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池尺鱼,如海如潮
——在群岛女性写作研讨会发言
文/孙和军
我最早接触小小说,是在1984年念初中时,当时是被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感动得掉了泪。那时起,我就对国外的短篇、超短篇小说发生了兴趣,也接触了一些国外的文学理论。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等这些短篇小说我都看过,而且自己那时也仿效着他们的风格写过不少所谓的小小说。但是毕竟太嫩了,除了学校里老师表扬几句话,根本不敢拿出来。在2004年之前,我在多种文体写作中,数量最多、自以为是地认为质量最好的还是小说和杂文。由于自己后来写作重心倾向于文学与文史相结合的那种人文散文创作模式,所以小说等基本属于放弃了。今天,来参加岱山作协群岛女性的作品研讨,我拜读了一下,有很多是小小说,还有一些散文和诗歌,可能由于长期的生疏,我已经没有资格谈小小说了,但是看着这些文章,似乎重新唤起了我20多年前对小小说的那份眷恋。所以,也想试着赶鸭子上阵,讲几句未必对路的话。
我一直在想,当今这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风民情?作家如何去客观而又带有道义地去反映它?岱山群岛女性作家的小小说,为我们描述了很多属于这个社会的特征。既是社会特征,也是社会诟病。有的甚至是顽疾,令人痛心也发人深思。我想,小小说的社会功能更接近于杂文。杂文对社会是批判的,刚性的,
相对而言,是男性的;而小小说对社会是揭示的,柔性的,相对而言,是女性的。
赵悠燕《梦里有你》揭示的是官场世俗与淳朴友情面前的考量,故事平常、自然,看后读者的思绪可以短暂停留和回味;《双面人》是腐贪之风流行之际,商场与官场交际之中,分娩出来的一种怪胎。说它是怪胎,非但指“李亨”作为成功企业家的偷窃癖,也是指“李亨”对纪委书记所采取的极端手段。《是谁偷走了我的语言》,令人深省。世俗、行业潜规则等等这些都是磨刀石,是风刀霜剑,把你我的棱角磨平。立夏《英雄》让我想起“战士的第二故乡”的原歌词作者张焕成。他在1963年东福山退伍后回到仙居老家后,一直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直到1991年,舟山守备部队请《战士第二故乡》的词作者张焕成来岛给战士们作报告,他村里的广播找人才找到他。人们才知道大名鼎鼎的《战士第二故乡》的词作者张焕成。1999年12月,驻澳门部队举办了一场大型文艺晚会,组织者请到了张焕成;2001年南京军区联勤部纪念建军80周年歌咏大会,张焕成应邀与官兵见面。直到张焕成了名人,当地的人武部门才开始关注他的生活。
在现实社会里,荣誉是获取金钱,得到地位的敲门金砖,因此有些人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捞取荣誉。可是对于立夏笔下的英雄来说,荣誉什么都算不了,这份荣誉折射着这位平凡英雄人性的本质光芒,所谓英雄境遇状况的前后反差,也折射着人世间的漠然,国家有关部门和民众的麻木。《英雄》之所以成为大家纷拥转载的好文章,就是抓住了这种世情的反差,涌动了平凡人平静内心中的人性的波澜。以上几篇我称之为讽喻世情之作。
李慧慧《五星级父亲》在结构和内容上更像两个关于慈父的故事,小说味似乎淡了点。《包裹终于打开了》故意不说包裹里面是什么东西,包裹象征着什么?我的理解,其实也是伦理亲情之中的某种真实存在而又难以衡量准确的私密空间。与赵悠燕《笑如花儿绽放》点亮夫妻间爱情之烛,《如何让你写信给我》由于亲情日渐淡漠而导致父亲的孤独与落寞等,这些都是不错的演示亲情之作。很多人忙于生计,忙于前程,忙于谈情说爱,亲情被抛于脑后。这是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就是亲情,即便像空气般平淡可以忽视,却万万不能失去。否则,我们就是无根的浮萍。当我们受伤、迷茫的时候,恐怕也只有亲情还会张开温暖的怀抱接纳我们。
远山的作品既有小资情调又有传奇色彩。笔调中带着一股浪漫、一股风尘。《嘉丽小媳妇》、《纸枷锁》都有传奇色彩,好像有故事来源。两者都是历史语境下作为社会特殊角色的低层男女的生活状态。前者是对真人真性的理解与认识,作者显然是站在尊重角色嘉丽的立场上。嘉丽不愧为从大上海来,见过大世面的人,她以有别于所有村民的迎接生活中突发事件的那份从容与淡定,来为自己平时生活中的那份从容与淡定做了很好的注释,从而也赢得了村民和读者的尊重。后者《纸枷锁》取境电影《梅兰芳》,纸枷锁成为梅兰芳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脖子上那道深深的痕迹,就是梅兰芳的命运枷锁:无限的艺术想象力在有限的空间里翻跟斗,不但要在不自由中争出一片自由来,还要在这有限的自由中开出耀眼的花。远山善于假借历史人物为小小说创作题材,这也是一大特色,她曾经写过李拙子三篇(不知是否还有续篇?)。同样具有传奇色彩与民间情怀的还有立夏的《最后一张药方》。这些对旧时代人物的描述,我称之为“历史怀情之作”。
讽喻世情也好,演示亲情也好,抒发历史怀情也好。这些都是包括小小说在内的文学承担社会功能的一部分。小小说必须让读者领悟你所揭示的这个社会的痛处,阴暗处,不只是简单地描述和讲述。你可以不予以评判对与错,不予以寻找解决途径,却必须触及人的心灵,特别是结尾,我个人特别喜欢“欧□享利”式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局。但是,四位女作家小小说中的结尾似乎都没有我所期待的那样结尾出现。比如: 赵悠燕《梦里有你》、《双面人》最后一节有没有必要存在,似乎可以商榷。相比而言,结尾处理比较成功的是立夏。比如她的《英雄》:“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回到了四十年前,似乎预示着新的一个轮回。但愿英雄这样的悲剧不再周而复始,但社会发展的规律却往往是周而复始的,英雄还会重蹈《英雄》的覆辙。
立夏的还有一篇《墙》结尾可谓是点睛之笔:“现在这个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甚至很难看到一堵真正的墙了。”《墙》所提炼的是由母性的创伤衍化而成的母性的关爱。这样的主题用“墙”来演绎,是很少见的。高楼大厦多了,而这样让我们魂牵梦绕的真正的墙却不太看得到了。
群岛女性小小说创作的风格虽各有特色,但总体感觉风格差异还可以再明显点。总体上文字语言比较平常,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亮点。谋篇布局方面相对老套。像《英雄》这样能长久且深入地感动读者的精品,目前在数量上还是欠缺了些。当一个创作的群体形成后,既要保持群体的一种共性,又要保留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既要有群体的质量,又要有个体上的质量,这样才会有更久的生命力。
小小说字数少,容量却不小,所谓“寸池尺鱼”。同时,小小说在短小的同时必须要有思想的精髓。要像闪电一样深刻,尖锐,要像火花一样唯美,勾魂。今天的群岛女性,虽码字于寸尺之间,而气势已如海如潮。各位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应该感谢你们在全国文坛为舟山人打出了一面旗帜。
文/孙和军
我最早接触小小说,是在1984年念初中时,当时是被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感动得掉了泪。那时起,我就对国外的短篇、超短篇小说发生了兴趣,也接触了一些国外的文学理论。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等这些短篇小说我都看过,而且自己那时也仿效着他们的风格写过不少所谓的小小说。但是毕竟太嫩了,除了学校里老师表扬几句话,根本不敢拿出来。在2004年之前,我在多种文体写作中,数量最多、自以为是地认为质量最好的还是小说和杂文。由于自己后来写作重心倾向于文学与文史相结合的那种人文散文创作模式,所以小说等基本属于放弃了。今天,来参加岱山作协群岛女性的作品研讨,我拜读了一下,有很多是小小说,还有一些散文和诗歌,可能由于长期的生疏,我已经没有资格谈小小说了,但是看着这些文章,似乎重新唤起了我20多年前对小小说的那份眷恋。所以,也想试着赶鸭子上阵,讲几句未必对路的话。
我一直在想,当今这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风民情?作家如何去客观而又带有道义地去反映它?岱山群岛女性作家的小小说,为我们描述了很多属于这个社会的特征。既是社会特征,也是社会诟病。有的甚至是顽疾,令人痛心也发人深思。我想,小小说的社会功能更接近于杂文。杂文对社会是批判的,刚性的,
相对而言,是男性的;而小小说对社会是揭示的,柔性的,相对而言,是女性的。
赵悠燕《梦里有你》揭示的是官场世俗与淳朴友情面前的考量,故事平常、自然,看后读者的思绪可以短暂停留和回味;《双面人》是腐贪之风流行之际,商场与官场交际之中,分娩出来的一种怪胎。说它是怪胎,非但指“李亨”作为成功企业家的偷窃癖,也是指“李亨”对纪委书记所采取的极端手段。《是谁偷走了我的语言》,令人深省。世俗、行业潜规则等等这些都是磨刀石,是风刀霜剑,把你我的棱角磨平。立夏《英雄》让我想起“战士的第二故乡”的原歌词作者张焕成。他在1963年东福山退伍后回到仙居老家后,一直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直到1991年,舟山守备部队请《战士第二故乡》的词作者张焕成来岛给战士们作报告,他村里的广播找人才找到他。人们才知道大名鼎鼎的《战士第二故乡》的词作者张焕成。1999年12月,驻澳门部队举办了一场大型文艺晚会,组织者请到了张焕成;2001年南京军区联勤部纪念建军80周年歌咏大会,张焕成应邀与官兵见面。直到张焕成了名人,当地的人武部门才开始关注他的生活。
在现实社会里,荣誉是获取金钱,得到地位的敲门金砖,因此有些人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捞取荣誉。可是对于立夏笔下的英雄来说,荣誉什么都算不了,这份荣誉折射着这位平凡英雄人性的本质光芒,所谓英雄境遇状况的前后反差,也折射着人世间的漠然,国家有关部门和民众的麻木。《英雄》之所以成为大家纷拥转载的好文章,就是抓住了这种世情的反差,涌动了平凡人平静内心中的人性的波澜。以上几篇我称之为讽喻世情之作。
李慧慧《五星级父亲》在结构和内容上更像两个关于慈父的故事,小说味似乎淡了点。《包裹终于打开了》故意不说包裹里面是什么东西,包裹象征着什么?我的理解,其实也是伦理亲情之中的某种真实存在而又难以衡量准确的私密空间。与赵悠燕《笑如花儿绽放》点亮夫妻间爱情之烛,《如何让你写信给我》由于亲情日渐淡漠而导致父亲的孤独与落寞等,这些都是不错的演示亲情之作。很多人忙于生计,忙于前程,忙于谈情说爱,亲情被抛于脑后。这是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就是亲情,即便像空气般平淡可以忽视,却万万不能失去。否则,我们就是无根的浮萍。当我们受伤、迷茫的时候,恐怕也只有亲情还会张开温暖的怀抱接纳我们。
远山的作品既有小资情调又有传奇色彩。笔调中带着一股浪漫、一股风尘。《嘉丽小媳妇》、《纸枷锁》都有传奇色彩,好像有故事来源。两者都是历史语境下作为社会特殊角色的低层男女的生活状态。前者是对真人真性的理解与认识,作者显然是站在尊重角色嘉丽的立场上。嘉丽不愧为从大上海来,见过大世面的人,她以有别于所有村民的迎接生活中突发事件的那份从容与淡定,来为自己平时生活中的那份从容与淡定做了很好的注释,从而也赢得了村民和读者的尊重。后者《纸枷锁》取境电影《梅兰芳》,纸枷锁成为梅兰芳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脖子上那道深深的痕迹,就是梅兰芳的命运枷锁:无限的艺术想象力在有限的空间里翻跟斗,不但要在不自由中争出一片自由来,还要在这有限的自由中开出耀眼的花。远山善于假借历史人物为小小说创作题材,这也是一大特色,她曾经写过李拙子三篇(不知是否还有续篇?)。同样具有传奇色彩与民间情怀的还有立夏的《最后一张药方》。这些对旧时代人物的描述,我称之为“历史怀情之作”。
讽喻世情也好,演示亲情也好,抒发历史怀情也好。这些都是包括小小说在内的文学承担社会功能的一部分。小小说必须让读者领悟你所揭示的这个社会的痛处,阴暗处,不只是简单地描述和讲述。你可以不予以评判对与错,不予以寻找解决途径,却必须触及人的心灵,特别是结尾,我个人特别喜欢“欧□享利”式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局。但是,四位女作家小小说中的结尾似乎都没有我所期待的那样结尾出现。比如: 赵悠燕《梦里有你》、《双面人》最后一节有没有必要存在,似乎可以商榷。相比而言,结尾处理比较成功的是立夏。比如她的《英雄》:“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回到了四十年前,似乎预示着新的一个轮回。但愿英雄这样的悲剧不再周而复始,但社会发展的规律却往往是周而复始的,英雄还会重蹈《英雄》的覆辙。
立夏的还有一篇《墙》结尾可谓是点睛之笔:“现在这个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甚至很难看到一堵真正的墙了。”《墙》所提炼的是由母性的创伤衍化而成的母性的关爱。这样的主题用“墙”来演绎,是很少见的。高楼大厦多了,而这样让我们魂牵梦绕的真正的墙却不太看得到了。
群岛女性小小说创作的风格虽各有特色,但总体感觉风格差异还可以再明显点。总体上文字语言比较平常,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亮点。谋篇布局方面相对老套。像《英雄》这样能长久且深入地感动读者的精品,目前在数量上还是欠缺了些。当一个创作的群体形成后,既要保持群体的一种共性,又要保留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既要有群体的质量,又要有个体上的质量,这样才会有更久的生命力。
小小说字数少,容量却不小,所谓“寸池尺鱼”。同时,小小说在短小的同时必须要有思想的精髓。要像闪电一样深刻,尖锐,要像火花一样唯美,勾魂。今天的群岛女性,虽码字于寸尺之间,而气势已如海如潮。各位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应该感谢你们在全国文坛为舟山人打出了一面旗帜。
相关阅读:
- ·咫尺应须论万里——立夏小小说阅读札记(2012-04-18)
- ·尺水兴波,鱼之灵跃(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