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应携着作品站到时代前面来
作家,应携着作品站到时代前面来
——“海洋视野下的舟山文学写作研讨会”纪要
在社会急剧变幻、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在大桥时代、自贸时代扑面而来的背景下,文学如何体现时代担当,作家如何创作出更好作品?2021年12月10日,“海洋视野下的舟山文学写作研讨会”在岱山县举行,来自全市及四个县区的与会作家们就舟山“群岛诗群”发展历程、舟山海洋文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期望等,各抒已见,畅谈山海之恩、文学之情、时代之思,期间多有肯定,也有碰撞,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群岛诗群”:波浪家园的一场诗性合奏
李国平(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岱山县作协主席):“群岛诗群”最早发端于岱山。自上世纪80年代起,岱山这座潮音涌动的岛屿,聚集了一群爱好诗歌和热心诗歌创作的人,前有朱涛、郑复友、厉敏、李越、孙海义、谷频等,后有吴常良、徐嘉和、沈松友、於国安、陆国军、王幼海等。21世纪后,整个舟山区域的一些诗歌作者页加盟进来。2010年,《诗刊》第2期刊发了舟山群岛诗歌小辑,其中有好几位诗人即来自全市各县区,这是“群岛诗群”涵盖整个舟山海洋诗歌园地的一个标志。
群岛诗群在潮声成长,也在波浪中绽放,其天生带着深深的岛屿胎记,地域性很强。1995年,浙江卫视拍了一个专题片“蓝色诱惑”,并在“文化公园”连播4次,后来又作为东南亚文化交流节目。那时我才30岁刚出头,如今,这些镜头已成为一段青春的铭记。
追溯“群岛诗群”,最早的群体亮相出现在《诗歌报》“1989中国现代诗集团展示”这一平台上,这也可以说是舟山群岛诗群基本成型的标志。诗群的每个成员,诗观五彩斑斓,诗风也各有不同,但他们都以其自身坚实的文本和鲜明特色,获得了诗界的认可和关注,从《诗刊》《青年文学》《萌芽》《东海》到《诗歌月刊》《诗选刊》《诗潮》《诗江南》等,国内有十数家刊物都对群岛诗群进行过集中展示或重点推介。
放在大家桌上的这本《海水,每一天在喂养着我们》,是岱山作协刚刚编印的一本群岛诗群评论集,还散发着油墨香。这本集子也是舟山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评论集。2019年,岱山作协编选了舟山诗人海洋诗歌集成《岛屿记》、2020年又编选了《群岛十年诗选2011-2020》。去年,为了梳理群岛诗群的发展脉络,总结舟山诗群发展的经验与不足,我们开始了诗歌评论集的编选工作。在国内不少诗人及舟山诗人们的支持下,如今这个集子得以落地生根。时光,总是值得我们去回忆的。有关群岛诗群的发展轨迹、创作风格及其影响,在这本诗歌评论集中草蛇灰线,理脉可寻。
白马(舟山市作协主席):上世纪80年代来,诚如叶宗轼、方牧、何信峰、阎受鹏、陈国安等那些舟山早期的一批作家,为舟山海洋文学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此,不能不让我们向他们表示敬意。那个时候,自发组织的舟山海边文学社、岱山野草文学社等民间社团,包括后来“群岛诗群”“海岸线诗社”等,都进行了具有群岛特色的诗歌实践与诗风探索,其中,“群岛诗群”是这一园地里最闪亮的一道册页。我们手上的这本“群岛诗群评论集”,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与文献价值。
郑剑锋(舟山市作协理事):40年前,以“海边文学社”“群岛诗群”为代表的舟山海洋文学创作群体,以海岛为主旨,以海洋为特色,创作了一大批海洋文学作品。岱山作为舟山“群岛诗群”的发源地,这些年来,无论在诗歌方面还是小说、散文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群岛》《群岛诗年卷》、岱山作家网等阵地,也已成为传播、交流与分享海洋文学的平台,体现出“群岛诗群”对舟山海洋文学创作几十年如一日的前行与守望。
储慧(定海县作协理事):说到舟山海洋文学写作,以李国平为主导的岱山文学创作群体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它像一面旗,引领和推动着舟山文学的发展,多年来的坚守与执着,体现了“群岛诗群”乃至舟山作协对文学的一种宽广情怀。舟山浓郁的海洋文化是一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无论是个人或群体,只有从本土出发,才能写出符合时代,扎根于社会的优秀作品,才能走的更深、更远。
《海山间》:“群岛诗群”的一首精致歌谣
李国平:厉敏是岱山野草文学社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也是群岛诗群的重要核心成员。《海山间》是他出版的第3部诗集,海洋诗创作越显成熟,诗作笔调更加沉稳、辽阔、厚重。
李越(浙江海洋大学教授):这么多年以来,厉敏坚持了独立的、自由的个人立场写作,不随大流,以真实的生存体验、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维护了自己的良心和艺术操守。他的诗歌语言精致、精巧、典雅,又朴素、干净、凝练,显示出古典文学的深厚修养。尽管因为强调结构的平衡对称,少了些灵活和变化;在对物象的描述中,有时铺陈拖沓;因为追求语言的精巧典雅,影响了语言的冲击力,但他的诗外冷内热,懂得克制自敛;表述上擅长于围绕某个中心意象(人、鱼、景色等),在具体细节和场景中加以逐次展开,脉络比较清晰,主题焦点集中,明朗而易把握。《海山间》的出版,再次证明厉敏诗心不老,诗与生命同在!
郑剑锋:我是厉敏诗歌粉丝之一。诗集《海山间》取材于普通的生活场景,如船长的眼睛、潮音洞、垂钓者、东沙的弄堂等,所发掘的均是普通的生活地标或生活元素,但他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意义,显示出是诗人独具慧眼的发现力。就我个人的鉴赏习惯,更倾向于有情感的张力且思想饱满的诗,而思想的深度则是诗人能否抵达的飞行高度。他的《网内网外》在看似平常的叙述语境下,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就像海浪波涌,給平静的生活带来诗的曲度和生命律动。
姚碧波(原市作协副主席):《海山间》里的诗,大都比较短小、精致,但富有内涵和张力,表达出诗人生命历程中的经验或心灵感受。由此而及的是他对存在、时间、死亡这些形而上的深深思考。或许,在探究真相的过程中,诗所能容纳的远比一切表象来得深刻。《海山间》让我们领略到了海洋题材的广泛性,鳗、乌贼、带鱼、鱼网、铁锚、桅灯、船长、岱衢洋、岛屿等等,这么多密集的意象放在一起,简直是一部大海词典,体现了厉敏对于这个养育他的家园的情怀。他的海洋生物的诗,比如“第五辑:东海鱼族及洋流的养父”,通过客观冷静的叙述,为我们重新建构了一个新的物象世界,让人看到了厉敏对“见山见海”这一诗歌第三重境界的努力。
陈桂珍(市作协副主席,普陀作协主席):意象是现代诗的基本艺术符号,体现了诗人内在的生命律动以及诗歌自身的艺术张力。《海山间》中,厉敏诗歌的意象十分丰富,语言饱满,富有张力。在“一片等在海边的青花瓷”“海图”“罗盘”“渔网的网眼”“美人鱼”等诗中,他善于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对乡土的深厚感情,用单个意象或组合意象进行平静的叙述,用灵动、轻盈、温暖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他还经常运用白描手法,写小渔村,写人类生存的环境及命运,写出了渔村的野性,像《剖鱼刀》等诗,是诗人面对灵魂的拷问。
孙和军(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我从内心热爱文学写作,但我的路子与别人不同,我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写。厉敏老师的诗歌,给我的感觉与他人很不一样,我读得懂,而且深有感触。他写作的题材都与大海、海岛等相关,我看到这些意象及诗中的意境,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我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我曾下过海,捕过鱼,感觉到厉敏诗歌表述很准确,让人如临其境,又有敏感度、深度和力度。《海山间》是一本有生活,有意蕴,有思考的优秀诗集。
林明忠(嵊泗作协顾问):厉敏是“群岛诗群”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富有想象力和画面感,诗中经常穿插着“诗眼”,让读者回味无穷。《一条记忆中的鱼》从鱼的视角为我们描述了渐渐消失的渔村以及渔民渔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诗人通过一条鱼直观眼前之景,让一条鱼成为诗人承受痛苦和抒发欢乐的最敏感最细微的神经细胞,表达了世无知音的苦痛和生命流逝的无奈。
白马:《海山间》是一本纯粹的现代海洋诗集,以多视角、多层面、跨时空的方式表现了海岛的地理风情、历史人文等,渗透着对海洋、海岛、渔民的生活、生存、精神等方面的思考。正如著名诗人、评论家向以鲜所说,是一本“大海词典”。其语言与意象所凸现的现代性,也彰显了厉敏在诗歌创作上的追求与探索,这本诗集是厉敏海洋诗歌创作上的又一次实力展示。
李慧慧(岱山作协理事):海洋诗如果只是纯粹地写景,意义不大,但是厉敏老师通过描写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如鳗、乌贼、带鱼、弹涂鱼等,比如《鳗》,来抒发一种母爱、一种乡愁,我觉得这样的意象,是值得回味的。
未来可期:时代歌吟,心灵花开
厉敏(市作协顾问):新的时代,舟山海洋文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今后,要重视“实力诗人”的创作实践,更要不断培养舟山诗歌新人。时下,我们特别缺少80后,尤其是90后、00后的青年诗人。要到大专院校、公务员队伍、乡镇等去发现。利用《海中洲》和舟山日报、晚报等阵地,多发些年轻人的作品。
要重视诗群抱团冲锋,更要鼓励诗人个体抢占文学期刊领地,只有抱团才显示诗群的存在力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诗群展示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诗群展示,主要体现的是集体品牌或地域的特色,但可能使一些诗友放松自己争取独立发表的努力,降低对诗歌创新的愿望。
要重视海洋地域特色,更要体现诗人个体写作特色。创作海洋诗歌,是海岛诗人的共同责任,但并非写地域色彩的作品都能写出好作品,只有将地域特色与个人风格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海洋文学、海洋诗歌百花齐放的局面。
要坚持文学传统手法,更要探索转型期诗歌表现手法。中国当代汉语诗歌还远没有成熟,还在不断探索中。来自于民间的诗人生生不息,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韧劲,给诗坛带来了新鲜血液。
石林(《海中洲》执行主编):文学的体裁多样,各朝代自有侧重;当代文学意蕴多元,但以小说为最厚重。在编《海中洲》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诗歌作者多而小说人数少,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类别平衡不平衡的问题,而是舟山文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地市一级文学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小说,可以说,小说是上游文学。希望各县区的作协多培养年青一代,对小说作者多多培养。
郑剑锋:文学应为建设海岛“重要窗口”风景线贡献一份力量。未来舟山文学的发展关键在于精品创作。一是要继续打造一批精品力作,重点争取政策支持,同时加大文学新秀的扶持力度。二是要继续打响地域文学品牌,扩大“三毛散文奖”和“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使之真正成为文化立市的一个品牌。三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升知名度,真正让文化成为舟山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建设海岛“重要窗口”风景线贡献一份力量。
古岸(市作协理事,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文学或虚构性,或写实性,小说和诗歌更多的属于虚构文学。现实层面的带有更强的工具性。对于写作来说,应该讲,虚构性是唯一的。大海喂养着诗歌。诗歌就来自于内心相遇的那一刻,是内心与外在活动及冲突的印记。
顾丽敏(“冰心散文奖”获得者):舟山群岛有自己特有的海岛自然环境,舟山海洋文学也已形成了独特的自身审美价值,未来的文学创作重点依然要在“海洋”两字上深入挖掘,让舟山的海洋文学与佛教文学结合起来,走得更远、更好。
孙和军:舟山海洋文学既要抱团往外推,又要重视地域特色的本土创作;既要在艺术上追求个性化,又要为社会为现实而创作。文学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纪实的。作家是人,也是个职业,作为职业,就应承担社会责任。为人世间、为祖国、为家乡、为自己的心灵留下良知的印痕。舟山作家理应为创作优秀海洋文学和弘扬海洋人文精神而存在,关注本土素材,体验本土生活,挖掘本土人文,是舟山作家的应有之义。海洋和岛屿永远是舟山文学的原生。
侯宏琦(定海作协主席):海洋文学需要传承和发扬。从近几年看,舟山海洋文学创作队伍发展不快,存在青黄不接现象,青年文学作家露尖的较少,各门类创作失衡,文学精品力作鲜有。与此同时,当前发现文学新人的渠道单一,对青年作家的培养力度不够,不利于舟山海洋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各级文学组织尤其是市、县两级作家协会,应进一步拓宽发现青少年文学新人的渠道,广泛团结业余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海洋文学创作,参与各类文学活动,努力构建良好的文学生态,使他们成为繁荣发展海洋文学事业的有生力量。
许成国(市作协副主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时代为海洋文学提供肥沃的土壤。面对社会不断变幻的现实,无论是僵化的还是开放的,维新的还是激进的,诗人、作家都应纳入自己观照和描述的视野,否则,难以与国家前进的每一个脚印相连相伴相亲。诗人、作家应带着他(她)的文字站到时代前面来,主动迎接而不是被动接受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景象。在眼下的一些文学(诗歌)作品中,看不到民生一词,看不到众生两字,看不到诗人对家园的“之乐而乐”,看不到作家对众生的 “之忧而忧”。我们的群岛文学作品应该让人见到对社会变革的喜忧以及前行路上的心路历程。花开淡墨痕。愿在今后的诗歌岁月里,会有更多的作品表达对这片波浪家园的的现实关怀与人文忧思。
赵悠燕(岱山作协副主席):海洋文学的元素应该有大海、船只、岛屿、渔民以及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我们应从海洋中汲取创作营养,从不断发展的时代变化中,去认识新的海岛,认识新时代海岛人的生活,把创作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充满海洋气息的土壤里。
李慧慧(岱山作协理事):要更多地挖掘90后、00后新生力量,解决文学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组织更多的年青作家走出去,与其他兄弟协会相互交流,拓展自己的创作视角、写作深度。加强对优秀文艺创作进行奖励和扶持的力度。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写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大”文章来。
李娜(岱山作协副秘书长):一方的诗人、作家,理应描写和反映家乡文化,这才不枉养育我们的这一片海水。今后的海洋文学创作要更深入地围绕海岛特色,着眼传统海岛文化和新兴海洋产业,为繁荣舟山海洋文学添砖加瓦。
周梅森(岱山作协会员):作为鱼山石化基地的一名员工,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群岛诗歌与海洋文学的浓厚氛围,也让自己对写作有了更深刻的感知。作为新人,我希望砥砺自己,一样保持这份心灵所爱,写出好的作品。
倪浓水(舟山市评论家协会主席、浙江海洋大学教授):面对海洋,创作要有使命感。创作虽然是一种个人行为,但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尤其在中国“文联”和“作协”的体制下,这种社会行为的属性更为突出。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海洋中谋生和发展,我们有责任成为大海的记录人和塑造者。我非常佩服老同学王自亮,他在大学时代就是著名诗人,后来在政府部门、报社和企业里面都工作过,甚至还进入大学做起了教授,但这些没有影响他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探求。他的诗歌充满了海洋精神和海洋灵魂。我觉得在他身上体现出一种文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晚清时期,台州曾经诞生了一部专门记载大黄鱼鯗晒制方法的《鯗经》,当今还有宁波人专门写过一部《追鱼:大黄鱼的今生前世》。作为大黄鱼故乡的舟山人,在这方面无所作为,应该感到惭愧。我呼吁大家从个人写作中解放出来,成为海洋时代自觉的歌者和创造者。
白马:从地域文化品牌打造来看,定海的“三毛散文奖”、岱山的“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都颇有影响,“岱山杯”已连续举办11年,为舟山海洋文学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全国海洋文学园地的一面旗帜。相比于浙江其他内陆城市地区,舟山文学的整体状态,我个人觉得还是处于中下游欠发达地区,一是实力派作家或近年来文学新生代冒尖的极少;二是会员们的创作和投稿的热情普遍降低;三是各县区作家队伍都存在青黄不接的状态。舟山文学下步何去何从,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今天大家聚集在岱山,参加“海洋视野下的舟山文学写作研讨会议”,围绕舟山海洋文学如何振兴、如何实现个性突破与抱团取暖等话题,有的放矢,献计献策,各抒已见。这些好的点子与建议,将提交主席团会议进行具体讨论。这次活动增加了作家之间、市作协与各县区作协的互动交流,彰显了大家对舟山文学发展的一份情怀。未来可期,让我们共同为舟山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