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谁来倾听大海的独白

                                     ——浅读谷频诗集《散步》
 
                                       宇轩
 
       前不久去看海。眼见惊涛白浪,岛屿葱绿清宁,算是开了眼界。朗日晴空,人在海岸,第一次闻到海风腥咸。直觉告诉我,东海船工号子听起来还是旧时人海相依的味道。纤绳与桅帆宗教般深刻而明亮。对沿路古朴渔村自然疏朗的生活面貌也是真心喜欢。但是旅行终归是旅行,我们都是有家、有故乡的,总不能留恋海岛而不知归返。尽管彼时浪花打水,赤潮蔓延,自有其韵味精神。回来也就回来了。实在比不得赶海人满舱而归。更比不得海岛诗人谷频,可以写下“乌云多像死亡途中的素描”。
      经验、内省,二者就像鸥鸟羽翅,决定一首诗可以提供的襟怀高度。诗集《散步》总体来说语调平缓低沉,语境宽阔,情思张弛有度,清新蔚蓝与苍茫深渺并存,苦难与敬畏互为观照。布局上,以海岛为境,光阴为舱,灵魂为帆,在对海岛地域经验深度挖掘的同时,慰藉般呈现亚热带季风海洋型气候的冷暖差别,道出了世事人心,民情民风,也竖立了海洋文学的独立范本。诗集还用较多篇章,试图架构一条通往西方文学大师们内心世界的跨海大桥。文字背后厚重隐秘的指涉,勇敢而豁朗的独白。让阅读者随他漂泊于航程中,既感受到甲板上寥廓与孤单,又深切体会深夜航灯下的重逢与温暖。
        “是海水,每天在喂养我们”。海岛作为诗人谷频的写作根据地,礁岸、盐田、鱼群、水藻,历经海浪吹打的渔民,以及关于“海啸的十二种声音”……,这些发端于日常中的生活镜像与浪花般的巍巍细节,已经构建了一个诗者的精神容器。足够他在实有的地域群岛上,找到关乎生命的存在依据并且落实于智性世界的维度空间。有理由相信,诗人谷频是忠实于他的岛屿以及由此延伸开来无边无际的湛蓝天空与层层海水。或者说,他对生活极富疼痛感的思考,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宽阔沉静的私人世界,正是这种清晰善悯的个人经验,提供了钻探脚下又驶向远方的精神标本。当他说出,“潮水像黑色的毛毯漫过胸口”,读者似乎感觉到海一般丰富精彩的语言质感与深切向内的纯粹诗心。
        诗人谷频是聪明的。他选择了他所热爱且熟知的群岛生活来加以描摹与书写。我相信,越是简单的,源头的,根本的,越能体现一个诗者的审美能力与语言创造力。从细微与缩影中,经由他的观察和确认,为读者也为他自己,在情感上,找到安放内心与灵魂的艺术共鸣。内敛、孤桀,深沉、宽宏、汹涌……,都是大海的独白与歌谣。一切如他所言“哪怕你用一生的时间练习遗忘,我们全身的鳞片,必将重新回到海水中”。这是醒悟与敬畏,懂得与决绝。
    “我更愿意每天和你追寻荒原,这是不同纬度的福音相遇之地”。事实上,在凝视生活与精神的甲板上,如何找到“航海的坐标”,实现自我的深刻究问与远程历险,这依然取决于写作者的志趣与情怀,力量与胆识。
值得称道的是,诗集《散步》中,无论是“歌德的背影”,还是“奔跑中的雪莱”;无论是“艾略特的星期三”还是“抒情的萨福”……,无可否认,航灯般的大师们即是历史的回音壁,也是文学浩瀚海洋中的旅行册。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精神高度自觉的诗人谷频试图通过与西方文学大师的精神对话,在面朝大海的遗忘与唤醒,穿越与重生中,乘风破浪般升华了自我的人格魅力与语言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应验了那句“风格并不只是语言问题,风格就是思想”。
 
 
                                                                                    2014-6-23日深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