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沙粒
——周波小小说创作论
刘天平(湛江师范学院
周波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小小说作家,2005年,从《行走的沙粒》开始,他就一路向我们走来,其步履之稳健,行动之迅捷,犹如一个蓝色水域的歌者,以他那特有的粗犷却无比悦耳的蓝色音符,瞬间便在我们心底的最柔软处,掀起了一片片感人肺腑的浪花。
周波的小小说创作,一贯以系列化来铺展开,在小小说的创作中,有很多作家都倡导以系列化来进行小小说创作,以此来强化其创造的人物的典型性和作品内涵深刻性。如谢志强的“国王”和“沙漠”系列,滕刚的“异乡人”和“往事词牌”系列、沈祖连的“华光四”系列、蔡楠的“白洋淀”系列等。周波的创作则主要经历了“从情感到官场再到童年几个系列的转变”,而每一次转变,对于周波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与磨练”。他认为系列小小说的创作,是一个小小说作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1]同时,周波也认为作家不应该总是停留在某一种题材的创作上,而是要不断地求新求变,当一个系列写透写拙了,或者有了模式化之嫌时,就应停下来,琢磨着向新的题材转型,不断挑战艺术的高峰,“如果只在一个模式、一条道路上折腾,会让读者造成审美疲劳、味觉枯燥”[2]。正是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引下,周波从早期情感系列的浅薄,到后来进入官场系列时的创作高峰,继而到目前童年系列的新开拓!在这几个系列的转型间,他的创作技艺也日臻成熟,对小小说创作的理解也渐入佳境,而此刻,一个个荣誉向他纷至沓来——2007年“中国小小说十大热点人物”、第四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于西陆网、《羊城晚报》开设个人专栏、百余篇作品入选年度最佳选本……综观周波5年来的小小说创作,总是在不断的攀登和进步,他就如在舟山群岛岱山县的某一片清秀如画的海域,坚持以自己的风格稳健地行走着的一粒沙粒,低调、殷勤、朴实却永不平凡。
一、初尝甘果:情感系列
从2005年开始,周波由一位小小说作品的爱好者转变为一位创作者。那一年,他开始把目光投向海的彼岸,相继发表了《雨夜》等小小说作品,这使他开始有了丰收的喜悦,并且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创作。这些早期的作品虽然在创作技巧、材料选择、情节铺展方面还欠火候,但是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厚实的人生经验,使周波对小小说创作有一种独特的把持。《百花园》杂志社、《小小说选刊》的主编杨晓敏发现了周波的这种优势,并开始采用周波的稿件,陆续发表在《百花园》和《小小说选刊》上,这使得周波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周波称自己早期的创作没有代表作,他以一种全盘否定的姿态告知读者,最好的作品在下一次创作过程中。这个时期,周波的小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情感方面的题材,而在创作中他非常注重于故事的叙述,而对于小小说作品中的深度和厚度则较少关注。这个时期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数来源于别人的故事,后来他谈到这个问题时,他认为这种“听别人的故事后去写”的创作方式,是“不完全属于自己的”[3]。对于周波创作初期这种讲故事式的小小说创作,杨晓敏认为周波还未找到小小说创作“内在的艺术规律”,“依然显得彷徨且笨拙……离作者想要达到的‘具有独特艺术追求的精品佳构’相差甚远。”[4]
周波本人对自己的这个情感系列也不十分看好,对早期创作的第一本集子《行走的沙粒》,他自己是这样评价的:“如果我重新打开这本集子,我一定会感到难为情。写了很多年的小小说,可以说,我是在两年前才搞懂小小说是怎么写的。”[5]尽管如此,从《行走的沙粒》为代表的情感系列开始,周波已经拥有了小小说创作的激情和艺术感觉,这为他后面的官场系列和童年系列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首攀高峰:官场系列
在认识到自己对情感系列的驾驭力度不足之时,周波很快便停止了这个系列的创作。如何才能在创作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聪明的周波联想到了自己的职业——官场。他认为官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虽然前人多有深度表述,但身为基层官员的自己同样有着切身体会和敏锐观察。周波从第一篇官场小小说《书记的幽默》到其成名作《头条新闻》,共创作了百余篇官场小小说,深受“外界的认可和好评,使作者的小小说写作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6]
官场系列的成功,与周波在这方面丰厚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周波身处机关工作,又有研究生的学历。因此对官场的种种规则和怪象都有着深刻理解,并在创作中演变成为真挚的艺术感触,正如赵淑萍所说,周波能够“洞悉官场的人情世故、人事规则及种种玄机、奥妙”[7]。“选择官场小小说创作,对我来说是必然事件”但他认为“官场小小说不好写,原因是没能触及人性的东西,只是讲个故事”[8]。因此,周波开始意识到,小小说创作不能单靠故事情节,而是要更多地涉及人性。他认为“官场小小说也必须先写好人,写好了人就会有精彩的情节呈现出来,用不着我们煞费苦心去编造。”[9]例如《头条新闻》《程序》《失眠者》等作品,周波开始有意识地在强化叙事技巧的同时,更加看重对人性的观照。他的官场作品,往往通过一个个不谐官道的小人物,来讲述一个个荒诞怪异的官场故事,而在这些寓言式的故事中隐藏着的对人性生存困境的无奈,却给予读者一份尖锐的刺痛感和人性的荒芜感,正如评论家刘海涛所说,周波的官场系列概括出了“人类的人性心理中的某种劣根性。政治的立意一旦和人性的立意汇合,作品的涵义就变得丰厚起来”[10]。
周波在官场小小说的创作中,还开始有了“精品小小说”的创作意识,他认为,小小说不但要有一个好故事,而且还需要“承载艺术含量”,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要创设好小小说的“内在情节”,因为“‘内在情节’注重灵魂的东西,‘内在情节’的走向不是由作家来控制的,它同人物自然发出来的,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前进方向”[11]从这个时期起,周波开始强调小小说的创作技巧,他认为“技巧能让作家的意图在大观念的牵引下,迂回合理地进入读者的血液里”[12],而这存于血液里的观念,将会在读者生活间的某一个特定时刻发芽、结果。因此,周波的官场小小说从来不会直接道破作品的旨意,而是创设一种场境,一种意念的态势,以隐喻的方式留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周波官场系列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其作品集《头条新闻》中,这个系列的作品已由“当初的写‘官’,到现在的写‘人’。即把官当人来写,特别关注作为官的人那微妙、隐秘的人性”[13],这样的转变使得周波的作品在艺术成就上“明显高出一般的官场小小说一筹”[14],让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次登上了个人创作的艺术高峰。他对小小说创作的理解和技巧的运用,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选材、立意、表现手法和语言叙述上的自觉追求,逐渐使自己摒弃、摆脱了早期‘摹写’的痕迹。一种犹如提速式的进步,使他很快跻身于小小说领域新一代优秀写作者的行列,令人刮目相看”[15]。
三、再占高地:童年系列
官场系列的成功,并没有让周波停止前行的步伐。正当人们还沉浸在官场系列所带来的喜悦与震撼中时,周波已经又开始了新的一次题材的转型。“我对一种写法的熟练已产生莫名的恐惧,我怀疑自己是否只会走来时回家的路,怀疑自己的叙述能力是否如此单一”[16],于是,从2008年开始,周波发表了《棉花糖》、《豆酥糖》、《清单》、《蚂蚁》等一系列的作品,表明了他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和突破,其创作题材由官场系列转变为童年系列。
纵观周波的童年系列,不但继承了官场系列注重创作技巧的精粹,而且其笔法也从冷峻转向了温情,对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之处更为老到纯熟。他表现人物的心灵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心理刻画来实现的,而是创设一种惆怅的思绪让读者感悟和品味,使人物的命运和世俗人生于不惊觉间便掀动了读者的心。与此同时,他对叙述文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加强,更加注重细节的刻划及文本隐喻功能的建构,强化了文本情绪的紧凑与张力,使得他的作品富有深度和穿透力,那一份浓郁的记忆之痛和时间之伤,于不知不觉间,便爬满了读者的心头。周波这个系列的小小说,大多以童龄人的视角,审视成年人世界的种种无奈与困苦,那看似单纯的懵懂中,更添了一份无限的辛酸。如《豆酥糖》中,“我”对阿“姨”的那份辛酸爱情的轻轻碰触,给人无限的想象,也给人留下浓浓的惆怅。周波用这种“年轻化”的叙述来增添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从中却折射出无穷的悲情宿命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机智。可以说,童年系列不是周波在题材上的突破,更是其创作技巧走向更成熟的标志。
小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就得有空穴来风,天马行空的本事。最初是走,把经验走遍了,一个作家会面临走出经验的问题,这决定了一个作家能否健步如飞地长跑[17]。如果说周波的官场系列是其经验积累后的厚积薄发,那么他的童年系列则代表着周波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走出经验,凭籍生活的沉淀来进行虚构。周波已经达到了“因字而写”的境界,他认为“很多字或词语带着隐喻,具有特殊含义,是完全可以打开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的”[18]。由此可见,周波对虚构艺术的领悟、生活和阅读的储备都是达到了较高水平,如他由字而虚构出来《放声大笑》、《躲避》、《制造垃圾》等作品,都具有十分浓厚的哲学意味,细细读来,人性的荒芜与灼痛感昭然若揭。
四、远眺彼岸:海洋系列
在致力于童年系列创作的同时,周波已经开始构思海洋系列的小小说创作了。周波生活在舟山群岛,四周弥漫着大海的气息,他很容易就能够捕捉到海洋小小说的素材,“海洋小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大海早就向我发出过信息与召唤,而我一次次与它擦肩而过”[19],或许是周波还没有深入到海洋的深处,又或者那一个触动他的灵感的场境还没有来到,使他至今鲜有发表海洋题材的小小说。然而,当打开2010年第5期《文学港》杂志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他的一篇海洋题材小小说《出海的女人》。周波再次付诸于自己的突破之旅,作为小小说海洋里的一颗沙粒,他从未停歇过前行的步伐,在波涛汹涌、浪潮翻滚中,他以那一份日渐成熟的心境,一支极具艺术隐喻和生命哲学的文笔,真挚地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他们赖以生存的真实的社会形态呈现于我们的眼前。他的作品“文笔流畅,感情丰沛,可读性强,注重含蓄内敛,一路款款道来,若故人品茶聊天。在结构中虽不追求大起大落的写意手法,却能在平静的叙述中,以洞穿世事的目光,一层层揭示着生活中的部分真相。长久坚持,必定会形成自己稳定而独具的艺术风格”[20]。让我们一起期待着周波再一次给予我们的惊喜吧!
注释:
[1][5][13][19]谢志强周波,与周波谈小小说人物塑造,浙江作家,2009年第5期
[2][8][9][16]任晓燕周波,小小说需要小圈子——周波先生访谈,
[3][6][18]周波,因字而写——我现在是这样写小小说的 [4][15][20]杨晓敏,小小说名家印象记,文艺报,2008年9月4日
[7]赵淑萍,向人性深处挖掘——读周波小小说集《太阳很刺眼》,
[10]刘海涛,政治的、哲理的、人性的——第四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漫评,刘海涛的博客,。
[11][12]周波,我对精品小小说的理解,
[14]白小良,大器周波——小小说风流人物系列
[17]谢志强,赵淑萍的发现和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