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论“群岛文学”现象的存在及衍生之意义

岱山地处东海通江达海之要冲,山岛绰约,港湾绵延,自古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秦时徐福东渡寻仙到此,即有“蓬莱仙岛”之美誉;宋时李清照羁旅超果寺,也留下《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之词。站在历史的肩头,面对这广袤的海洋,眼前奔涌的正是海洋文化最初的萌芽和情愫,呈现的正是海洋文学最为绵长深厚的渊源。
“群岛文学”就是这滚滚波涛中的一朵浪花。它诞生于1984年,成长于八十年代末,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经过二十七年的发展,“群岛”从一个小小的文学社团成长为一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文学社团。文学创作蔚为大观,“群岛诗群”以集团作战方式在全国诗刊频频亮相;小小说创作异军突起,其中周波于2009年摘取了中国小小说最高奖——第四届“金麻雀奖”。会们员出版的作品合集和个人专著已达32部。2008年11月,“群岛诗群”被市委宣传部列为深入实施海洋文化精品名品工程项目之一。
纵观“群岛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群岛文学”现象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百花齐放”文艺政策的生动实践;它的萌芽、发展、及其衍生正是新时期舟山群岛海洋文学园地锦绣灿烂的体现,其生机勃发的景象也谱成了舟山大桥时代海洋文化大潮的一个风生水起的壮美背景。
一、孕育与成长:“群岛文学”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落地生根的,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1.群岛文学现象是时代的产物,是新时期舟山群岛文艺大地上的一朵浪花,是新世纪海岛文学浪潮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八十年代初,舟山文艺界春潮涌动,《舟山文艺》杂志的创办和1982年春舟山第一届文代会的召开,激励了一大批文学艺术爱好者的热情。各文学艺术团体在“海洋文艺”的旗号下,第一次以团队的姿态,揭开了舟山海洋文艺进军的序幕。
1984年盛夏。月夜。岱山高亭。七八个年轻人迎着海风相对而坐,为一个文学社起名。经过反复推敲,终于达成一致,决定以鲁迅先生散文集《野草》之名,作为自己的文学社名,隐喻“正惟其幼稚,才有可能成长”的内涵。几年之后,“野草”文学社改名为“岱山青年文协”,后发展成为“岱山县文学协会”,2006年由原浙江省作协主席黄亚洲提议,更名为“岱山县作家协会”。
虽地处偏远之岛,“群岛”作家们却将逐水而居,浴风耕海的海洋精神诠释得风生水起。仅2007、2008年,“群岛诗群”相继在《诗歌月刊》《诗选刊》《文学港》《天津文学》《青年文学》《陕北文学》等发表群岛诗歌专辑,并有部分诗歌入选国内精选的年度选本。这些“海腥味”十足的作品中回荡着海岛人对于海岛生活的表述、思考和热爱家园的殷殷情怀。
市作协副主席、定海区作协主席白马认为:“群岛诗歌提升了舟山海洋诗歌的品味,推进了舟山海洋诗歌的创作。”《存在的诗性敞开》①一书则认为:“论及浙江海洋诗歌,舟山的‘群岛诗群’无疑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海洋诗歌与生存境遇的关系、内在意蕴、生命意识以及海洋诗歌总体性的美学追求,都可以从‘群岛诗群’不断展开的历史中得到集中清晰的体现。”可以说,“群岛文学”是舟山海洋文学百花园中独特的一朵,共同汇聚成新世纪舟山海洋文学的灿烂春天。
2.“群岛文学”现象是团结、进取的海洋精神的生动体现,它的发展是海洋文学不断兴盛的景象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群岛”创作呈现多元化及繁荣的态势。除诗歌外,小小说创作已然成为舟山市文学创作的一大亮点,其中周波二次获得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并被授予中国第四届金麻雀奖。散文创作稳步推进,汪国华、俞复达、许成国、李慧慧等人的作品刊发于《天津文学》《散文百家》《散文诗》《北京青年报》等杂志报刊,顾丽敏的《水草长在蓝天上》获得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最佳散文集奖。借助于全国海岛县长会议、中国海洋文化节等平台,“群岛”先后举办了全国首届海洋文学大奖赛、全国小小说舟山笔会、“印象岱山”采风征文系列活动等,2011年还具体承办了“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奖赛。这些文学赛事的举行,扩大了群岛文学的影响,促进了海岛文学的繁荣,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二十七年来,《群岛》杂志从油印到打印,从报纸到杂志,办刊总期数已达130期,成为国内优秀文学民刊;2005年5月,建立“岱山作家网,成为全省第一个县级作家网站,也是全省首家海洋文学网站,目前注册会员已达28000余人。1994年出版了首部作品集《蓝色诱惑》,2008年出版了“群岛文丛”系列丛书一辑共12册,其中诗集4本,散文(包括杂文)集4本,小说集4本,这是岱山作家群体实力的一次全面展示。
作为一个民间文学社团,“群岛文学”的创作与活动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与认同,省、市文联、作协领导等对群岛文学多年来那种坚毅、执着的文学精神,团结和谐的团队精神和充满海腥味的文学风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报》《文学报》《浙江日报》等报刊都介绍过该协会情况。岱山作协连续2次被舟山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社团”荣誉称号,连续7年被浙江省作家协会评为“浙江省优秀文学工作组织单位”。
是因为群岛绵长久远的神秘与传说,还是因了这片闪烁着波光的故土感召?群岛文学青年在这块四面悬水而又多情的土地上,上小岛,下船头,到盐田,穿梭在海风浪花里,以独特的文学之心与海洋进行着激动人心的对话,涌现出一批有创作个性和独特文学风格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岱山作协中已有省作协会员10人、市作协会员32人。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现状与研究》一书这样评价这个文学团体:岱山群岛诗社,凭着对文学的执着和成员之间的团结,十几年如一日,立足海岛,保持特色,不懈探索,终有所成,特别是在海洋诗的创作上,向我们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诗歌报》把该协会的诗歌作者称之为“浙江群岛诗群”,称这种自发性民间文化群体能够如一株小树一样顽强生长,并渐渐成长为一棵大树,这种现象在全国属少见。
二、衍生与影响:“群岛文学”现象是海岛文学不断创新的结果,是新时期海岛文化园地绽放的一朵文学奇葩。其生机盎然的局面是“和谐岱山”的生动体现,并在区域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基于文学自身发展之衍生:从诗歌到小小说。
“群岛文学”首先是诗歌的文学,属于“群岛诗群”。这个群体发端于一群钟情于缪斯的同龄青年,他们在群岛蔚蓝色的时空里,用水的语言交谈,用海的色彩交流,在诸多文学社团生生灭灭、昙花一现之后,他们沉静,执着,奋勇,在诗的天地里,在文的星空下,营造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1989年,由朱涛、郑复友、李越、厉敏、孙海义、李国平、马涛、颜平、邹海平、徐嘉和等组成的“浙江群岛诗群”首次在《诗歌报》以“89中国现代诗歌集团显示”向全国诗坛展示。之后,包括《诗刊》《萌芽》《诗选刊》《浙江日报》等多家报刊相继辟出专栏展示其作品或作专题评价。1995年,浙江电视台专程来岱摄制了一部反映群岛诗群的专题片《蓝色诱惑》,该节目数次在浙江卫视台播出并作为东南亚文化节目对外交流。《岱山县志》编篆委员会破例在《岱山县志》(1989年—2000年卷)中辑录“群岛诗群”代表性作品20余首。群岛诗歌成已为海岛文化对外宣传一张亮丽的“名片”,在省内外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群岛诗群的创作轨迹及其多元的美学追求,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海洋诗歌创作内涵。
诗歌让“群岛”引为自豪,激情澎湃,但“群岛”并不固步自封,不断探寻新的文学生长点,找到了创作的又一突破口——小小说,并形成了群岛文学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态势。2006年,周波代表浙江小小说摘下了两年度的全国小小说佳作奖,获舟山市政府颁发的首届文化奖,其成绩被写入省作协六届六次全委会工作报告。一批会员积极跟进,曹宁元、赵悠燕等作品先后在《文学港》、《羊城晚报》、《天池》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打破沉寂,於国安等人的作品在《青春》等杂志发表。
十年前,“群岛文学”就创作体裁的多样性、丰富性问题进行探讨并大胆进行尝试与推进。多年后,当小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时,“群岛”的“根更深了”,“枝叶更加繁茂”,群岛文学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2.基于文学外在影响之衍生:从县域文化到区域文化。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倪浓水认为:文学是文化的高级形式。当一种文学成为“群体现象”出现时,对其的衡量也就需要离开文学本身的范畴,把它纳入更广泛、更厚重的文化纬度之中。岱山的一群文学爱好者,几十年来,在一个海岛上,以诗歌、散文和小说的形式,书写、吟唱、描述海洋、海洋社会和海洋人生,不但坚持下来了,而且队伍越来越壮大。这就不仅仅是文学现象了。因为一者,文学创作是一种孤独的行为,往往很难以群体化的组织形式出现和发展;二者文学是情感的倾诉,而情感不但是个人化的,而且还是阶段性的。一个人日常化的情感未必都可以转化为文学,但他们已经将文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灵魂的一部分;文学已经成了证明他们存在的一种符号。这样的文学追求,就不仅仅是爱好了,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日常化衍变和渗透。所以对于群岛文学的考察,不妨理解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群岛文学诞生、发展于岱山,而不是定海、普陀和嵊泗,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证据。
在发展过程中,群岛坚持立足于当地,又将视野放置于更广阔的天地,几乎每年都邀请外地作家为海岛作家传经授艺。2002年10月,邀请叶文玲、洪治刚等著名作家参加由《中国海洋报》社、舟山市作协和岱山作协联合举办的全国海洋文学研讨会。这种专题性的海洋文学研讨在国内尚属首举。2005年7月,在省作协来岱举行暑期读书会期间,邀请全国著名作家黄亚洲、王旭峰、陈源斌等为县内外五十多名文学爱好者作文学创作讲座。2005年2月,邀请《小小说选刊》杂志社杨晓敏主编等一行来岱山,就小小说创作与会员进行了了广泛的交流。2006年6月,“群岛”举行“作家看岱山、写岱山”等活动,节后就收到了一批好作品,如叶文玲的《每个人都是水珠》、陈世旭的《岱山观祭海》、赵丽宏的《岱山之夜》、邓刚的《中国海洋文化的震撼》等,这些名家名作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羊城晚报》、《新民晚报》、《浙江日报》等,从一定程度宣传和扩大岱山的知名度,成为岱山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市作协副主席、《海中洲》副总编黄立宇说:“岱山的文学创作在全市是个标杆,也是《海中洲》杂志的重要支撑。”凭着团结、忍耐、执着的精神,群岛文学坚持特色,勇于探索,敢于超越,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学海洋,其所显示的创作个性和总体实力在整个舟山文学界刮起了一股深刻而独特的清风。
三、启示与展望:“群岛文学”是文艺领域贯彻“百花齐放”的结果,也是群岛作家创作个体执着信念与坚持创造的结晶。
启示之一:海洋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昌盛开明。
“群岛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之关心,离不开社会各界之支持。“群岛”背后,是岱山各届领导深远的战略眼光;正是他们,将“群岛文学”置于繁荣海洋文学,振兴海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这是群岛文学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翻开岱山县作家协会档案,曾担任过作协历届名誉主席的领导历历在目:姚德隆、夏阿国、戴秀开、钟达、江建国、冯淑仙、叶宽宏等。没有他们的奖掖爱护,就不会有群岛文学的今天。而舟山市文联、市作协、县文联及兄弟协会也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2005年8月24日,中共岱山县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中共岱山县委关于加快建设浙江省重要的海洋文化基地全力打造海洋文化名县的决定》(岱委[2005]9号),“决定”指出:“筹建岱山作家协会,进一步开展海岛文学的创作和交流,争取把《群岛》办成在国内文坛有一定影响的海洋文学刊物。”
不少企事业的单位领导,都对作协慷慨相助,而不要任何回报。许多企业家说:“作协朋友们在艰难条件下为海岛文化事业奋斗了多年,他们是做着惠及子孙后代的事业,支持他们,也就是支持自己的事业。我们唯一要求回报的,是希望你们沉入生活的最低层,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这是理解,也是支持,更是信任。“群岛”文学事业不仅是岱山作协的事,也是岱山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启示之二:海洋文学的发展有赖于一种同舟共济、敢立潮头的理想与追求。
“群岛文学”发端于一种共同的文学志趣和个体信念,凝聚于一个包容性的集体核心。曾经有不少外地朋友谈及岱山的“群岛现象”时,总有些不解和惊诧: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岛屿,能有这么浓郁的文学氛围?最根本的恐怕还是“群岛”精神:团结、忍耐、执著。“群岛文学”二十七年,也是会员们团结、奉献、创造的二十七年。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学社团,期间所经历的坎坷和风雨,艰难和曲折,超涨和潮落,非一般可比,如果不是会员相互之间保持那么一种信任,那一种恒久的耐心和坚持,小小的岱山岛不可能有今天的“群岛文学”。团结、和谐、充满艺术氛围的“群岛文学”群体,既是海岛岱山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一个诗情永存友情永存的象征。就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平凡之中,总会有我们的感动,当一群群真诚的人把自己的全部真诚融入到这个‘群岛’,当许许多多的朋友给岱山文学的成长灌之以清泉,我们相信:群岛,能够灿烂地成为永恒……”
“群岛”拥有一个满腔热情和乐于付出的组织核心,无论是精力还是时间,无论是精神层面的还是经济层面的,而李国平无疑是这个核心中的粘合剂。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学社团,只有重情义,重团结,有包容性,并保持自身形象的组织核心,才能带动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到“群岛文学”这一时代的大合唱中。省作协名誉主席、著名作家叶文玲说:“我接触过许多文学青年,像你们这样团结、齐心的群体,实在少见。这正是你们崛起的巨大的力量源泉。”
这是蓝色海洋的召唤,也是时代的赋予。如果说岛屿是“群岛”点燃征程、升华人生的平台,那么文学更是他们激情拥抱所迸发出来的生命火花。这些文学的坚守者、梦想者,把文学视作了一种责任,一种追求,把海洋文学当作了一块追逐梦想的圣地。
启示之三:“群岛文学”的发展必须保持自身鲜明的创作风格与个性。
无论是“群岛诗群”,还是散文、小小说,“群岛文学”始终与大海同呼啸共激荡,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大海蓝色的波涛,“抚波为琴”,“水是最辽阔的道路”。从那些带着海腥味的作品中,可以触摸到作家们对岛屿故土的孤独与怀恋,感受到他们对于思想的痛楚与快乐,对于生命和历史的追问,还有对激情与梦想的想象和沉淀。正如舟山作协副主席黄立宇所说:他(俞复达)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对故土的怀恋,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弊的反思,他的文字质地温厚,有一种洞悉世事的练达和通透。如果说俞覆达更擅长对生活点滴的把握,那么许成国更多的则是对土地、大海和故园的宏大抒发和对终级意义的拷问。
面对广阔的海洋,面对充满诱惑力的海洋文化大潮,“群岛文学”已然激情澎湃,信心满怀。在文学的星空下,在群岛的旗帜下,“群岛文学”将与每一个追海人一样,携砚拭笔,豪情逐浪,以敏锐的思想触角和深邃幽远的文学笔墨,勾勒一幅幅云影涛声的海岛风情,去谱写大桥时代一曲曲心灵的赞歌、时代的壮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