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厉敏海洋诗集《海山间》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厉敏海洋诗集《海山间》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2021年12月10日


         题记:厉敏是我们舟山“群岛诗群”的代表诗人之一,2021年10月,他的海洋诗集《海山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该诗集以“海”和“山”为背景,多视角、多角度、多层面、跨时空表现海岛风情,海岛的地理、历史、景物等自然人文景观,体现现代海洋文学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诗集共分六辑,收录诗歌120首。2021年12月10日,由岱山作协与舟山市作协联合举办的“海洋视野下的舟山文学写作”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厉敏的海洋诗集《海山间》进行了认真、热烈的研讨,会上作家、诗人、评论家们畅所欲言,拿起“放大镜”和“解剖刀”为厉敏的诗集解剖、把脉,为舟山海洋文学的发展寻找方向和道路。
      下面是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要。
李越(浙江海洋大学教授)说,这么多年读了厉敏的许多诗歌,总体上有这么几个特点:1、长期以来,厉敏坚持了独立的、自由的个人立场写作,不随大流,不鹦鹉学舌,心灵不被束缚,以自己的目光观察分析一切,写出真实的生存体验、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维护自己的良心和艺术操守。2、厉敏诗歌的语言精致、精巧、典雅,又是朴素、干净、凝练的,很少有语言运用上的硬伤,这得力于古典文学的修养。语言功力如何是对诗人最直接的考验。3、厉敏诗歌结构形式最大的特点是比较稳定、均衡,起承转合中规中矩,齐整有序,这使得厉敏的诗歌基本维护在均衡的水准上。4、从某个点出发展开。厉敏擅长于围绕某个中心意象(人、鱼、景色等),通过具体细节和场景逐次展开,结尾再收拢,这使得他的诗歌脉络比较清晰,意象疏朗不芜杂,也使主题的呈现焦点集中,不断向中心点汇聚,明朗而易把握。5、比较客观冷静。厉敏的诗很少激情四射、大喊大叫,而是内热外冷,懂得克制自敛。因而在视角上常常采取旁观者的立场,与表现对象拉开了必要的距离。
当然,厉敏的诗作也存在一些缺点。譬如过于强调结构的平衡对称,造成形式上的固化,少了些灵活和变化;叙事因素的引入,在对物象的描述中,有时铺陈显得拖沓冗长,虚实结合的“虚”不够充分;追求语言的精巧典雅,也会影响语言的尖锐,冲击力不够等。
世事苍茫,外面的世界已发生了巨变,但厉敏对诗歌依旧痴心不改,依旧在诗艺之路上跋涉,再次证明诗人与人类精神的血肉联系。诗心不老,诗与生命同在!
郑剑锋(市作协理事)认为,我也是厉敏先生诗歌粉丝之一,读厉敏先生最新出版的诗集《海山间》(团结出版社),其选材都是取之于普通的生活场景,如船长的眼睛、潮音洞、垂钓者、美人鱼、夜航船、海边人家、东沙的弄堂、悬水之岛等等,诗人所发掘的题材均是普通的生活地标或生活元素,要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意义,这就是诗人独具慧眼的发现力。
就我个人的鉴赏习惯,更倾向于有情感的张力且思想饱满的诗,而思想的深度则是诗人能否抵达的飞行高度。厉敏的诗《网内网外》,这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顿悟。生活何其不是一张网,在制度的规程之下:童年的幻想,中年的现实,晚年的寄思,所有仰望都是生活维度的一次扩张,也像一张无形的网。在看似平常的叙述语境下,却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消失的渔村》唤起了读者对人类自身生存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共鸣。
厉敏的诗行中总是跳跃着激情,就像海浪波涌,給平静的生活带来诗的曲度和生命律动。纵然语言的朴实,也掩饰不住闪烁着诗性的荧光。细细品读《解剖一条鱼》,诗人与其说是在用刀解剖一条条鱼,不如说是诗人是对人生立世态度的思考,这是一把剖鱼刀,又是一把把持“权力”的刀,实际上,透着的是对人类灵魂的拷问。
就像他在后记中所言,海就是一种神性的存在。在海弹这块地球上最大的蓝土地行走,你就是在动荡的时间上迈步,在变动的幻境中出人。而诗的意蕴是“能动”的,不同时段的读者,有着各自的解读;即便在间一时间里阅读,也会产生不尽相同的理解。这正是海洋诗所应该追求的格局和境界。
姚碧波(原市作协副主席)认为,厉敏的诗从整本诗集来看,诗歌都比较短小、精致,但富有内涵和张力。诗歌大多是10多行,少数的20多行,最长的2首《启航》《从漳州湾出发》也就40多行50多行。这延续了厉敏创作的一惯风格。诗到语言为止,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诗人生命历程中的经验或心灵感受,就要更注重对语言的提炼,或者说对使用语言的选择。这方面,厉敏做得挺好的,体现他多年以来修炼的深厚的文字功底。
    生命是诗歌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时间、死亡,这些与生命相关的形而上的问题,也让厉敏深深思考。或许,在探究真相的过程中,诗所能容纳的远比一切表象来得深刻。这本诗集,让我们领略到了海洋题材的广泛性,意象的繁杂,以及对拓展诗意所作出的探索。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海洋工具、大海景观、人物及行为等,如鳗、乌贼、带鱼、鱼网、铁锚、桅灯、船长、鱼贩、出海、海滩、岱衢洋、岛屿等等,这么多密集的意象放在一起,简直是一部大海词典,体现了厉敏对于这个养育他的家园的情怀,以及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去捕捉那些让他内心颤动的、泛起波澜的诗意,从而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大的普遍意义。
厉敏很多写海洋生物的诗,以物象为中心,避免了直白式的抒情,通过客观冷静的叙述,为我们重新建构了一个新的物象世界,这也无限地扩大诗的外延。这方面在诗集“第五辑:东海鱼族及洋流的养父”集中得到了体现。
我注意到后记中,厉敏在谈到海洋诗的创作中说到:“我曾引用青原行思禅师阐述的参悟和修行必须经过‘见山见海’的三重境界来作为我们海洋诗创作和评价的借鉴。”我很赞同他的这一观点。无疑,第三重境界这形之上的最高层次。我们写诗歌,如果能达到金庸梁羽生笔下“摘叶飞花”的这种境界,那么我们就能成为一代宗师。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尽管终其一生也达不到。
陈桂珍(市作协副主席)认为,意象是现代诗的基本艺术符号,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理融合成的带某种境界和情调的东西,它来源于诗人的感性生活,又来源于诗人精神深处的理性思考,体现了诗人内在的生命律动以及诗歌自身的艺术张力。《海山间》中,厉敏诗歌的意象十分丰富,一些多元的意象,语言饱满,富有张力。很多意象取材生活的场景;诗人还善于在普通的场景中写出不平常,挖掘场景背后的内涵。诗人视觉敏感,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像《消失的渔村》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探问,对现实的思考。在《海山间》的诗中,诗人还经常运用白描手法,写小渔村,写人类生存的环境及命运,诗人写出了渔村的野性,像《剖鱼刀》等诗,是诗人面对灵魂的拷问。
孙和军(市作协副主席)说,我从内心热爱文学写作,但我的路子与别人不同,我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写。我也喜欢阅读,读文史,读小说,我也还读过不少诗歌。这里借厉敏老师的诗集《海山间》的研讨机会,谈谈自己一点想法。我读到过不少的诗,有些诗让我不知所云,很难理解,如读天书。但厉敏老师诗歌,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我读得懂,而且深有感触。为什么呢?不是他的诗平淡如白话那样浅显易懂,他也有现代诗歌写作的技巧和手法,需要我们深入品味解读。最主要的是他写作的题材都是与大海、海岛等相关,我看到这些意象及诗中的意境,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我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我曾下过海,捕过鱼,厉敏诗歌的感觉很准确,善于抓住一些日常的生活、人物、事件等的细节、心理、过程,让人如临其境,浮想联翩,深有感触。我觉得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不能就事论事,而应有敏感度、深度和力度,充满对海岛历史的探究,对生存状态的反思,对灵魂的拷问。我觉得,厉敏的《海山间》,一定会有广泛的读者群,一定会受海人的喜爱,这是一本有生活,有意蕴,有思考的优秀诗集。
林明忠(嵊泗作协顾问)指出,厉敏最可贵之处,我认为是他的多重兼顾:不仅文学爱好上有所成就,而且在本职工作上也做得相当出色;他不但会写诗、写散文,而且也会写论文。这种多重兼顾,殊为难得。写诗、写散文,大家都比较了解,他是“群岛诗群”的代表诗人之一,散文《洋山作证》等也堪称散文精品。在本职工作上,他是市高中语文的学科带头人、挂牌名师,曾拥有自己工作室,带出不少高徒。他曾担任市中语会名誉会长、省重点中学副校长,曾主管过舟山中学的教科研工作。他在各类教学刊物上曾发表过三四十篇的教学论文,获得过全国一二等奖,还有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收录并转载,并著有教学专著。我希望我们的各位文友能像厉敏一样,将本职工作与业余爱好兼顾,不因工作忙而放弃文学爱好,不因忙于创作而影响本职工作。
白马(市作协主席)最后做总结发言。他说,厉敏三十年来一直坚持海洋诗的创作,是“群岛诗群”的重要成员之一。《海山间》是一本纯粹的现代海洋诗集,以多视角、多层面、跨时空表现海岛的风情、地理、历史、景物等海岛自然人文内容,并渗透对海洋、海岛、渔民的生活、生存、精神等方面的思考。正如著名诗人、评论家向以鲜所说,是一本“大海词典”。
他的诗富有想象力和画面感,而且诗中经常穿插着警句之类的点题诗句,或想象力新奇的诗句,就像古诗的“诗眼”,让读者回味无穷。诗篇语言与意象凸现现代性,彰显厉敏在诗歌创作上的不断追求与探索,也是厉敏海洋诗歌创作上的又一次实力展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