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笔调,哲理的思辨
浪漫的笔调,哲理的思辨
——读郑复友《洛华岛》
周维强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说它“特殊”,在于诗歌写作需要直抵灵魂的最核心部位,然后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简洁的方式,表达繁复、歧义和意境。读诗,是一种美丽的相遇。读《洛华岛》,更是将这份美丽的相遇,幻变成美好的回味。印象中,郑复友发表出来的诗作很少,但《洛华岛》一诗彰显出来的才气和语言天赋,已足够经验。诗人以“洛华岛”这一意象为载体,表达自己对时间、生命、人类生存方式、历史演变等的思考,既有哲学的深度,又有美学的想象。洛华岛在舟山群岛中,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岛,甚至可以说是孤岛。诗人以孤岛为表达对象,从而联想到人类的生存,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份对孤独心境的写作和提炼,即便是放在今天,依旧有着发人深省的警觉。
从我掌握的资料和信息来看,《洛华岛》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20世纪的八十年代。过去了四十多年,再读这首诗,依旧有着新鲜的语言感觉,明丽的意象之核,诗歌氛围清亮,意蕴深邃,且在层次分明的叙述中,诗人将自己对语言的天赋感觉嵌入诗中,节奏感明快,浪漫的思绪和哲理的思考融为一体。于是,我读《洛华岛》,是在感受诗歌内部的氛围和能量,同时,诗人借助诗歌展示内部世界的光明与光辉。
诗歌分五个小节,体量上属于一首小长诗。每个小节都是长诗的一部分,有机相连,相互衔接。在情绪控制上,诗人在写作时,尽量让整首诗呈现节奏感和韵律性,通过对内心世界的现实观照,将“洛华岛”这个意象引申为一扇窗,推窗见景,然后,延展自己的想象;情绪饱满,诗人将青春的激情储存在笔墨中,让激情飞扬,孤独里寻求清唱,唱出内心明亮的歌。看得出来,诗人在写作此诗时,是带有一种孤独者的自白的情感传达。诗人更在乎情绪性和情感体验的调整,在意象筛选完之后,完成这首诗,他选择了让想象驰骋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让读者通读完全诗后,没有生硬的联想,只有情绪共振后的美好律动。而且,由于诗人对语言的熟练把握,诗歌的语言是跳跃性的,是有节奏推进的,而且,在人生追求和时空联想上,那种委婉、率真、恣意汪洋的表述,都有恰如其分的安排。诗人在群岛,但是哲学的思考,却超越了岛屿之上的联想,这是诗歌赋予诗人的权利,也是诗人与诗歌达成默契的写作共识。
朱自清说,判别诗人还是写诗者,要看他是否真诚地表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真实情绪;判别诗还是非诗,要看它是否独特地传达出诗人独具个性的生活感受和内心经验。
无疑,郑复友的《洛华岛》,在展示诗人个性上和生活感受的延展性上,都有自己鲜明的印记。
由此推想,诗人在面对着社会变革的嬗变和个体命运的变化时,以“洛华岛”为中心,构筑城堡,情感传递是中心,情感变化是递进的抒情,诗歌作为个人心灵与情感的承载,在延续个体感受上,郑复友把抒情当成了情感的低诉。因其用词精简,诗歌中的“孤岛”“寺塔”“峭壁”“黑暗”等词语,是解读诗歌的一个窗口。虽然诗人以“洛华岛”为圆心,构筑的城堡有着“圆”的艺术展现,但在情感天地的狭小空间里,透视人生的起伏与命运的轮回,更添一份独特的人生境遇。我们从诗句中读到了诗人在审视自己生活环境时的复杂情绪,以隐喻的方式触摸,以暗喻的方式抵达,构建的意象空间里,扩展的情绪始终是有着骑士般的浪漫和重合。尤其是第二节,以极短的分行,让节奏加快,让表达的词句有着更直接的爆破力,于是,我们读到了这样的警句:“那海洋的祭坛在什么地方/也许什么也没有/——要求牺牲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对自我生存环境的一种诘问,对自我隐秘情感的一种探究。通过对自我的审视,达成对空间的一种连接。
在第三小节中,“大海使我们真实”是来自灵魂的回答。而其后的排比和设问,更像是对自我内心的自问自答。对荒岛的审视,其实是对自己生存困境的一种审视。现实生活给予的思考远胜于内心世界的自然涌动,这一时期的诗人,应该在精神上实现了自我突破,而后,陷入了某种思考的迷茫。正是有了对现实的忧虑,对人生对青春的惆怅,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引申为孤岛的隐喻,才有了诗歌中敏感的审问,同时,敏感的心随着“涛声”“海洋”“未来”等词语营造氛围的引申,继而放逐自己的身心。整首诗的节奏,在第五节达到高潮:“我终于感受到黄昏的重量/黑暗的重量/整个形形色色的人类的重量/礁石堆垒在我的肩头,我的皱纹/已经和孤岛四周的波浪汇成一片/那震撼大陆的整个海洋就是我的海洋/撞击现实的每一道波涛,就是我的波涛/和水手一样,抬起头/遥望那被苦难拗弯的月亮/想那弯曲的月亮成为锋利的鱼钩/去钩那星星的鱼,梦的鱼,从东方游来的早晨的鱼/太阳的鱼,鳞光闪闪生活的鱼,——喂养孤岛”,在诗句中,诗人寻找到了出路与突破口,是一种命运的轮回,或者一种个性的展示,那就是让个体迎着风浪前行,让孤岛重回自然界的轮回中接受风浪的塑造,接受命运的撞击。全诗,在最后一段,留下了哲理式的思辨,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情感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