2:00各自回家。作为办公室主任,“我”在处理“植树节植树”这个问题上显然既能得到领导赏识,又能获得属下的拥戴,可谓如鱼得水。一个八面玲珑的形象呼之欲出。
值得注意的是,此文通过白描式的、流水账式的记述,将局里20号人一天的具体行踪,各项花销,事无巨细地一一罗列,不禁令读者心生感慨:机关难道都是日复一日,铺张浪费,却能心安理得,名正言顺吗?
机关生活似乎是枯燥的、单调的,麻木的,甚至令人窒息的,同时又是可笑的,可悲的。《失眠者》中经常代替领导开会,却经常在会场昏昏欲睡,甚至打起了呼噜,以致晚上到家,却得了失眠症。最终睡前不得不通过听领导讲话的录音才能入眠。
《会风》一文中,老伍因为陪领导打了一夜麻将,第二天又去代替开会,他实在困乏,行将入睡的时候,却一次次被那个在会场里不停移动的摄像机吓得一激灵,睡意全无——原来摄像机就是为了纠正会风采取的新举措。
《鼓掌》一文中,由于“我”养成了习惯的鼓掌,以致在电视里领导讲完话,也不由得鼓起了掌。
机关中的等级观念不仅体现在工作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周波善于捕捉生活中这小小的细节差别,将机关中的那些为人处世小心翼翼的状态刻画得冷气袭人。
比如《楼上楼下》一文中,讲述了职位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所居住楼层的高低,出现了问题,又体现了逐层下压的工作方式,一旦发生事故,最终的责任人仍然是最底层小科员。《漏》中,李四因为居住在二楼,局长居住在三楼。虽然长期漏水,李四仍然不敢去局长家将漏水的事情说明白。最终只好买个大号的塑料盆接水。
《鱼眼》一文也是如此。老伍在酒桌上学习的那一套照搬照抄到了日常生活中,实在迂腐。
周波通过夸张的写作手法,将机关人物中精神的异化状态刻画了出来。比如《涨停》。著名股评家李四嫖娼被抓,按规定要罚款。可派出所长却与李四做起了交易:让李四推荐三支涨停的股票。因为李四一次次言中,渐渐地在所长面前趾高气扬起来。最后,李四堂而皇之地走出了派出所。
《三点》一文中那个退休后的局一把手,退休后仍然不忘把工作习气带入了生活中,事事不忘总结三点,词穷的时候,硬凑三点也在所不惜。机关之道,已经深入骨髓,中毒何其深也!
然而,不知是否是周波的有意安排,在集子的最后一篇《一块红烧肉》中,作者塑造了一位阳光形象县委书记李同。李同将一块红烧肉往贫困村老杨饭碗,由于没有心理准备,老杨不慎将红烧肉碰落在地。李同弯腰用筷子夹起,“吹了吹粘在上面的沙土,然后放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咀嚼起来”。
这个细节在老百姓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惊呆了”。也难怪,老百姓见过太多喜欢铺张浪费、咄咄逼人、喜欢吆五喝六的“官老爷”。这个县委书记“是个好人”,言外之意一定是位好官。
集子中还穿插着几个非“机关小说”(《棉花糖》《藤椅》《裸体》)。但反过来想,如果这些文中的主人公进了机关,又会有怎样的心路历程?会不会有一个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机关人物。
   周波的《头条新闻》是为机关人物进行的一次精神素描,一次对机关人物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剖析和解密。
 是为我的读书笔记。与周司令及其他朋友交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