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徐琦瑶:根植于爱和悲悯的写作


 
 
                                                                                         李越
 
        看到徐琦瑶的作品,不熟悉的人以为她是一个新手。其实二十多年前在舟山师专求学时琦瑶就开始了创作。近几年她发表了许多作品,势头很好,可以说是厚积厚发,水到渠成。  
        仔细读了琦瑶寄来的三篇小说和八篇散文。我想既然是研讨会,最好避免抽象和空泛,也不写正儿八经的评论文章,而是依据文章,逐一点评,有啥说啥,这样更有针对性,以便给作者提供思考和修正的空间。
         先说小说。《天足悲情》一万余字,叙述"我"的家族历史,从高祖母、曾祖父、奶奶一直写到父母亲,涉及缠足的痛苦、酒庄的倒闭、曾祖父的失踪、出嫁和死亡、国民党的溃败、父母亲的相识与离异、文革的大批判,等等,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阔,读来让人感到了沉甸甸的份量。敢于直面残酷的生活真相,写出生存的粗砺与坚硬,血泪和痛苦,而且具备穿越时间的清醒的目光,这在女作者当中是比较少见的。作者写这一切的目的,并非是要沉浸在历史的苦难中,而是灌注深深的悲悯,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正如小说结尾写的:天空把最后一幕金色慷慨地呈了出来,大地坦然而卧,在夕辉中渐渐沉了下去。不过,由于是一个中篇甚至是一个长篇的容量,出之以一个短篇,那么复杂的人物和事件,只能不断跳跃转换,难免显得匆忙,有些硬,未能充分化开来(作者也意识到了这点,后面两篇就从容舒展了许多)。另外,题目似乎也不能涵盖全篇内容。《阿黑离家以后》分两条线,一条是以海岛初中生李静静的目光和人际交往,描述一群海岛男孩女孩的日常生活和烦心事,不大不小的隔膜,表现青春期内心的萌动,对未来生活的朦胧向往,另一条是李静之寻找一条叫阿黑的狗,其实是被别的狗引诱走了,小说结尾阿黑仍然没有回来,衬托出主人内心的惆怅失意。全篇有很丰满的细节,贴近海岛生活,叙述从容,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含蓄。但立意相对单薄。写得最好的是《空钥匙》。小说中的林白云是一个公务员,向单位请了三天假,乘公交车去c市,说不清为什么,或许就是为了放松一下。车上碰上同学马向东抱着妻子的骨灰盒,交谈中马向东谈起自己做过的亏心事,以及对林白云的好感,然后思想路跳开去,林白云想起自己大学毕业后做保姆,又回忆起母亲的离家,自己的初恋,因偶遇一个货车司机,与司机的一段同居生活,通过回忆、联想、对话,将过去与现在如蒙太奇镜头一样交织起来,笔调散淡轻松,不留斧凿痕迹。而钥匙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离家时的钥匙,老照片中六岁时的钥匙,哥哥因为没有钥匙爬窗摔死,小学教室的钥匙,妈妈离家时交给自己的钥匙,最后丢掉的货车司机家的钥匙,钥匙就像一根针线,将一件衣服织得很是绵密,同时钥匙又是一种象征,用来打开心灵和生活的记忆,丢弃的钥匙则是对过往的告别。全篇洋溢着当代生活的气息,明亮爽朗,开放洒脱,放得开又收得拢。希望琦瑶以后多写此类题材的作品。
         再来说散文。琦瑶的散文都取材于海岛,围绕海景、渔村、渔夫日常生活展开。《海之涯》读来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气势。文章倾诉的对象是自己的先生,说"你终究不是大海的儿子,你无法真正认识这一片汪洋。"文中写到"我那黑脸膛的大哥"跟父亲出海捕捞,竟然"面如土色,两腿发软",结果被父亲拎小鸡一样摔到甲板上;当他呕吐,父亲用粗麻绳将他和桅杆捆在一起,丢下一句话:"谁让你是捕鱼人的儿子。"我想不熟知海洋的人是写不出这些文字的。文章又写到了风暴带来的悲剧,使女人守寡,孩子绝望。后半部分描述妇女运动会,其中许多是寡妇,运动会使她们释放了人生的悲苦,凸显出生命的顽强,人与海解不开的宿命性关系。"纵使你走遍千山万水,如若仍然读不懂这片海,那么所有的行程和诗歌都是虚无的。"说得真好!但作者并不仇视海,而是以海一样的胸怀悲悯一切,"在疼痛中去拥抱,在怨恨中去依恋,在离别时再次深深回眸。"《潮涌云生》从外公去世写起,追述一个老渔夫退休后的经历:背过七个孩子而弯下的背,搞养殖亏损,卖冰棍、成为俗家子弟的领头上人,"把心放空,心就大了,世界也就大了。"文中又涉及了外公家庭的恩恩怨怨,写到外公三弟被抓壮丁回来,外公为其与又聋又哑的五弟张罗婚事,没几年三弟老婆去世,又介绍离异女子,不想卷着钱财走了。小说描述的生活极为艰辛,充满沉重的沧桑感,而一切都是通过叙述描写具体细致地传达,这得力于琦瑶的小说笔法。琦瑶每篇作品的结尾都很出色,经过了反复锤炼,如这篇散文的结尾:"这片承载了一切的海,搅活了外公的生命,也安放了他的灵魂,而所有因海而起的俗世之情,都被通通卷入深深的海底,埋葬于沉默的心间。"《弹涂鱼》先写一家乘渔船去岛上,看见礁石愈来愈老,赶海的人愈来愈少,下一代再也不会补网,人们都迁到大岛上或者城里,对海的亲近感一天天消失,然后写到弹涂鱼"徘徊在大海边缘,有过弄潮的梦想",但蜗居在洞穴里,潮来就躲,所以一事无成,而很多人正象弹涂鱼。此篇探讨的是现代人与海(大自然)的关系不断异化断裂,导致心灵与精神的荒芜枯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表现了作者的深层次思考。《带着母亲去看海》串联母亲与海有关的一些往事片段,母亲的劳作多在海边,却没有一次好好欣赏过大海,当我带着母亲看海,母亲才把自己真正打开了,写来放松自然。《海上花,田间蛙》写父母亲,但后一半比较空泛,一些句子如"海洋资源日趋匮乏"、"随着国家政策调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没化为文学语言。《风是香的》和《风干鱼》有浓烈的渔村风味,但内涵不多,后一篇一些情节与题目无关,散了,《小何回家》单纯,清澈,但立意比较浅显。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说琦瑶的一些作品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准,有思想的深度,有成熟的艺术表达,语言功力也相当不错,干净,朴素,洗炼;有真情实感,为文自然,不刻意,很少斧凿痕迹。我特别赞赏的有两点,一是对生活对人生,琦瑶总是用低姿态去观察和感受,一点也不张扬,自以为是,而是谦卑,平常心,和笔下的人物一样都是普通人,都过平凡的生活,因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极为朴素真实的,或者说她是将自己融入到更多的普通人之中,不孤芳自赏,也不倾吐一己的孤独寂寞,对女作者而言,我以为这一点非常难得;二是琦瑶作品中的人物和生活大多显得沉重,痛苦,也极为粗砺,她不净化生活,更不美化生活,而是直逼生存真相,但她并未被这种生活压倒而难以自拔,她的精神是向上飞升的,她始终昂着头,要从生活的泥沼中突围出来,眺望广阔的天空蔚蓝的大海,始终怀着善意和悲悯,散发的是热烈浮沉的爱,这使她的作品拥有了强烈的主题意识,也是感动人的核心要素。我以为这样一种情怀对写作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爱所以悲悯,因为爱和悲悯,所以有了对生活赐与的一切的包容、理解和感恩。
           如果要求高一点,想给琦瑶提几点建议,一是作品大多与自己的生活相关,或者说大多取材于海岛的人物和生活,取材面和关注面局限较大,应加大对社会各方面生活的关注与研究,更深地潜入生活的底层,特别是虚构类的小说中,可以开拓一些新的表现领域,描述过更多的人生景观;二是作品在题材和思想上的奇思巧想不够(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更缺少反世俗、反常理的观念与思维,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作品的尖锐性和吸引力,可以放开来写,文学创作需要大胆的冲劲,新鲜的题材,不落俗套的思考;三是作品注重写实,这是基本功,但是   否可以借鉴外国二十世纪以来各种小说流派的观念与技巧,写一些另类的实验性文本,各种写法都尝试一下,当有新的感觉和收获。
        琦瑶曾是我的学生,我为她的第一批收获高兴。创作是艰辛的精神劳作,而前面的路还长,相信琦瑶能走得更好更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