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对于岱山群岛诗群创作的三点看法

对于岱山群岛诗群创作的三点看法
——以《潮水奏鸣曲:群岛诗群海洋诗选》为例
倪浓水
 
一、集团与个体
文学创作,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个人化智力的展示和宣泄。所以它不但排斥类同,也排斥集体。但是文学史上又不乏集体性文学的存在,尤其在中国,它甚至是一种特色,一种优势。它既有像太阳社、新月社、左联这样具有组织性和章程性的文学团队,也有像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这样的具有共同审美性质的文学流派。进入新时期后,“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新写实文学”“朦胧诗派”等等,也是层出不穷。
岱山的“群岛诗群”属于什么性质呢?
《潮水奏鸣曲:群岛诗群海洋诗选》(李国平、孙海义选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介绍性质的话:“群岛诗群始于《诗歌报》‘1989中国现代诗集团显示’之后,这个团体立足群岛,坚持特色,不懈探索,用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驾驭各自的语言技巧,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诗的海洋。”
这节文字核心内容就是两条:
其一,群岛诗群是一个创作集团;
其二、群岛诗群虽然是一个创作团队,但是它不是集体创作,而是个性化写作。
这个一个比较理想的组合。
必须看到群岛诗群作为一个集团存在的价值:它的组织是集团式的(岱山作家协会组织和网站)、它的运作是集团式的(每次活动都有组织者和策划者、包括各次海洋文学征文活动)、它的展示也是集团式的(在《诗刊》、《江南》等杂志的集体式亮相发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集团的存在,群岛诗群就不可能又这样巨大的影响。
但是集团的存在,必须避免共性取代个性、集体意识冲击个体意识。仅仅从《潮水奏鸣曲:群岛诗群海洋诗选》来看,我认为每个诗人在选练意象、情感表达、形式探索的等方面,基本上都能做到不懈探索、各自驾驭,其中厉敏的细腻感受和对于海洋的多方面的想象、李越的现代意识和穿透性描述、苗红年的形式上的探索,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但是其中的许多作品,恕我直言,共性的东西还是多了一点,其中一些作品,如果去掉作者的名字,还真看不出这是谁的作品。
 
二、当下与距离
诗歌创作,不同于小说的发酵式体验和回顾性叙述,它是一种即时性的感受和爆发,所以内容的当下性和情绪的瞬间性,应该是诗歌的基本特色。打开《潮水奏鸣曲:群岛诗群海洋诗选》,这个特色也是非常显著地存在的。许多作品,抒情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都很近,甚至是零距离。诗人们看海,海近在咫尺;坐船,船就在身下;说鱼,鱼也在眼前……这样的近距离和零距离,可以使海洋的脉动、肌理和呼吸,能以最清晰、最逼真的形态,被反映和描述,被传递和放大。它可以使群岛诗群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性的情绪宣泄和寄托,也同时包含了许多地域文化和社会学的元素。
但是有时候,这种距离是不是太近了?
在诗集里,有许多首诗都以“某某岛” 如“黄龙岛”,“嵊山后头湾”,“七家岙”“渔山岛”等。为歌咏、描述和寄托对象。其中长涂岛就多次进入诗人们的视野。“长涂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岛屿,进入诗歌后,它还是长涂岛吗?难道它不应该成为一种主观性的审视对象吗?“一条长长的长涂港,刻成一条深深的吃水线”、“生活石兰花的西车头,二十四湾的曲曲折折”等等,是不是由于主体和客体之间距离的过于狭短,而使得审美无法拉开必要的空间?
温州瓯江中一个普通的小岛江心屿,经过谢灵运等人一番歌咏,不但让自己名扬天下,更是促使了中国山水诗派的诞生。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发?
 
三、传承与创新
如果以1989年《诗歌报》“中国现代诗集团显示”为标志,那么群岛诗群已经走过了20多年,快要到而立之年了,应该进入总结和反思的阶段。《潮水奏鸣曲:群岛诗群海洋诗选》的出版,以考察“群岛诗群”的创作轨迹作为宗旨之一,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但是由于《诗选》是以作者而不是以创作和发表时间作为编排依据、每个作者的作品里面也看不到任何创作和发表时间的信息,所以要考察“群岛诗群”的创作轨迹似乎很是困难。如果仅仅从《诗选》里面的作品来看,我认为,传承和创新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了。
因为群岛诗群作为一个流派性诗歌品牌,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品质、扩大影响、甚至能够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那么必须考虑传承和创新问题。
先来谈谈传承。群岛诗群的传承向度在哪里呢?
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岱山的地域文化,另一个是中国的海洋诗歌传统。
作为一个地域性文学团体,她应该从地域文化中传承自己的历史传统。群岛诗群诞生、形成、发展于岱山,我认为岱山的历史传统有两个,一个是仙语文化即蓬莱文化,另一个是厉志为代表的前辈诗人创作。这里稍微说几句仙语文化即蓬莱文化。蓬莱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经典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落在岱山,也是一种天意上的文化安排。舟山四个县区,普陀以宗教意义命名,定海以海防海疆意义命名,嵊泗以自然岛屿意义命名,而岱山,历史上一直叫蓬莱乡,是以仙语文化命名的。我认为,仙语文化中的洒脱、灵动、追求精神自由和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想象,应该进入群岛诗群的创作之中,成为永不枯竭的精神养料。
但是群岛诗群不仅仅是岱山的、舟山的,否则这太狭隘了。舟山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核心区域,它的许多元素具有全国性的意义,所以舟山的群岛诗群应该具有全国的视野,应该争取全国性的存在地位,因此群岛诗群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就需要从中国海洋诗歌(甚至还可以是世界海洋诗歌)的传统中汲取养料。李越编过一本《中国古代海洋诗选》,里面有许多佳作值得大家借鉴。
但是光有传承、借鉴,还是不够的,创新永远是诗人和作家们的追求。由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内陆文明强势,海洋文明虽然历史悠久(东夷开始)、也是中华文化的来源之一(华夏、东夷、蛮苗三分说或华夏、东夷、蛮苗和古越四分说),但是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具有海洋思维、海洋立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以海洋立国的政治家,所以中国的海洋文学一直不发达,也一直被排斥。所以群岛诗群应该超越一般意义上的题材写作和地域写作,而是立足中华文化的历史结构、站在中国正在向海洋大国(至少是半岛型国家)发展的时代高度,以“在场者”的身份意识,运用诗歌(当然也包括其他文学形式)形式有历史深度地、有哲学思考地、有生命体验地写作海洋文学的鸿篇巨作。
(倪浓水,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