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舟山“海洋诗”的群体自觉与时代气象

                                   舟山“海洋诗”的群体自觉与时代气象

 
 
                                                                                   卢辉
 
 
     当今,经济和政治的全球化使海洋在新世纪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成为比陆地更为重要的战略思考对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与海洋有关的历史资源、地理要素和文化背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进入新时代,海洋诗的群体自觉与历史自觉开始发力,舟山诗人顺应了这个时代的潮流,自觉地展开了海洋诗歌写作的探索。朱涛、陈复友、李国平(谷频)、李越、厉敏、郑剑峰、陈桂珍、缪韬、孙海义(舟子)、姚碧波、白马、李全平、苗红年、王幼海、徐嘉和、古岸、虞兵科、储慧、侯宏琦、白峰、王幼海(幼子)、袁敏敏(啊呜)、林明忠等一大批海岛诗人,以海洋为“母本”,陆续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海洋诗”。值得一提的是,《群岛2019诗年卷》一改往年作为全国优秀诗人的“年度选本”,而以《群岛2019诗年卷--岛屿记》为标识,整体展示舟山诗群的诗歌风貌。应该说,置身于“海丝文化”这个政治、经济、文化相容共生的大环境,舟山诗人紧扣时代脉搏,拥抱蔚蓝世界,将海洋意象与海洋元素,海洋视角与海洋价值,带进了“群体自觉”的层面上,这一举动必将为“海丝文化”推波助澜。
 
     提升“群体自觉”,唤醒“海洋意识”
 
       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相当于我国海岛总数的20%,分布海域面积22000平方公里。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蓝色的巨大宝库”,广阔无垠的海洋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和艺术想象的不竭源泉正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一炮打响,重新审视我国海洋发展历史,加强国人对海洋文化的重视,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已连成了一个“责任共同体”。从《群岛2019诗年卷--岛屿记》我们不难发现,一批有品质的“海洋诗”开始“涌入”当下诗坛:既有啊呜穿过了巨大喧嚣的《长峙岛的春日下午》,也有厉敏在《安澜亭看海》时的心绪如潮水;既有李越在《七姐妹礁》寂寞的雨滴,也有谷频在《二月的岱山岛》盼望着一场完美的风暴;既有孙海义期待着与堤岸相遇的《东极之夜》,也有姚碧波的《青浜岛》彻夜回响的涛声;既有林明忠《住宿黄龙岛石屋》的失眠、古岸《大峧山岛的夜晚》的清朗,也有虞兵科的《侠骨柔情桃花岛》、王幼海的《官山岛古渡》。以谷频《二月的岱山岛》为例:
 
二月的岱山岛
 
请快把灰色的沙粒从地图上拿走
这个张开空唇的孤岛
站在涨潮的海中并不想日益憔悴
那么多鱼种潜伏在岱衢洋的深处
诗中叙述过的桅杆、带鱼、耀眼的盐
以及祖辈为生的风浪都是神秘的珠宝
它们撒落大地,为的是幸福的寻找
越冬的候鸟在望夫崖筑起了爱巢
而二月单薄的渔汛,让每条街巷变成了
洋面,都在盼望着一场完美的风暴
这是东海空出来的最后一块陆地
对岸彻夜不灭的灯火便是我的阳光
哪怕你用一生的时间练习遗忘
我们全身的鳞片,必将重新回到海水中
 
 
        谷频的《二月的岱山岛》显然不是简单地“回归”海洋,他的“诗歌自觉”是通过祖辈具体的渔业生产实践在不同阶段和社会背景中以不同的“生命存在感”得以展现的。其内在逻辑通过“三个维度”表现出来:一是“时间轴”(“二月单薄的渔汛”)标示着生产与生存之间的纠集,沟通着过去与当下,表征出海洋的时间性维度;二是“空间轴”(“请快把灰色的沙粒从地图上拿走/这个张开空唇的孤岛/站在涨潮的海中并不想日益憔悴”)标示着岱山岛的空间生成与焦虑,展现出欲望与价值的形成与碰撞,这是海洋的主体性维度;三是“价值轴”(“哪怕你用一生的时间练习遗忘/我们全身的鳞片,必将重新回到海水中”)标示着岱山的品相,彰示着岱山海域的价值意蕴,这是海洋的价值维度,这三者的“共同形塑”规定着《二月的岱山岛》三维立体文化景观。谷频的《二月的岱山岛》虽短,但已展现出海洋诗的气魄与锐度,不仅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岱山岛的自然画卷,而且具备了超越自然画卷所透视出的生命与时代的高度。可以说,从谷频的《二月的岱山岛》、啊呜的《长峙岛的春日下午》到厉敏的《安澜亭看海》、李越的《七姐妹礁》;从孙海义的《东极之夜》、姚碧波的《青浜岛》到林明忠的《住宿黄龙岛石屋》、古岸的《大峧山岛的夜晚》、虞兵科的《侠骨柔情桃花岛》和王幼海的《官山岛古渡》。舟山诗人在“群体自觉”的前提下,很多诗具备海洋元素,而这些海洋元素无不烙上诗人“主体自觉”的痕迹。而这个“主体自觉”是漫漫渗入进而成为浓纯厚实的海洋诗,达到尽可能的“远和宽”。特别是这些“海洋诗”从历时性的视野客观地回溯了舟山海域的人文历史,从共时性视野全面地呈现舟山海域的时代内涵,从价值意蕴角度深刻洞察海洋文化独特的精神传统。同时,就海洋诗而言,这些作品在中国海洋文化传承和世界多元海洋文化对话中,能够站在中华民族的本位立场上,揭示出中国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发展,从而提高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海洋文化历史及其价值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建构当代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厉敏的《安澜亭看海》为例:
 
 
安澜亭看海
 
心绪如潮水涨落,望海亭
在俯视的角度,飞翔于海面之上
如阅读一篇深刻的小说,猜想
薄雾朦胧的故事结局
 
大海正在布局,岛屿如棋子
移动在时间的向度。暮霭沉沉
海天辽阔,海面上的情节缓缓流动
故事深处,玄机暗流涌动
 
目光勾勒的画框中,有一只鸥鸟
贴海飞行。眺望被蓝色填满
在天边的牧场,一群白云悠闲散步
等待着进入一条海风吹拂的谜语
 
种下一种遥远的思念,盼望归人的
身影,从远方慢慢成熟。从前的场景
在后台彩排,船队会怎样化妆出场
猜想舞台惊喜或者忧伤的眼神
 
一天天熟读大海,这是一部难懂的
天书。读了又读,但仍然不解
里面的寓意。有帆飞入蓝色的帷幕
鱼群在情感中流动,想象已游弋于画外
 
 
       今天,在多数国人的脑海中依然停留着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这一思维认知,而忽略了我们还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读了厉敏的《安澜亭看海》,我忽然想到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个脍炙人口的诗句。众所周知,能将大海的气势、威力与辽阔以人格化的“怀抱”凸显在读者面前的诗作不再少数,而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却只有少数人,《观沧海》在丰富的联想中所表现出曹操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可见一斑。那么,作为现代人的厉敏虽说难有“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气度,他却敢于“在俯视的角度,飞翔于海面之上/如阅读一篇深刻的小说,猜想/薄雾朦胧的故事结局”。从厉敏的《安澜亭看海》可以看出,厉敏“有帆飞入蓝色的帷幕”“想象已游弋于画外”。由此可见,这一幕一画,诗人已将主体自觉和价值取向更广泛地去“联通”海洋,让当代全新经验加入到海洋镜像、海洋历史和生存现象“异质混成”的海洋时空。是的,与海洋对视,与历史互访;与万物交心,与时空同居。如今,舟山诗群将母语加入到对海洋的“话语权”中,他们开始重视大视野的、与人类前途命运攸关的海洋文化问题的把持,如海洋、空间、生命等等,与海洋有关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地理要素越来越引起舟山诗人的关注,这一举动必将重新唤醒人们的“海洋意识”。
 
 
               海洋诗的“自然气场”与“生命气象”
 
      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它既具有世界海洋文化的一般特点,又体现着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内涵、整体功能和民族特色。纵观与海有关的“海洋诗”,古往今来,“以海言志”的诗多,“以海言事”的诗少,而且大多是以江观海。比如,乐府诗《长歌行》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王之涣《登鹳鹊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李白《行路难》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望月怀古》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等。应该说,这种创作理念的形成与中国人对海洋的认知与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那么,《群岛2019诗年卷--岛屿记》在传承“天下之海”“天下一体”的自然理念时,还将触角延伸到“生命”的内世界。舟山诗人用现代人的视角来照彻海洋的历史景观,用海洋历史的境遇来反观现代人的心境,古今交错,新旧杂揉。这样的“有缝”察识,“无缝”对接,使海洋多少古今事翻版出彩、跃然纸上。这样的“穿越”诗,奇特的语汇转换,奇峻的古今浑然,达到一种宽远的历史与刻骨的使命在诗中的交相辉映。以王幼海的《官山岛古渡》为例:
 
 
官山岛古渡
 
二月的春风没来,隔岸的音讯也不在
我在废旧的渡口等你
留守了那么多年,一直冒着炊烟
 
现在救我,那是危险的
我的凝神里有万千的波涛,穿越众生的激流
而古岸依旧,在岛与岛之间
有我绵延的五千王国,有我万里的根须
 
这长长的云梯,是无用的
那一千吨的顽石,也是无用的
我在漫长的黑暗里怀旧,细数着因果
最好有一道门,放我蔚蓝色的灵魂归土
 
可是,我还是要等
在我尚未苍老之前,在满目的粉尘里
亿万只欧鸟携来暴风雨的音信
 
 
       王幼海的《官山岛古渡》彰显的一个事实不能否认,即中华民族的存续发展与海洋一直有阻隔不断的联系。是的,中国是历史上长达数千年领先世界的海洋大国、强国,海洋和谐、和平历史,足以证明中国海洋发展模式的适应性、合理性和生命力。从共时性角度看,王幼海的《官山岛古渡》孕含着深沉博大的丰富内涵:“现在救我,那是危险的/我的凝神里有万千的波涛,穿越众生的激流/而古岸依旧,在岛与岛之间/有我绵延的五千王国,有我万里的根须”。可以说,这首诗的具体表达和丰富内涵与当下特定的社会发展状况密不可分,它从不同角度展示着古今交替的态势,反映着诗人对人海关系的思考。从价值意蕴来看,王幼海的《官山岛古渡》除了弘扬“天下一体”的精神,还延伸到“生命”的内世界:“我在漫长的黑暗里怀旧,细数着因果/最好有一道门,放我蔚蓝色的灵魂归土。”
 
 
       应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海洋曾经带给中国历史以光荣和梦想,海洋文化是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强盛时期,海洋更是充当了文明辐射层的作用,中国海洋文化体现着一以贯之的历史延续性,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以《群岛2019诗年卷--岛屿记》为例,舟山也有不少诗人关注海洋的“小历史”,这个海洋“小历史”则是在海洋时空上淡化遥远的东西和久远的东西,则在海洋中侧重于人性里的深奥隐秘的东西。可以说,海洋“小历史”也就是当下人在“消费历史”中的一种很时尚的变革,犹如是一段被时尚化的历史片段。其中啊呜《长峙岛的春日下午》就很抢眼。在这首诗里,诗人怀揣的诗歌“神谕性”被彻底释放出来,啊呜把消费一段海洋“小历史”看成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抗争与交集,为我们呈现出一幕幕大同世界的泛化与精神的遗迹:
 
长峙岛的春日下午
 
越过海面,就越过了
徐缓与沉重
穿过工地、窝棚区和热烈的樱花
就穿过了巨大的喧嚣
 
这个下午,有七十度灰
装填狭长的岛屿
海水纷纷静默下来
只用纤细的纹路勾勒繁复的时光
 
布氏鲸洁白的骨架
便悬浮到空中
观望:默默离去的人群
仿佛闭门的小庙,有大片沉思
 
 
       诗人啊呜从大陆的角度遥望海洋,他“穿过工地、窝棚区和热烈的樱花/就穿过了巨大的喧嚣”,通往历史深处和生命的内世界,怀揣中国海洋文化所特有的人文精神,正如“海水纷纷静默下来/只用纤细的纹路勾勒繁复的时光”“观望:默默离去的人群/仿佛闭门的小庙,有大片沉思”,这种“大同世界”的泛化,高度吻合中国海洋文化长期存在的“东方汉文化圈”,也折射出舟山诗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进入21世纪,舟山诗群打破地域概念,从最初岱山群岛诗群跃变为舟山各县区诗人集群作战,注重创立海洋文学品牌,从而进一步打响舟山海洋诗歌的品牌。他们不断开拓和更新海洋诗歌的表现空间与方式,为海洋诗歌的发展贡献了一份不容忽视的力量。
 
 
                呼唤海洋史诗,扮靓“时代品相”
 
        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海洋文化发展面临种种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海洋文化主体自觉,无法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这几年,舟山以海洋诗歌创作为主的这群诗人,虽然在题材选择上有较大一致的倾向,但在创作理念上却各具特色,并不寻求流派式的统一。因而,他们的作品在共同的蓝海背景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以《群岛2019诗年卷--岛屿记》为例,舟山诗人意将海洋意象与海洋元素,海洋视角与海洋价值,带进了“诗歌自觉”的层面上。特别是诗人们置身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被蔚蓝的海水、粼粼的波涛、辽阔的海域、繁富的海事所吸引,并从海上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现今我国正处在海洋事业、海洋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个历史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群岛2019诗年卷--岛屿记》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中国的海洋文明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这样就必须创新海洋诗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内容。为此,《群岛2019诗年卷--岛屿记》的出版发行,意在恢复被忽略的中华民族海洋文化脉络,以艺术形象的架构再现海洋诗的风貌。的确,《群岛2019诗年卷--岛屿记》意在反映中华海洋文明的自然风貌与时代品相,借此展示海洋的时代空间、历史价值和思想份量,提升中国海洋文化的地位与影响力,打造海洋文化的诗歌新品牌。
 
        是的,中华文化在很长时期里,在地理上离海洋很近,在心理上却离海洋很远,《群岛2019诗年卷--岛屿记》的出版发行就为我们补上了这一课,可以让每一个中华文化继承者的内心,都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群岛2019诗年卷--岛屿记》还少了些气势磅礴、博大精深的“海洋诗”,部分海洋诗还仅局限于描述性的视觉意象,过分重视海洋意象的“象”的功用性,一味地在“像”与“不像”之间纠缠,没有将海洋的历史属性、时代属性、自然属性、价值属性糅合在一起,没有赋予海洋意象与历史事件互为交错的“时代本相”。应该说,真正好的海洋诗,不是一种简单的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历史、感情、经验、信仰、习俗、地域……积淀而成的“能动整体”。因而,在这个新时代,新使命的大背景之下,诗人们理应紧扣时代脉搏,拥抱蔚蓝世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宏篇巨制,扮靓海洋诗的“时代品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