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与魅力
——读远山《水草长在蓝天上》
文/许成国
记得古岸兄说过:文学是闲出来。我听说时并不以为然,从自己的写作经历来说,或者以自己的视野,有几个作家是“闲”的呢,“闲”出来的文字能为这个人世革除一些什么,或者呐喊一些什么?可当我接触远山阅读远山并深入远山后,我才觉得“闲文学”有其道理。人世之大,人心犹大;文学之大,文心犹大。鲁迅是一种深刻,周作人何尝不是风格;萧红是一种淌着爱情之血的伤痛,张爱玲何尝不是一种沁着失意之痛的寂寞。谁说高下?只有读者自知。
初识远山,是她特地从定海赶到岱东参加作协的一次采风活动,虽只有短短的一天,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令我难忘的是她的文字,浓得化不开,艳得化不开,可又不乏清丽,不乏纤细,像是捧在怀里的刺玫瑰弃之不忍,怜之不尽。在她最初的文字中,我常常读到明月清风,读到忧郁相思,花儿、咖啡、美人是她描述和想象的对象,忧郁、慵懒、散淡是她日常的心境。那一时段,在我眼里,她像是一位独倚高楼的怨女,时常多情地凝望,又像是一位中秋月下敏感而有闲致的城市女人,惆怅地看枝叶花落。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一举一动自有她的情调,映现在作品中的一笑一颦自有她的雅致,她在“与秋风一起飞舞”的日子里,“守望”“七千年的爱恋”,在“月光下的微笑”中“静待花开”,“等待一份欣喜”,在“相遇”“88步的爱情路”后,“最后的夜晚”“枕着火车声入眠”。可现实还是让她“‘咣当’一声,醒了”。这种感觉,始终伴随着自己品读《谁能叫醒这只蝶》《昙花一现》《最后的夜晚》等作品的过程,她让我看到了这样的形象——柔美、娇弱,一副不禁风雨却又具别样的女性魅力。
女人把自己打扮得优雅、得体一些,这是对自己的爱,也是对他人,对读者的尊重。美是一种由内而发的外在表现,但内外兼修更让女人自信,也让他人、读者享受到视觉的审美。远山的作品与这一些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作为女性作者,她起初的许多散文带着古典诗歌的气质,走的是李清照、张爱玲的路子,作品显得清丽脱俗,也有些隽永典雅。她把抒情和咏物结合起来,山水草木都是她感情的寄托物,看起来是写物,实际上是写心,写自己的人生感触。
这是她的性别所致,还是她的经历所致?我原以为是她的生活情境所致,但从《阿旺嫂》的文字中,我觉得这样的风格更多的还是她的家境影响——既是一种家脉的遗风,又是经历了一段特殊经历后的心理沉淀。
这样的印象没有持续多长的时间,我感觉到了她文风的转变。这种转变首先出自于她描述对象的变化,从单纯的抒情转向对人的叙写,从时节的感悟转向故事的勾画。无论是《油壁香车》《孙先生其人两三事》,还是《秀秀外婆》《麦地》《阿萍》等篇什,我都看到了她潜在的文字素质与文学潜质。她的散文创作也从内心的抒写更多地转向关注现实,从东方女性的多愁易感转向对现代生活的漫步与体验,视野更开阔,细节更充实,不再是一种接近于思维层面的文字游戏,而是多了一种与寄身的人世——这个活生生的世界之间的张力,多了一份与生活迎面时那种摩擦和撕扯的纠结。如果说,这个阶段她还是一个诗人的话,那么,她的诗里更多地呈现出叙事的风格。
文学创作少不了环境影响。当小小说崛起的时候,远山敏感地跟了上来,并在这一园地里坚持下来,她的作品自然更多了一些对生活的真情实录与想象。陈锟说远山的作品不像散文,更像小小说,而我说,《这样的两个女人》《李拙子传奇》《纸枷锁》《飘茹》等作品,尤其说是小小说,更像是叙事散文,其中人物形象的生动性、鲜明性,故事结构的完整性与悬念性,叙事细节的丰富性与细致性,都给作品增添了一份现实的厚重感,为当下群岛的散文创作拓展了外延,充实了内涵。像《如果不说话》,就介于小小说与散文之间,很难分得清这是小小说还是散文。但我更愿意把它作为散文来读。以这种手法表达人与人之间,男与女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似乎通了,但又隔着;确实隔着,但又通着的那种关系,确实令人另眼相待,类似于中国园林艺术中所讲究的“隔与不隔”。远山的一大笔力之处,就在于能把这种十分微妙的关系与情感十分真切地加以表述出来,而因为其对古典文学喜好的秉性,她的那些叙事性作品又多了一种来自于文字的形象与醇美,相比于他人,多了一种语言的古典之美,有了更多的观赏性。像《阿旺嫂》等篇什,既有写实的影子,又有想象的空间,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文学的虚与实之间总是有一层模糊的边界,这让我想起鲁迅的《故乡》来,想起《社戏》等作品来,远山把自己的作品集归类于散文集,也该是一种更多地倾向于现实性的观照。
这一时段是远山创作中的重要一步,大有化茧为蝶之妙。她到《海中洲》编辑部后,她的作品再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天地,用笔更纯熟,故事更丰满,世俗的意象也更为突出,我看到了一个文学新人的崛起。我期待她的崛起,并不断走向成熟。
纵观远山的文字,总是温暖多于寒冷,愉悦多于痛苦。她的文字一如她的内心,阳光而朗照,让我感悟到自己的封闭与沉默。我很是希望自己在沉默和悲伤的时候多读读她的文字,让自己也多一点和风与细雨,温暖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少一些无力和虚弱。这是自己作为一个作家对一部美的作品的感悟,更是作为一个朋友从中所获取的温暖。
相关阅读:
- ·疼痛与飞翔(2012-04-18)
- ·赤子情怀与精神高蹈(2012-04-18)
- ·沉潜与宣泄的双重奏鸣(2012-08-20)
- ·沉潜与宣泄的双重奏鸣 (201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