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场景:诠释与对话
——李国平诗集《散步》读后
从李国平的新诗集《散步》的目录看,106首诗歌除单体诗外,有好几个大的组诗,如对“失语者”、节气、博物馆、岛礁、外国现代诗人等的集中描摹,显示诗人已从单一、零碎的情感抒发,过渡到对同一类型许多事物的多角度抒写。这是诗人由平时的有感而发,进入到了一个有意识的自觉创作的阶段,是诗歌表现力和诗思深广度的一大提升。
生活的场景,依然是国平诗歌的一大特色。选择某一特定的生活场景,然后面对着这一场景中的许多事物展开联想和想象,是诗歌表现的一种特殊的手段;而且生活的现实场景容易让人产生亲近和自然感,并唤起诗人即时的情感。如《夜晚八点的车渡》《傍晚的花园》《二月的岱山岛》等及写博物馆和岛礁的诗篇,均采用这一手法。当然,诗人这里的生活场景,并不一定是生活的实景,而是一种抒情的载体或媒介,诗人所表达的内涵,也并不停留在对场景的简单描摹上,通过与生活经验的对接和转移,诗人的诗思应深入到更广阔的领域,具有更广泛的生活意义和生命指向。如《狩猎者》中,狩猎者与猎物之间产生对峙,在这生死之间,诗人告诫狩猎者:“快扔掉多余的杂念,屏住呼吸/一粒饱满的粮食就可击中全部心脏。”这也许是一种生活的哲思。在《立夏》一诗中,诗人在描摹之后写出了这样的感受:“我们常常写下这个词语:离骚/就像我们有足够的勇气/痛饮诗歌并且涂上河流的月光/把自身的苦难全部照亮”。由中国传统的季节,想到到特定的事物,再由特定的事物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心中的感悟。这是由生活的场景延伸开来的时空的视野。
确实,诗歌的情感不是凭空抒发的,它需要一定的对应物或者叫抒情的对象。而针对具体物象或场景进行抒写时,我认为,诗人国平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诠释和对话的方式。以《江南岛》为例,诗人在诗中有对江南岛物象的交代,如它的地理位置、它的如黑白电影的房屋,还有锈蚀的铁锚、在滩涂中的桥梁等。但作者的诠释并止于此,而更多的从感觉和情感上来诠释自己的观察。诗人把岛屿比作灯盏,认为它并不孤立暗淡,而是“像银子般闪着光”,而且它所处的特殊位置是闹中取静,改变着“风暴的速度”。然后写炊烟,写它是大自然的“隐匿之作”,“如同器皿,盛满遥远的食物和水”。最后把岛屿比作是“傍晚时分的蝴蝶花”,“而光滑的鱼颤动黑色的睫毛/在能够回忆的水中慢慢融解“,实际上是写自己无形中作着现实与以往记忆的对比。这是诗歌表达的一种比较典型的抒发方式,它通过场景中多种典型物象的表面,用诗人的感觉做出诠释,表达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感悟和见解。这样诗歌更富有层次性和多面性,而不受物象的束缚和局限。
而在面对具体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时,诗人国平才较多的采用的是“对话”的方式与当事人做着感情的交流和互动。30首描述外国现代诗人的诗作,是诗人比较成功的作品,写得比较轻松自如,空灵大气。诗作的巧妙之处是,诗人不拘泥于这些大师们的生活经历和历史成就,而是从其生活或作品中的某一敏感点切入,针对诗人生活场景中的典型意象和事件,作交流式的对话和交谈,显得自然洒脱,敏锐机智。如《海涅的旅行》,诗人主要选取了海涅1821-1830在欧洲旅行、成名阶段及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病榻上进行艰苦创作的经历。在旅行和思想探索阶段,“无论真实还是幻境,海涅/思想的旅程从不想在地图上标注”,表现了海涅在思想上勇敢探索和独立的精神;在最后的时刻,海涅与病魔做斗争,与时间赛跑,“你在病榻上把马群赶进大海/它们的速度足够与星辰竞走”,表现则是海涅的斗争精神及英雄气概。诗歌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似乎在一百多年后诗人之间的隔空对话,但因情节的提醒,让人感到双方并不陌生,而是很亲切,似乎面对面的作着心灵的交流。诗人最后写道:“请原谅我折断闪电而扬鞭朗读/万步之内是你的微笑在给我暗示/也许印刻一个时代的力量并不需要/白桦树叶上蘸着烈火的记录”,这种因朗读海涅诗篇所带来的感悟和感动,是心有灵犀的,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至此,诗人之间的心灵之手已紧握在一起。
相关阅读:
- ·写出生活和内心的真实(2013-05-01)
- ·简单场景 缤纷情思(2012-04-18)
- ·简单的场景不简单的延续(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