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一本苦心孤诣的人文教育读本

                                  ——许成国《半澜居信札》读后

                              孙和军

 

     许成国兄的散文,最令我欣赏、仰慕的是无时不处隐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良知之痛。不管他面对的是国家、故乡、亲人、朋友,甚至自己,这种痛是无法让人忽视和隐忍过去的。

     《半澜居信札》是家书,很让人吃惊。在伊妹儿、QQ、微信等成为快捷交流载体的时下,还有人守着传统的家书方式,向女儿传递着浓浓的父爱亲情,不弃不离。三年书信,垒成一本《半澜居信札》,垒成眷眷心拳拳意。有父如斯,岂不愧煞其他叫做父亲的人?有女如斯,岂不羡煞其他叫做女儿的人?

《文心雕龙·书记》认为书信应该畅达地抒写性情,悠闲从容地表现内心喜悦。书信是一种相对自由、相对个性化的文本。就其内容、形式、审美三个方面而言,书信体散文的特征就是实用真实为基本,文学审美为依托;形式自由,灵活多变;情感真挚,个性鲜明。

     自古以来,书信便于抒情达意且亲切晓畅的特点契合了文人交游倾诉的情感需要,所以“辞若对面”“见字如面”等,就是对书信中真实自然特点的概括。成国兄与女儿许晨夕交流的家书颇带有“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汉风。在这些书信中,成国兄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所交流内容,也伴随着着女儿的成长,涉及学习、交友、身体、为人、处世等等,苦心孤诣,敦敦告诫,溢于言表,真挚感人。

     《半澜居信札》是推心置腹的交流。我曾经拿《半澜居信札》与同样是17岁的女儿交流,她刚开始看的时候,实在是惊讶得一跳。引用她的原话“其中描写的生活细节竟与我和爸爸之间的相处模式是惊人的相似。”所以,这样的书信集,最适宜在年龄相仿的中学生之间传播,最易找到心灵的契合点和共鸣点。这是我和女儿的共同感受。无疑,这本书既是家书集,又是教育读本。当然,我们也很快联想到了《傅雷家书》。傅雷夫妇当之无愧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家书》中那种流露出来的情感是真挚的,对于直面人生的挫折也是非常有启示和积极意义的。在维系亲情的同时,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最好展示。

     《半澜居信札》是灌注人文忧患的。这些是成国兄多年来独立而自觉的意识。比如:《心灵可以穿越时空》一文中所谓的环境破环、人文浩劫,我相信成国兄是无奈的、痛心的,但又希望女儿能在人文性格的塑造方面继承他的衣钵。《把种子埋进土里》中的“四海总图”、“坤舆万国全图”、地理发现等历史、地理知识,恰恰就是种子发芽成长需要的土壤。引用《圣经》的话说,一颗种子如果没有落在地上,就永远只是一颗;如果埋进土里,就会萌芽生长,孕育出更多的种粒。《绍兴的记忆》中提到了风骨的记忆、国民灵魂的记忆、从鲁迅提出的“吃人”到今天的“吃钞票”,成国对社会的批判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女儿。他与女儿讨论王国维,“试看今日之天下,泱泱之中华,又有几人能配得上?不是成为御器,就是成为犬儒。”当前体制下,中国文人的两个极端选项,才是我们对现实和这个国度的清晰认识。从赵烈文的预言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从孔子庄子讲到古体诗词、散文,讲到佛性即心性,可谓“胸中有丘壑,笔下自华章”,我觉得,成国对女儿的人文关注是全方位的。

     《半澜居信札》是洋溢哲理的。成国兄说,人作为个体,免不了孤独。即从本质上讲,人作为个体永远是孤独的。不被理解是孤独的一种。那被理解呢?被理解,那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但是,这以后人们往往把握不好度,亦或是因为天灾人祸各种意外蹉跎而错失这一份理解。于是,又变得孤独,那是得而复失的痛苦,较前者更苦。所以,人作为一个修行者,孤独是免不了的课题。许多事情,许多过程只是一个瞬间,不会亘久地存在,亘久存在其实是一种习惯。甚至是习惯之后的某种巨大落差。像伯牙与子期,旷古知音,突然消逝,落差之巨大,结果如何?伯牙摔琴,自认为再不复遇知音,孤独终生。那种习惯后巨大的落差足以让一个人复又变得孤独。这些是一种很哲理韵味的话题,17岁的许晨夕或许懂,或许在以后的人生中会有更多更深的的体悟。

《半澜居信札》是充满诗意的。是书信,又是美文。如《雪中有诗性》:“雪的美是空的美,连着虚空,连着人世间最彻骨的情愫与伤痛。”最彻骨的情愫与伤痛,是成国兄文字的关键性符号。最唯美的,也是最伤痛的。“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是建安文风留给成国的心灵印迹。自古以来的一种客观审美现象,是读者对文艺形式中蕴涵的悲哀所进行的审美追求与欣赏。成国在欣赏“悲美”的同时,也在创作“悲美”,并从中得到一种审悲快感。应该说,所有中国文人审美情结的最大渊薮,是古典文学中的“悲美”与“悲怨”,如屈子,如曹子建……其心理依据、美学韵味及时代特征,一直延续在当下文人的心境。作为父亲,浓郁的文学的审美与审悲意识,也一样会感染她的女儿。

     《半澜居信札》有许多为文的标题。如:为文要触摸到人性深处的心伤;为文要思接千载;为情而文方显自信;为文要讲究词语的优雅;为文者胸中要有丘壑,等等。为文也即做人。作为大学生的女儿,社会建设、公民问题、国民劣根性问题、公权力问题、故乡情怀,等等,都属值得她考虑和思索的问题,成国兄把这些问题一一提出,是交给女儿的人生课题,这也是《半澜居信札》的精神财富所在。

     略感遗憾的是,《半澜居信札》如果能有女儿在紧张学习之余,同样静下心来书写的书信稿,作为父女俩交流互动的部分,那就更有效应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