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略见沉重的青春底色与些许暖意的回望


                                                            ——是枝诗歌简述
 
                                                                                   古岸
 
     评诗,对我来说是件吃力的事,倒不是说说说容易写写难。在小说、诗歌、散文这三种文体中,散文、诗歌更要直面作者自己,也更见作者性情,会把自己掏空。我一直认为诗不可说,诗是人内心的事,你内心装着事,这种事又折磨着你,诗自然就产生了。鉴于此,每个人写出的诗歌只可感受,不可诠释。是枝比我年轻,比我更有朝气,看了这组诗,却出乎我的想像。这组诗,写的不是城市,也不是农村,如果从主题性玄思、情色、怀乡、死亡等业界分类来看,最多靠到乡愁类。不知什么原因,是枝的我想到了以前读过的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颓废的、无着落感的幻灭,又似乎是张爱玲那种荒凉式的喟叹,至少,我认为作者在某一阶段是不快乐的。诗歌总体的情绪上是怅惘的,暗沉的,没有青春期的亮色。更多的是作者的黯然伤神的回望与排遣。但这青春的回望,又不是为说新词强说愁的,哀伤与迷惘,甚至无助,分明是一种东西裹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快乐的童年?某种爱情的错失?青春期的失落?是枝在长涂的东剑岛上工作过一段日子,那种孤寂我也经历过。从某种程度上讲,读是枝的诗,我又一次读到了自己,自己的岁月与影子。是枝的诗,主题是单一的,但读着读着心情会变得很低落。我也有这种时刻,对一个类似经历过的人来说,带入感很强。
         是枝的诗作可看作自己与一个虚拟的自己对话、倾述,世间的物象只是道具,往事只是引头,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她打开了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是写自己。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一、弥漫的潮湿情绪:雨一直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是枝诗歌中的雨一直下,大约下了9首之多,打湿了心,或许在这样的时刻作者在恍惚的情绪中写了第一个字。诗开始的地方,阴有雨、氤氲纤绵。轻轻地,“我将身穿雨衣/我的雨衣是它的注脚《湿岛》”,“下一阵雨吧/让雨水装满我”。“只有雨水/前赴后继的雨水”。”一朵朵独立分明的花被陆续吐吹翻打湿”。“我走在雨水里”。作者眼中的一朵朵独立分明的花,喻指什么?它的结局是被陆续吹翻打湿。我个人认为这可以作为是枝诗歌解读的注明。雨是诗人喜欢的一个意象,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喜欢它,少年听雨,梧桐细雨。女孩子可能更喜欢雨,某个时期,某种愁绪,无所依靠,那么下一场雨吧,把自己淋透,作者也是如此说。作者眼中的雨,是一种情绪雨,淋透后又能怎样?作者没能解决,“我走在雨水里”,很无奈很孱弱,如果置换过来,意境上契合戴望舒笔下的女主人公,忧愁、徘徊、孤寂。女孩是无助的,雨下得是无端的,暗合的感情像是李清照式的。作者与雨这个意象融化为一体,借雨说自己,借雨躲藏,甚至说,“有时雨会在雨里捎来我”。点点滴滴,雨化为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可把握,是爱了痛了,或许就是生活细碎的痛吧,这个画面也长久地驻留在我心里。
         二、深陷的无力:困境的挣扎。我无端的臆测,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刻,落日前的徘徊,黑夜降临前的不安。我深信,是枝的每一句诗,都应有生活场景的再现,每一个场景都有过挣扎的忍耐,但每一次挣扎又回到起点,像打在空气里,颓然地静静地舔拭自己的伤口。黄昏中的海,下雨的天气,夜,海鸟、秋风等,这样的意象能指就是伤感、离别、愁绪。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作者选择的空间突破口是窄小、逼迫、封闭的。“房间比人前更旧/我比从前更岌岌可危。”,既想找人打开世界,又怕这世界漠然地侵入,整个内心世界是封闭的。她担心,惴惴不安,“身体万一掉出乌鸦怎么办”这乌鸦不单单是指动物,是一种命运的象征。在是枝的诗中,一些词汇的选择,既有我们共同面对的人类普通情感,如忧伤。更多的是与我们世界的不通融性、遮蔽性,如窗帘,光,被海水包围等,这是一困境,突围是一种选择,但我看到的是失败,压抑的接受,一种无力感。像是被囚禁的鸟,“那一刻,手持望远镜的人/才能,看穿/我两手空空,接近目盲。”“我终于默许了眼见的消逝/那瞬间经过,瞬间骤起/又在瞬间幻灭的种种。”这是无种无力的承担。整体的调子是统一的。我有一句话送给是枝,梵高说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让这火温暖激励自己,不让它伤了自己。以我的经验看,那些情绪崩溃的时刻,多是因为年轻,没见过风,必定感到风犹如风暴,见过风,必定知道风暴还是风。当然作者的内心是清澈的,她清醒地知道,“在翻开与合拢之后/我想我终究会认出风暴”。这或许是暖意地回望。
            三、不多的尝试:努力从单一走向多元。是枝的诗是内走向的,没有哲理式的,怀古式的,更没有什么宏大的主题。写自己的感觉,尤其是面对自己的时候,处理这类题材,这是女性作者的长处。如《寂静》里的感情片断,感情很细腻,“我想像光亮消失后你的背影/像水泥墙上的那些灰尘/寂静地躺着。”这里光亮、背影、灰尘、寂静等词组构成一组关系,希望与失望,失去不复得的东西,单纯的意象与深长的意义形成冷峻的张力,可惜的是是枝有时候几个句子很好,但整体又差了些。当然在这里也有变化,下面几首我还是比较喜欢,如《我》这首,如何写“我”如何表达这种单一的情绪。作者选用了五组意像,泪、煤炭、船、栅栏等,用对冲的手法,使表达丰富多饶。好诗句应该直接而又柔韧,应该简单而又内涵。这也是我对诗歌的理解。整体看,是枝完整性的诗歌少了一些。可喜的是,是枝的诗不单单是一种,还有努力的尝试与方向,并取得了很好效果。如写亲情的一首《外婆的铁皮缺罐》,回忆了外婆一生的若干片段,写得真挚感人。结语两段,把她的一生都写透了。另一首《她》,迥异于其他几首,写得是人间日常,有温度,像一部微电影,画面感极强,诗意也比较完整 。
                                                                                                                                                                                             舟山女诗人中写叙事诗的不多,很多人都不愿意写,是枝作了很好的尝试。句式上作了拓展,口语,美中不足地有些句子还不够干净,重点还不够突出,第二段的温情在安置上值得商榷。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日常呢,就像作者所写:“她在经年的羹汤里,洗净芳香/幽微的陈旧感。”还有一首,《我想给遥远的冯小闹打个电话》,题目不伤感,内容还是伤感。但在这伤感里,我读出了是枝青春的气息。口语也很干净,情绪到位。不过最后两句又有些俗。靠近名家的已成定论的表达弄不好,会把自己的东西弄丢了。要知道,我们现在写诗既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必需警惕巨人的压迫。
        另外从语言来说,是枝的语言生动性与张力也有很好的展现,如《黄昏》一诗中,“温柔的双脚不断踢你”,把风写得可爱,淘气。“当青月光栖息在冰凉的石头上/敲醒黑夜,翻开一块无人问津的砖/捞出一个湿漉漉的梦”,既表达了意思,又给人以具象的诗意。如“剖开鱼胆子,就会望见海水”等。完整地还有《请你》等节奏也比较明快。诗歌里不存在进化论,也没有进步主义这回事。好的总是好的,不存在折旧率。那些你今天看着不舒服的东西,只是因为它们从来就不曾舒服过。
      四、几个提醒与共勉。需要注意的是,写自己没错,如何写自己是个问题,要解决好冷静与冲击力的问题。一个人孤寂时就写诗 ,就把孤寂写到了极致,好的诗歌都是最深彻的体验。不是因为名气、地位,也不是由于这个或那个人的说法,而是你心甘情愿地分享她的喜怒哀乐,愿意为她的痛苦而痛苦,为她的狂喜而狂喜,感同身受地,随她一起赞美或愤怒,无限哀怜地看待世上那些可怜可悲的人物。如《伤口》等没有冲击力。
      第二,如何在普遍的情绪上,写出独特性。比如伤感,比如自怜,前人与古人已经写得太多,在落笔时如何选择意像与细节,应该是我们共同努力的主题。文学写作,肯定存在可以被讲解、被通约的部分,也肯定存在完全不能被通约的部分,后者才更是独创性的部分。特别是抒情诗,强制地促使人放弃陈词滥调。像《空荡荡的海》等皆有这个毛病。没有什么感受未被诗歌写过吧,我们期待的只是新的写法,新写法的意义,在于引领我们以新的方式“复习”一遍早已烂熟于心的陌生感。
     第三,如何精练地选择与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要学会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枝节,可以去除。还有一些大词要慎用,如《山河故人》中要说的太多,反而不饱满。人生啊,命运啊,这些词如不能打动别人,包括打动自己,还是要舍得扔掉。诗是用词体现出来的,并且只能用词来体现,而词又是诗的暗礁。一个词就足以把一首最美的诗给葬送了。是枝的诗歌很多都有好句子,但整体性完整地相对少些。
       第四、要注意诗意的顺达。如《重逢》这首个人觉得重点不是很突出。意象之间缺乏必要的推动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