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以“文旅有机融合”为切入点,创新、赓续岱山盐文化

以“文旅有机融合”为切入点,创新、赓续岱山盐文化
           ——“岱山盐文化建设研讨会”纪要
 
 
      海是盐的“故乡”,取之于海的盐,是大海的精灵,是海岛的魂,浓缩着岱山人民的辛劳与汗水。岱山制盐历史悠久,盐文化是岱山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是岱山人民的悠悠乡愁。日前,岱山县作家协会举办了一场岱山盐文化建设线上研讨会,邀请来自市内外的有关文化人士、作家畅谈岱山盐文化历史,探究岱山盐文化传承,为新时期“千年盐乡”建设与发展再续精彩。
 
壹    
盐,岱山之“大宗”,具有岱山海洋文化鲜明而厚重的深度与广度

阿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据史料记载,唐乾元至永泰年间(758—766年),境内已有盐事活动,隶翁山县(今舟山)富都监。至北宋初期,来境辟涂制盐者日众,遂正式建立盐场。熙宁五年(1072年),两浙提点刑狱、专提举盐事卢秉,按各地海水浓度,核定各场产盐分数。岱山场近海水咸,烧盐所得最多,定为十分。卢秉创制蔑盘,岱山场用其煎盐,盐色尤白,所产的盐供朝廷御用,又称“贡盐”。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岱山场为明州六场之一。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强令岛上居民迁徙内地。正统二年(1437年),裁岱山盐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海禁”弛禁,岱山展复。初时,官府只许民间煎盐自食,居民不加理睬,重辟海涂,私煎日盛。雍正九年(1731年)盐场产地遍及岱山、秀山、长涂各岛。同治十一年(1872年),盐场又具规模。光绪六年(1880年),岱山岛产地分东岱、西岱19所庙属,并附长涂一庄。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盐场为两浙第二大盐场。本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成为浙江省内最大产盐县。
境内原盐生产工艺屡经变革,唐、宋、元及至清代中期沿用煎煮之法,称煮海或熬波。北宋著名词人柳永著《煮海歌》,形象地描述了盐民和刮泥制卤的艰辛劳作:“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聚,始灌潮波溜成卤。”清嘉庆年间,岱山灶户(盐民)王金邦始创盐板改煎煮为晒制,板晒工艺传承长达140余年。1958年12月建成舟山盐区第一副流枝滩投产,改作平滩制卤。至1964年,终将沿袭千年的刮泥淋卤,改由海水直接蒸发制卤、制盐的滩晒法。
许成国(市作协副主席):渔、盐,历来为岱山之“大宗”。岱山有记载的盐业活动可追溯至唐代,到宋初已蔚为大观,并置盐政管理机构“岱山场”。明颁行“海禁”后,岱山盐场遭到裁废。清初仍行海禁,到康熙平定台湾、东南沿海展复后,岱山盐业才逐步得到恢复,盐场规模不断扩大,“岱盐”声誉鹊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岱山盐业才有了长足发展,原盐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名列全省之首。可以说,漫长的岁月里,盐撑起岱山经济的半壁江山,为繁荣海岛经济、造福民众福祉作出了极大贡献。
李国平(县作协主席):《清史稿》记载,宣统元年(1909年),度支部尚书载泽向朝廷报告:“两浙产盐之旺,首推余姚、岱山,次则松江之袁浦、青村、横浦等场,皆板晒之盐也”。“板晒之盐”是岱山盐民为中国盐业发展作出的最值得骄傲的贡献。
李慧慧(县作协理事):从盐历史人物到盐历史故事,对岱山来说,盐涉及了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是岱山海洋文化的血脉之一。岱山已有的文化底蕴并不深厚,但盐文化是一大优势、一大特色,可大作文章。
林上军(浙报舟山国际传媒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回望岱山盐业发展历史,写满了历代岱山人民的辛劳与智慧。清嘉庆年间,岱山岛盐民王金邦创制盐板,开利用自然能制盐先河,易煎为晒,全省流传。上世纪60年代初期,岱山在省内率先改造沿袭千年之久的刮泥淋卤旧工艺,实现晒滩生产,产量提高一倍多;此后,开展标准塘、技改滩、标准盐场等大型工程项目,推广平顶保卤池、黑色塑膜垫底结晶等工艺,盐生产达到优质稳产高产,这是一份值得书写的光荣。
孙峰(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岱山盐民在江浙地区首创盐板晒盐法,板晒法较之煎熬法,具有成本低,产量高的优点。岱山盐民也将这一创新技艺传播到江浙沿海,促进了各地盐业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早期的上海奉贤地区,85%盐民的祖籍是岱山人,上海金山漕泾沿海一带,清代以来岱山人陆续迁来濒海定居,业以晒盐、捕捞为主,现漕泾镇的海涯、海渔等村,有一千余人口,他们的语音、他们的民俗民风仍保留着浓浓的岱山故乡特色。岱山的盐文化传播,具有外向的拓展性,也反映了岱山盐民海洋开发、海洋文化的传播历史,并架起了沪岱两地经济、社会交流的桥梁。以盐为媒,接轨大上海,推动上海、岱山两地历史文化交流,大有文章可做。
 
    

,白色赓续盐文化,以拓展岱山海洋文化的维度和温度
夏重(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在大文化视野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的海洋故事,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海洋文化传统,如何挖掘、整理、传承、发展有海洋特色的新时代舟山文化,需要以大研究思维审视舟山文化,赋予小众化文化产品以血脉,塑造其灵魂。对之,岱山盐文化要处理好盐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关系,着力构建“见形而不唯其形”“著形而意在于韵”的发展方式,做好以小搏大这篇文章。
林上军:没有了岱山盐,岱山的农产品味道是不是还有这么地道?不同地方晒制的盐,其腌制、烹饪出来的海产品、农产品,味道也完全不一样,岱山的盐鲜嫩,洁白、晶莹、粒细、速溶,有独特的韵味,环保、生态、健康,利于养身。可加紧收集盐文化的历史记忆与资料。趁目前有的老盐工、盐业干部尚健在,通过口述史、回忆录、录音录像等方式,让曾经的盐场景、盐记忆、盐秘闻成为岱山留下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阿能:“千年盐乡”,盐与岱山的“渔”更是双胞胎,不离不弃。作为岱山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利用自然的盐业资源开展旅游是事半功倍的事。岱山海盐传统晒制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天文、海洋、自然、科技知识和历史价值。腌鱼、呛蟹等用盐腌制的传统海鲜,是岱山人的“老下饭”。盐焗海鲜,将盐的味道渗入进食材中,在保留食材本身的鲜味上进行升华,非常值得推广与深究。
许成国:2018年,岱山县将挖掘和保护盐文化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对我们做强做深盐文化是一个利好。在2023年初召开的县委十四届三次全会上,提出深入挖掘岱山文化内涵,加强历史文物和海洋非遗保护,改造提升盐业博物馆。当下,在挖掘和拓展岱山海洋文化的大潮中,岱山的盐文化建设,无论是其“煮海”历史、“贡盐”产业还是盐田改造以及消失,盐制品的开发以及制盐企业文化,都将得到传承,并闪亮更多的光彩,取得更丰厚的成果。
李娜(县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科科长、县作协副秘书长):岱山海盐是我县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盐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我们的海盐是在北纬30度的东海海域形成,其特别鲜美的味道是由我们独特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决定的。它的形成具有地域不可更换性,离开本地域生产的同类产品将不具有这些特点。打好“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这块硬牌子,更能提升盐产品的附加值。所以,我们唯一的日晒盐企业的商标一定要和“岱山海盐”地理标志商标同时使用,增加“岱山海盐”的含金量。
 
    

以“文旅有机融合”为切入点,创新和提升岱山盐文化的辨识度和标识度
 
阿能:如何做到文旅有机融合,难在“有机”两字,需要加强盐业历史、遗产保护、文旅结合方面的研究,在岱山盐业博物馆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盐文化与地方旅游经济的关联价值。
厉敏(市作协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议建一座“岱山海盐文化体验馆”,充实两个内容,一是让游客体验盐业生产流程,通过机器模型或设备,让观众了解食盐加工的流程,让游客参与操作。第二个是进行手工腌制蔬菜和海鲜活动,让游客参的,现场销售。
建“古盐场遗址和现代盐场试验田”像河姆渡文化遗址一样,让游客参加车水、挑卤、耙盐等劳动体验,出售小包装精细食盐,作为旅客的礼品打包回家。在盐场试验田附近,可开辟葡萄园、西瓜种植园等农产品种植基地,既有农业生产体验,又有口福之享、采摘之乐,定会乐而忘返。
孙和军(定海海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以北宋盐官柳永的《煮海歌》等诗歌为载体,打造、植入岱山海盐人文因子;在岱山中国盐业博物馆和周边盐场,升级建设“柳永煮海主题文化”公园,打造青少年研学的基地;筹划制作大型文献纪录片《煮海》,培植学生乡土文化根脉;丰富和更新岱山盐博物馆的展陈内容,升级服务设施,优化参观环境;设计系列盐雕文创产品,比如诗词佳句、文房四宝、古代诗人群像等;在民宿等设计中融入柳永《煮海歌》元素。
林上军:一部岱山盐业史,书写着岱山人民的斗争史、革命史。1927年春,共产党员顾我、金爱卿就曾经带领盐民反抗剥削压迫;1947年,由地下党组织发动的开放外销食盐、提高盐价的斗争,这些都说明,在岱山,盐文化、盐故事是岱山开展红色教育的良好载体。
重温盐业史,能感受到岱山人民善于创新探索的精神。学习盐文化,继承和发扬新时期热爱劳动的品格,培养吃苦、耐劳精神,非常有必要,也是我们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赵悠燕(县作协副主席):以“研学游”打造盐文化体验之旅。利用岱山盐业博物馆,除了让青少年观摩晒盐、制盐工具,重温盐民海水制盐的场景,直观了解岱山盐文化起源;以“盐”为主题,集文化、创意、学习、体验为一体,打造“沧海盐田”盐文化体验之旅。
李娜:做好盐“产品标准”这篇力作。浙江绿海制盐有限责任公司是省内最大的日晒自然盐龙头企业,有实力做好全省日晒盐的产品标准,更可以向日晒盐行业标准冲锋。通过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提升岱山盐企业的知名度和技术标准,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我们需要从标准的执行者向标准的制定者转变,为我县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技术支撑,凸现岱山“贡盐”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 
余国定(岱山盐业协会副会长):恢复盐业博物馆海盐生产操作平台,把“绿海公司”盐生产基地打造成青少年科普实践基地,为青少年现场提供打盐花、测卤温,推盐等科普活动。
夏重:从“一粒盐就是一个大海”中寻找盐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联系纽带;从“宋韵文化的岱山味道”中厚植历史底蕴,可厚植至民国年间;从“中国舌尖的岱山咸味”中寻找与美食的关联,使盐文化建设和中国美食相结合。我们要从现代媒体传播背景来思考传统文化发展,比如盐文化新媒体产品传播,打造盐文化粉丝圈等。
李慧慧(县作协理事):可以建一所在功能上集餐饮、娱乐、体验、养身为一体的综合性以盐为主题的保健美容展厅或会所,有盐水浴场、水上娱乐项目等。利用盐池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建一个集盐水养殖业与农渔业于一体的研究基地。
阿能:目前来看,岱山有“三宝”,但忽略了富有文化内涵的伴手礼,可以学习借鉴江苏金桥淮盐、自贡川盐、山东潍坊鲁盐、辽宁盘锦辽盐的做法,制作精美小包装,打造小罐“贡盐”,既新奇又时尚还有趣味,充分展示岱山区域盐文化的独特魅力。
李国平:实施盐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盐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一方面,实施盐文化传世工程是打造新时代海洋文化高地、展示“重要窗口”人文之美的重要举措,必须时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让广大民众充分领略盐文化的魅力,厚植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企业的力量,大力激发“绿海制盐”的创新创业活力,开发更加富有特色的盐文化文旅、文创产品,提升岱山盐业产品的的辩识度,为发展岱山盐文化提供企业支撑。
 
(整理:李娜  许成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