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消失与日常[创作谈]
消失与日常[创作谈]
李慧慧
开始写作,不,应该说开始投稿是很早的,学生时代,初一的时候就开始投稿了,那时候写些什么呢,写些生活里的日常,常写些家长里短,小小年纪,就写亲情,现在想来,虽然幼稚,但是真实,是属于那个年纪的真情实感。可能这也为我的写作打下了某种基调,文字过于朴实,不够灵活生动,简单地说,就是“土”,不够时尚,不够先锋,文学的意味不够。
这些年,看人家写得越多,越不敢提笔写字,觉得自己写的文字,哪里哪里都有毛病,拿出来很难为情,很想写些好的,但是越看人家写的越不敢提笔写了。
最初写诗,后来发现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就是简单的断句,没有诗意,也没有诗味,就不写了。后来写小小说,写过几篇,觉得文字感还是挺钝的,依然停留在散文的感觉里,退出来,静一静,不写了。又试着写了几个短篇,请教几位老师和朋友,大家很委婉,没有明着说,只是告诉我:你还是继续写散文吧。
听出来了,那大致的意思是,写得实在不咋地,你就别折腾了。但是散文,也写得不行,所以这两年里,除了完成布置的作业以外,没有主动写过什么,也没有特别大的兴趣来写,可能是对于自己的一种失望,觉得自己并不适合搞写作,并不适合写东西。
《是谁从桥上走过》,是自己有意识创新的散文,也是前两年写的。虽然大家说,你还是写散文吧,但是总觉得自己依然写着同样的散文,并不创新,也没有意思。那天,带着女儿走过司基村里的太平桥,觉得这个桥挺有故事性的,可是了解的人并不多,如果只是写纯粹的文史散文,觉得少了点味道,于是尝试着用拟人的手法,写了那根桥的故事,有了那根桥,又想起来自己村里的一根已经不在的桥,于是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还有许多消失的桥,挺想再写几条,但资料有限,有些自己并不了解,有些并没有看到过。那些桥消失了,这些关于桥的文字,如果不是自己偶然间看到,也不会知道,写完以后,偶尔看看,觉得这样的文字,并没有多少文学的意义,更多的可能是记载一些什么,哪怕它已经消失了。
《晚风吹过海塘》,是短篇,也是前两年写的。源于一次大峧山岛的采风。小时候也跟着母亲去过小岛,但那个印象已经模糊了,虽然一直生活在岱山岛上,但对于小岛的概念其实并不清晰,后来去了三星灯塔岛,对于小岛才有一个概念,然而,那时候并没有特别冲动想写短篇的欲望,在大峧山岛却有了那种特别强烈的念头。我想,可能是那次采风的时候,看到码头边坐着的几位老人,让我对岛上的老人,有了更大的感受。又或许,是自己年纪在长,心态有所变化了。结合着自己听来的故事,一口气写下了那样的故事。一位老师说,这是一个太普通的故事,只是有点悲伤,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是呀,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悲伤的故事,却是岛上某段时间的日常。原谅我的水平有限,并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来,真的抱歉。
其实,这些所见,都是日常,以前也存在,只不过我没有去发现,或者发现了,并没有很好地写下来。随着岛际间大桥越建越多,岛这个概念会慢慢消失,然而那些消失,那些岛上的人们的故事并没有消失,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再写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