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着力丰富小小说的潜内容
——远山小小说印象
文/杨晓敏
舟山群岛活跃着一支热爱文学的年青群体,大伙儿像阳光照耀下的无垠海水一样,只要有风吹过,便能绽放出一簇簇美丽的浪花。远山先是写诗,写散文,后来参加了两次小小说创作笔会,便痴迷上这种比诗有叙述,比散文有故亊的小小说写作。
读小小说最怕一览无余。作者把话都说尽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就会锐减。有人说小小说是“留白的艺术”,这话虽有所偏颇,却也道出了这种文体的特征之一。当代小小说能称为经典的作品,如《谁先看见村庄》、《风铃》、《立正》、《红绣鞋》等,无不隐含着极丰富的潜内容。可以这样说,小小说创作的潜内容匮乏还是充盈,是衡量一个小小说作家精神特质、文学素养的重要标杆。并非每个作家都具有这种文学自觉。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年女作家远山就在他的小小说创作中,就非常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发表在《小小说选刊》上的《我的名字叫红》是远山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具有先锋叙事意味的小小说。格调清新,节奏明快。用排比式的“我的名字叫红”展开主体叙事,讲述了一个市委书记的女儿关于事业和爱情的追索之路。一个名字叫红的姑娘,人生之路的起始点铺满了赞美和鲜花,就因为她的父亲是市委书记,她的生日更是众星捧月。送玫瑰花的追求者中有一个普通老师家的男孩苏磊,他遭到了红的母亲无情的嘲笑。然而就是这个平民百姓出身的大男孩,以无比浪漫的方式赢得了红的芳心,两个人爱情结出的浪漫之果是,放弃现有的一切,双双到西藏支教!这篇小小说对时代的参与能力,对新世纪的青年一代的精神与灵魂的感染力,都是值得肯定的,它背后的潜内容告诉我们,就象高尔基说过的那样,小说中的人物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他们比耳闻目睹的那些活人“更加高尚,更有人性。这一点特别重要。”这篇作品也可以看出远山的浪漫主义创作特性和健康基调,人不可以选择自已的出身,但能选择自已的爱情,选择自已的亊业。唯一的遗憾是,《我的名字叫红》和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长篇小说重名了,后者名气太大,还是避开为好。
远山的《嘉丽小媳妇》显示了作者塑造人物性格的不俗功力,把一个从旧时代过来的女人刻画得风流、妖冶、机敏而可爱。临解放时,一个乡下裁缝从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带回来一个穿旗袍的漂亮女人,在农村老家引起了轰动。面对着老人们的非议,嘉丽满不在乎,“总是穿着开杈高高的旗袍,倚在裁缝店门口,磕着瓜子,迷离的眼睛追随着过往的人们。”后来人们从她婆婆说漏嘴得知,这个妖里妖气的女人是被大户人家撵出门的姨太太。嘉丽这种性格的女人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并不陌生,可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却让我们对她刮目相看。在溃败的国民党军队到村里抓壮丁时,嘉丽挺身而出,巧妙周旋,用她的机智和牺牲精神保住了丈夫和全村的年轻男子不去充当炮灰。这是个性格复杂、特点鲜明的“姨太太”形象,她的善良天性在紧急关头被擦亮了,她的义举虽然感动了村人,但老人们依然摇摇头,留下一句:唉,这个小媳妇啊!含有丰富的潜台词。远山比较善于刻画不同个性、不同时代的年轻女性,揭去她们的神秘面纱,赋与超人的柔情和善良的天性。《像水草一样》里的水草姑娘,因为在浴池工作,因为长得娉娉婷婷而被某些人视人“妖精”。在远山笔下,水草和嘉丽性情迥异,出身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差了半个世纪,却有一点惊人地相同,两个女性都生活在人们的非议中。嘉丽救人救在明处,值得赞扬;而水草却在暗中常年救济三个盲人老汉,亦值得赞美。
《阿萍》中的年轻女孩阿萍,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极为自尊的正面形象,这篇篇幅不长的小小说浓缩了阿萍的一生。潜内容十分丰富。阿萍的个人命运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因为家族遗传,她十几岁就做了乳腺手术,在别的女孩都拥有两朵美丽的蓓蕾花的时候,长成少女的阿萍选择了默默离开。她成绩优异却放弃了上大学,带着近乎绝望的悲壮去了遥远的西藏墨脱。想不到孤岛般的墨脱却用它的纯真和圣洁治愈了阿萍饱受摧残的身心……她最终在泥石流中为了救她的学生而遇难。这是一个现代童话。远山几乎完全用梦幻般的虚写的方式,让我们感知阿萍隐藏于心的痛苦,她那孤独的身影,犹如涅槃的凤凰,把灵魂留在了墨脱的上空。如果说远山小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值得赞美的话,那么阿萍就值得讴歌了。她永存在作者的想象中,“胸部高耸圆润,亭亭玉立”,拥有完整而高贵的灵魂。这都是由想象补充的。
小小说的潜内容,和现实内容一样,都是具体可感的,潜内容涵盖了留白、余音、潜台词和潜意识,是小小说里特殊的精神产物。凡是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感染或启发读者的那些部分,通常都是作品潜内容蕴藏丰富之所在。它使小小说拥有了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让我们读起来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在远山的小小说《17号旅馆》里,弥漫着一种朦胧的神秘气息,两个为艺术献身的青年男女陌路相逢,准备在大海边终结绝望的生命。他和她的悲观似乎与生俱来,那是一种视艺术(舞蹈和美术)为生命的全部价值的偏激和焦虑。幸而,在青春的生命意识的撞击和复苏中,他和她有了新的发现和约定。这篇小小说避开了一见钟情的俗套,有意写得飘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审美认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其中的内涵。
远山的文笔细腻而温润,构思颇具想像力。她的小小说创作方式虽然尚未定型,生长期还比较短,但无疑正在构建着属于自已的独特艺术空间。可贵的是,她的许多作品有潜内容,有传统文化韵味,可以预料这位小小说新锐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杨晓敏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主编.
相关阅读:
- ·评周波小小说集《行走的沙粒》(2012-04-18)
- ·小小说需要小圈子(2012-04-18)
- ·谈小小说的人物塑造(2012-04-18)
- ·小小说需要精品意识——周波访谈录 (2012-04-18)
- ·小小说立意的深度与厚度(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