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上散步也是一种生活的状态
大海上散步也是一种生活的状态
——评谷频诗集《散步》
十品
中国原本也是海洋大国,更是诗歌大国,可是在海洋诗歌上却是短板,这是我近期搜索多种资料所得出的结论。是不是觉得这样的情况很自然?还是觉得不应该呀?其实,换一个角度看,总有一些默默耕耘的人再做一些默默无声的事,好像他们也不是为了创造什么,或改变什么?但他们的努力却有人记住,并不会忘记。生活在大海怀抱中的谷频就是一位为海洋诗歌付出努力的诗人。他为人的低调却追求作品的高度,他生活丰富却表达简单直接,他写出的海洋诗歌贴近生活,成为一种可能的模板。下面我想从自己的阅读来解析一些谷频的诗歌,从中发现一些超越时空的海洋诗歌,成为我们的方向和一种期待。
一是海洋造就的生活与世界。生活在海边的人对大海总有别人无法感受的那种亲近和融入感,似乎在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中就有海风和浪花的影子。这就如同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人,出生在马背上,风扶草原,跃马扬鞭,人马合一,嵌入绿色地平线上。不同的坏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态文明体系,更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和多样性,将南北差异、东西差异都兼容地整合起来,成为风雨如磐,血脉交融的民族特性。对于海洋的需求和生存是海洋文化的必然因素,因此才有东海特征的文化和诗歌。谷频的《海洋的流畅》是这样写自己生活的海洋状况的:“我们曾经拥有的海域布满暗礁∕那是鱼群向地球抛出的锚∕插入潮流中的闪电,照亮船的残骸∕它们在夕阳里快乐的舞蹈∕在生活的半径之内,岸线∕如飞过的云影在神秘地奔跑∕远眺盛开在海雾中的白色花朵∕航标是一匹虚设的野马∕被黎明的灯盏驱赶,而望夫崖∕汇聚着那些失散的光芒,是海水∕每天在喂养我们,酿成血液里的浓盐∕……∕我们应该把火热的心种植在贝壳”。顺着诗人的视线指向,我们看到的是诗句呈现出画面和叙述,那是生活现场,也是生活景象,更是生活的底气。显然在诗人谷频的眼睛里大海含有自己切身体验在内的感受,与沃尔科特那暴怒的大海不同,也与赛弗里斯那深邃的大海不同,“被黎明的灯盏驱赶,而望夫崖∕汇聚着那些失散的光芒,是海水∕每天在喂养我们,酿成血液里的浓盐∕使我们忘却什么才是甜密的欲望∕到处都有鲸鱼的歌唱”。这些生活气息和生命意识超越时空,超越物欲,成为这片海洋主人和子孙。
诗歌中的大海景象万千,而大海赋予人们的情感寓意也是幻想万千。“是失血的海风吹过,船影∕沉睡在发芽的浪花上∕让我们目睹中午的光线很抒情∕仰望海拔的人,注定∕都是我热爱的亲人们∕失去雨水和干粮的岛屿∕像个空空的木桶,在潮水阻隔中∕摆渡鱼的悲欢,每一块礁岩∕都有缅怀者留下的钥匙∕她们用脚印交换虚掩的门扉∕借助一瓢空气就能酿成乡愁……”(《官山岛》)。海风、海浪、海岛一层层叠加的境况映入眼帘,深入内心,成为抹不去的痕迹。“……大自然的隐匿,飘过海岬的岛屿∕如同器皿,盛满遥远的食物和水∕如今,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去呼唤它∕游历的风景已找不到理想的住址∕从海面突出来的那些石堆∕更像是傍晚时分的蝴蝶花∕潜伏在铁锚的残骸上∕偷窥着人们把桥梁固定在滩涂的螺帽上∕而光滑的鱼颤动黑色的睫毛∕在能够回忆的水中慢慢融解”(《江南岛》)。细腻的海水与情感与情感一样细腻,低头与仰视间都感受到海浪的起伏与倾诉声。“……在光亮可以穿透海底的构杞∕贻贝的种子就挂在浮标下面∕这是大海怀中的蝴蝶,多绚丽!∕如果是无月之夜,你还会听到一串串∕寂静的黑马在涨潮的时候∕自由地追逐、嬉戏,然后流向∕各自的海域,而海水的体温从不会∕被我们偷窥的时间忽略掉”(《构杞湾》)。大海的沉思也是余味无穷,在涨潮与落潮之间,渗透思考和理解的空间,只要站在诗人的角度,以诗人感受去展开想象,你就不会是一个无动于衷的人。你就会被大海有节奏地带入其中,成为享有大海一样胸怀和思考的人。
二是岛屿和土地是人生抹不去的乡愁。在许多人心中海洋本身就是流动的土地,更何况海中的岛屿,成群连片的舟山群岛呢。中华民族作为农耕民族的典型特征就是以土地为根,祖祖辈辈以土掩埋尸骨,在土地上耕种,在土地上繁衍,驯养的禽畜也以土地为家园。而那些海边生活的人,居住在岛屿上却是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的传人,所固有的故土乡愁氤氲着浓浓文化底色。这一点,在谷频的诗歌中一直得到很好的体现。
《岛》∕谷频
洋面是拖网组成的纸页
那一排排桅杆显得多么孤独无助
就像灯塔喊出堤岸的危险
迎面而来的小男孩吹着口哨
使岛屿缩短了光阴的距离
在约定的风暴之下,一个小渔村
到处是虾米腐烂的气息,而我们
所缺少的正是死亡的悼词
现实的浪峰是情人唇边的花朵
任何礁岩都无力抵抗它们
把破旧的大海唤醒
我们之间横亘着多少个大陆
每天都在内心为自已升起一条道路
那些还在喘息的爱情、打捞的岁月
都变得颜容依稀,远远望去
那些城堡般的石屋
更像一群忘记飞翔的麻雀
家园带有典型的民族特性,从诗中是我场景和叙述表达,完全的故土乡音还伴着孩子的口哨、石屋的炊烟、情人的花朵。另有一些象征和隐喻:“灯塔喊出堤岸的危险”“到处是虾米腐烂的气息”“打捞的岁月都变得颜容依稀”“一群忘记飞翔的麻雀”等,都能对应拼接成多彩多变的“乡愁”图景。
岛屿是故乡,大海也是故乡。“河水每倒流一米,一座山峦的轮廓∕就有一厘米明晰,我在岩石上喊叫∕那空谷的声音却从不会传播……”(《溺水三千》)。“我们以海潮作为神秘的入口∕深居简出,用清淡的盐水∕冲洗着卑微的灵魂∕我们提灯而来,想折散黑夜的骨骼∕漫步在卵石堆上,装作彼此不识∕脚步比蝙蝠经过墓地时略轻……”(《散步》)。故乡是产生乡愁的唯一原点,故乡是少年玩伴最初的记忆,故乡还是恩怨最集中的发酵坑。“……其实高处并没有艳阳如火∕思想的树阴,更适合你∕带着鱼类湿透的头发∕仰面作一次深呼吸。就像时间∕从没有伤害过谁,我也从不隐瞒∕开始于对一场台风的迷恋∕而大蒲门港整个侧面都是落潮”(《一个群岛的下午》)。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乡愁产生的距离,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和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集体的梦”,具有着一种凝聚人心,传达自信的影响力。
三是语言的翅膀带有船帆和海浪的张力。诗歌语言是诗人激情表达的重要方法,它是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的理由。其中蕴含着气象万千的艺术思想和美学原则,更带有着时代特征和诗人体温而存在的最真实的文本。谷频的诗歌语言貌似不够激越跌宕,但是在稳重踏实的描述中,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推动力,在视觉效果中往往惊艳地出现神来之笔,使小诗也有着想象的空间和意境。
《在岛上》∕谷频
如果海洋毁坏我们的家园
礁石成为沙粒的遗址
每一条街、每一棵树
都会在海风中重新找到形体
如果我已将身体抛入大海
苍凉的洋面如布隐遁
当偷渡者弯腰向大海致意
身上却披满死鱼的鳞片
到处是忍耐,你们让光阴留下潮汐
却带走了风暴的预言
那些海底的船骸摸上去多触手
致命的飞翔 让灯盏陷于兴奋
那发亮的弧线是海豚的魔咒
它的高音正被一朵朵浪花削弱
浮动的岛屿生活多像虚幻的情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首小诗在语言上就具有诗人谷频的主要特征。诗行中画面清晰,逻辑性强,几个点缀性语言的表达,有节奏地释放心中的压抑。意象在这里成为结节,比如“苍凉的洋面如布隐遁,当偷渡者弯腰向大海致意”“致命的飞翔,让灯盏陷于兴奋”“到处是忍耐,你们让光阴留下潮汐”“那发亮的弧线是海豚的魔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显然,读到这些诗句时,眼前会突然一亮,反复咀嚼,还觉得意味无穷。在与大海的抗争和磨砺中,渐渐找到驾驭语言规律。
诗歌语言是诗歌的翅膀,能够毫无拘束地飞起来,带着风和风云,带着诗歌的无限遐想。“就在入海处领取一把镰刀吧∕现在正是收割浪花的季节∕被岩石磨损的马蹄螺长出了号角∕她使留恋的语辞找到更舒适的家园……”(《给海找个更有力的动词》)。大海涌动的浪花对于诗歌来说就是一种能量聚积的张力。“……这一天是理想的长眠日∕有时死于飞翔也不失为一种崇高∕当你顺从了命运,许多誓言被遗弃在∕锈色斑斑的琴弦里。在墙与墙空隙∕我看见常青藤变得过于旺盛,它们的刺∕深深扎进石头的心脏,而迷惑的眼睛∕是最危险的,因为我们听到植物的呼吸∕让整个世界都充满了金属的回声”(《深呼吸》)。我的眼前仿佛看到蒙塔莱写海的诗句“鱼鳞般大海的颤动∕远处乱石馋岩∕飘来凄恻的蝉声”,不同的语言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哪怕是来自大师的作品。“这里的世界还是这样宁静而明亮∕那一爿爿灯盏是桅杆上风景的雕琢∕一万年的渔火,只为航道而歌唱∕其实灯塔也需要记忆,当波浪之手∕汇集零散的诗篇,在黑夜中∕吐出积聚风暴的激情∕迷航的人一年四季总保留着∕心中的神台,随光线去追寻航程”(《灯塔》)。灯塔极具象征性,在诗人谷频这里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和诗行中,从生活到远航,从人生到命运,各种喻意都可能让一首诗变的充满力量,抵达目标只在于诗歌语言的功力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