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谈小小说的人物塑造

谢志强:你的小小说,很多写了官场,时下称为官场小小说。官场的主体是人,我发现,你的官场小小说由当初的写“官”,到现在的写“人”。即把官当人来写,特别关注作为官的人那微妙、隐秘的人性。你本是个“官”,置身“官场”去写官,你怎么发现素材?你如何理解官场小小说并在创作中加以表现?官场有喝茶的习惯,我喜欢红茶,你是绿茶?要不要多放点?
 周波:选择官场小小说创作,对我来说是必然的事件。从学校出来,我就寸步没离开过官场。中国的文化,很大一块是官场文化。当下,研究创作官场的文化著作很多,小小说作为文学体裁的一员轻骑兵,介入这一层面是很自然的现象。但官场小小说不好写,我阅读过国内很多写官场的小小说,成功的例子不多,原因是没能触及人性的东西,只是讲个故事。我在创作官场小小说过程中,曾经也认为只要讲好一件事就行了,现在我完全颠覆了这一观念。我一直记得您讲过的一句话:写官不能仅仅写官。身处官场里的人也是社会一个群体,像调色板一样,不会只是一种颜色。小小说是小说,也是写人的。官场小小说也必须先写好人,写好了人就会有精彩的情节呈现出来,用不着我们煞费苦心去编造。从写官到写人的思维转变是我现在所追求的创作方法,我写过数量众多的官场小小说,像《最珍贵的照片》、《失眠者》、《鼓掌》等等,这些作品,我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切入然后打开的。官场的故事表面都很简单,揭露不是我们小小说的任务,再犀利的笔锋也写不过杂文。但是,写官场里的人就能写出新意,它是往深处走的。我的官场小小说还有个特点,就是从不会让人对号入坐,我习惯写官场共性的问题,我认为只有普遍性的东西才具有某种触动点。我很少把听来的故事直接复制成我的小小说,写小小说不是拍照,它需要提炼,溶入自己的看法与思想。我可能专注于某个人的微笑或言语,我觉得这很重要,能读出很多味来,这比给你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劲。我红茶绿茶都喜欢,只要是上等的茶。
 谢志强:我这都是“平民”茶。你的创作中,已不自觉地呈现出系列小小说的趋向,明显的是朝着官场系列小小说、童年生活系列使劲,而当初的爱情系列,你没能“扩张”。由不自觉到自觉,你将作何打算?尤其是你对系列小小说的认识如何?因为这关系着你今后的创作走向和能量。
 周波:一个优秀的小小说作家要学会变,如果只在一个模式、一条道路上折腾,会让读者造成审美疲劳味觉枯燥。人的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只会攻于一计,只能说你很专,但这不是单项体育运动。您观察得很仔细,我的小小说创作的确有过几次变化,应该归于思维的递进与转变吧。我经历了从情感到官场再到童年几个系列的转变,我觉得每次转变都是自我一次挑战和磨练。这几年,我的官场小小说出了些成绩,于是,有人站出来说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其实,我不想再写下去了,至少现在这样。我对一种写法的熟练已产生莫名的恐惧,我怀疑自己是否只会走来时回家的路,怀疑自己的叙述能力是否如此单一。我想做新的尝试,勇于挑战自我。最近,我连续写了《棉花糖》、《豆酥糖》、《清单》、《蚂蚁》等童年系列小小说,我很高兴自己能写出这些作品,这说明自己在另一条道上也能自由呼吸。我赞赏系列小小说的创作,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国外有成就的小说家都有过写系列小小说的过程,我觉得这是个趋势,它能在一个时间段集中展现作家的创作实践,鉴定一个作家的自我能力与水平。您的“国王系列”、“沙漠系列”、“超常体验系列”,包括最近创作的一大批“京都物语系列”、“盲人点灯系列”给我影响很大。我会继续我的新系列创作,只要还喜欢小小说,我就会这样去做。
 谢志强:你自小生活在海岛,舟山是中国的第四大岛,你的创作里海的味道还未散发,我想,大海在你胸中。小小说创作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中也体现在素材资源的独特性,而海洋是你的宝贵创作资源。你是否能在海洋小小说方面有所表现?你有何准备,即生活和想法的准备。准备好了吗?我的体会,一个作家,要么从熟悉的物事起步,要么由熟悉的经验起飞。这得看你怎么去发现,你还未真正涉足海洋题材呢。
 周波:我生活在舟山群岛,四周弥漫着大海的气息。小时候,我总是喜欢问我的祖母,我为何出生在海上。祖母说:那是上帝的旨意。谁都会热爱生他养他的一方土地,我深深地爱着大海,但很惭愧,我至今没去叙述它动人的故事。海洋小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大海早就向我发出过信息与召唤,而我一次次与它擦肩而过。不是我不想写,我曾经很迷惘,怕写不好。我一直等待着机会,机会永远给予准备好的人。奔腾的海洋、迷人的风情,注定我将与它有一次热情的拥抱。面对无数高高耸立的船桅与赤脚行走在岸上的渔夫渔姑,我想,哪里还有比这更多的鲜活艺术素材呢。不写海,我枉为海洋人!我已开始大量购置并研读关于海的书籍,工作之余我的灵魂与目光也已投向大海深处。我觉得这种准备无需太多时间,因为,推开家门,眼前就是属于我的一片大海。
 谢志强:纵观你的数百篇小小说,我发现,你有一个根本性转变:由交代故事转为刻划人物,即从一个故事的流程转向人物内心的的掘进,从而让人物自己创造故事,而不是由你给人物定故事。前者是外在情节,后者是内在情节。让人物自己出事。你近期有些篇什把握不错。情节由人物内在自然生发。你不妨结合你的创作谈谈。
 周波:这个问题是关于小小说的创作怎样表达问题了。您说的对,我近几年的创作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来自于对小小说这一文体的新认识。我曾先后出版过《行走的沙粒》、《头条新闻》和《棉花糖》三本集子。第一本集子《行走的沙粒》现在我已封掉了,如果我重新打开这本集子,我一定会感到难为情。写了很多年的小小说,可以说,我是在两年前才搞懂小小说是怎么写的。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您,听了您很多讲课,才慢慢悟出了小小说的真谛。我还记着您一句话:小小说不仅仅要讲好一个故事,天下的故事原本就是那若干模式。这句话震憾了我好长时间,至今仍在脑海中不停摇晃。我原来也追求故事的编造,创作过不少劣质作品。现在不想再这么去做了,我搞明白了一个问题。故事应该是由人物自然发出来的,只有把人物写活了,故事也才能生动。本末倒置的后果是违背小小说创作要义,直接导致深度浅语言硬力量轻。我在创作《失眠者》时,一直记着人物的走向,一步步推进与深入。这个情节是自然向前的,绝没有编造痕迹。因为不用我去设计,脑海里的人物已必然性地自觉朝前走了,刹也刹不住。这就是您所说的情节内外走向的问题。的确,内在情节的走动才是好的小小说,靠外力硬拼凑起来的情节是少了小小说内在灵魂的。这儿我也谈一下细节的力量,我觉得情节的内在流动还不能少了细节支撑。这两年,我非常看重细节,我认为一篇原创小小说的成功,都要有一个触动读者的细节,而且,这个细节的唯一性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原创效果。没有细节的引领,人物就会走的苍白。我的《棉花糖》一文,写了父亲用一根草打孩子的细节,这是我爱人亲口讲述给我的。因为有了这个细节,全文才能扛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