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摩挲群岛:生命的轮回与彼岸

第一辑“红尘风情”第一篇《忧郁是一只无壳的蜗牛》是我首先想说的美文。这是一篇立意、寓意很深刻的文章,立春是生命的诞生,立夏是生命的成长,立秋是生命的思考,立冬是生命的迷失,然后,是生命的下一个轮回。    春夏秋冬,生命的四个阶段,成国兄采用的是四个季节的第一天,意味着在我们能够感知的四个阶段的第一瞬间,我们就面临着忧郁。“忧郁也许就在那一刻滋生。在混沌中,我看见自己就是那只无壳的蜗牛……根本没有佑护生命的甲胄。”“我走出母亲的子宫,痛苦是红色的液体,伴着肉体的撕裂从母亲的心脏柔软地流出。”/“我看到太阳从观音山的山顶上升起,看到殷红的溪水从山涧中汩汩淌下。”类似的情景,类似的情怀,很多人都曾经写过,但是表达得像成国兄这么有震撼力和冲击力的,我看到的不多。在经历风的呼啸、波涛的动荡、遥远的行走等系列成长的痛苦中,感知忧郁其实是一根草,是一地的雨,竟然也是诗意。在生命的成熟中,思想成了炼狱,与古今中外的哲人高士对话,与所有我们崇拜过或崇拜着的人对话,我们还是寻找不到心灵的自我救赎,那才是“一种彻骨的孤独和绝望的忧郁”,永远吹不散的无尽的忧郁。然后,在感喟“故乡忧郁的灵魂啊,是家园最神伤的曲调”时,我们丢失了启动生命轮回的钥匙。(我不知道立夏的一篇小小说《钥匙》是不是启发于这句话。)屈子长叹、沈从文的怀恋、老舍的忧伤、郁达夫的沉醉、朱自清的伤悼,统统都是成国兄或者我们自己的情愫。可是忧郁而浪漫是我们的特质,黄鹂在鸣叫,凤凰在舞蹈,天使在飞翔,成国兄至最后还不愿脱离屈子的情结。由此,我也看到了成国兄内心那份埋得最深的中国传统文人理想情怀。母亲的子宫,是我们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最后归宿,所以,她就是生命轮回的符号,充满张力,充满想象。
  生命是一种忧郁,重生是一种快乐。快乐之后再面临生命的忧郁,这就是轮回。
 
                            (二)
第二辑《凡人逸事》中的《此岸即是苦》是我想说的第二篇妙文。
《此岸即是苦》中“一根红领巾”,舟山土话是习惯把“根”作为量词来点缀“红领巾”的,但作为书面语言,一般是用“条”的。不熟悉舟山方言的人就会笑你用词有误。我不知成国兄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这里用了“根”字,我认为用的太巧了。相对于那根打得人手臂隐隐生痛的硬邦邦的竹棒来说,那条红得鲜艳、摸起来如此柔软,曾经为一代代少先队员心中最崇高的理想和最神圣信仰的红领巾,却足以让妈妈手中的竹棒掉在地上,因为附上了当年那些至高无上的政治标语,所以,一根红领巾的力量胜过无数根竹棒的力量。贴上红领巾这个符号,等于贴上了一个阶级成分,涌入一个时潮。如今回忆起来,那就是一份滑稽、无奈而苍茫的历史之痛,心灵之苦。《一根番薯》中村子里发生了“狗刨坟啃尸”的事令人瞠目结舌,饥肠辘辘的一家五口人吃番薯的情景,给我一种割脉剜心般的疼,我想,很多经历或者似曾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看了那篇短文,都会流泪的。《一架钢琴》中打工卖血的老父亲,虽然这个故事发生的年段与上两篇有段距离,但是一样感人至深。三篇短文,同样的主题,都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与生俱来的性情与疼痛。也许疼痛才应该是人最本份最纯真最自然的性情,真正感动人的文学作品,其最主要的使命之一就是用来表达疼痛和苦难的,但它无法终结这种疼痛和苦难。所以成国兄要说“此岸即是苦”,这是文人的宿命。
人生有此岸,人生还当有彼岸。从此岸到彼岸,也是生命的一个轮回。
 
                           (三)
    再讲讲轮回。
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便已将生命过程的本质参透,它告诉世人,任何众生的生命都是由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个阶段首尾相连构成的无限轮回。“生有”我把它理解为“生命伴随着诸多痛苦”;“本有”当然是指从出生到濒死的全过程,也就是生命的有形部分;“死有”即生命终结的那瞬间;“中有”则是死后到转生之间的过渡阶段。佛教认为死亡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而应该被视为一个脱离生死轮回的契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了解死亡,才能够把握死亡所提供的契机。
   佛教所宣扬的生死观与我们文人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可能不径一致。其实文学说到底也是一种宗教,一种信仰,她可以与佛教同或者不同,但是关于生命和死亡,却是古今和未来文人永恒的主题。成国兄在他的第三辑《人生就拈一炷香》文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在佛音经乐的伴奏中,“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也似乎处于一种舒落的状态。”毕竟还是佛给了我们较多的启示。我有时也在思考:生命的轮回,源于对生命的认知,源于对古老文明的透析,它们结合的完美无暇,使生命更加完美,使生命的一切构建、一切元素水到渠成,融为一体。
日月轮回、四季更迭是自然法则。是的,四季美如斯!人生若没有了四季,岂不黯淡许多?成国兄在第一辑的第二篇里还是写他的春夏秋冬。这四篇的主题是孤独,主角是一朵孤独花。同生命和死亡一样,孤独也是文人们无数次表达但永无止境的主题之一。孤独花很诗意,很纯粹,但操纵这朵孤独花的成国兄更像一位拈花微笑的禅者。接下去第三篇还是《春》、第四篇是《秋色赋》,甚至第五篇,还是写秋风的凉意和他人生之秋的情绪。可以想见,成国兄对四季的偏爱、偏重是达到了相当的程度。由此,我想,成国兄也一定是在引发一些有意义的思考:自然的四季轮回是否是人的生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不是人生轮回的最好注解?
            
                           (四)
不知可不可以这样揣摩?成国兄所谓的“摩挲群岛”,既是以自己的眼光和内心抚摩群岛的意思,是个动宾词组;又是我们在表达完那种无法终结的痛苦后,聊以自慰的生命彼岸,是个偏正词组。余秋雨把自己《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书中精选修订出来的文章,再加上后来写的几篇凑成了一部《摩挲大地》。我想可能都是差不多的意思。摩挲是诗意的海,彼岸的花;摩挲是不失语的救赎,黑夜中的泅渡;摩挲是抵达彼岸的路途,是穿越过深邃之旅的生命轮回,那就是成国兄努力创造的生命的更高一层境界。摩挲又让我们想起目前唯一一个母系民族泸沽湖的摩挲族,这种母性的天堂应该也是文人孜孜以求的精神领地——彼岸。从文学的角度而来,那更是一次关于人性与生命的轮回。
  愿摩挲有桥,守望在海的彼岸。
  
                (2009年11月14日在岱山群岛作家文丛研讨会中发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