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海洋文学如何助力现代海洋城市
现代海洋文学如何助力现代海洋城市
李国平,笔名谷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岱山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个人集4部,编著各类文集20余部。岱山县首届海洋文化名人,2023年,李国平文学工作室被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命名为全市首批文化名家工作室。
对 话
近年来,舟山一直坚持把繁荣文艺创作作为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体现了文艺精品创作与文艺人才培养机制融合的创新举措。不久前,首批文化名家工作室打造行动正式启动,一大批文化名家工作室成立,李国平文学工作室就是其中一个。如何做好舟山海洋文学的传承、宣传、推介以及创作队伍的培养,助力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记者就此专访了李国平。
天时地利人和 成就舟山海洋文化的精品书写
对话舟山:文化名家工作室成立后,接下来您一定有很多想法,想请问一下,作为舟山首个文学工作室,将如何推动舟山海洋文学的发展?
李国平:这次,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共同设立文化名家工作室,旨在充分发挥文化名家在文化领域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文化名家提供学有所教、艺有所传的平台。我觉得这个授牌命名,关键不在于“名”而在一个“家”。在文学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要通过“家”去聚集和带动更多的艺术群体、创作团队。即使是最优秀的艺术家,一枝独秀也是不够的,作品如束之高阁,那等于失去了活力和价值。
在团队建设方面,我们全市范围内所有的海洋文学创作群体要学会抱团取暖,例如,群岛诗群从来没有一个体系化的流派形式,更没有共同恪守的创作理论,但因为有了共同的地域题材与创作方向,就为交流切磋、取长补短提供了更为丰富广阔的创作可能,也由此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诗歌群体。出人才,出精品,这对我们文学爱好者来说,是最好的激励。在我看来,工作室最终就是要以文化去涵养城市底蕴。所以,接下来我们将组织更多的公益活动,通过文化名家传帮带,让群众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零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对话舟山:舟山的海洋文学经过多年发展,在文学界有了一定影响力。目前需要的,是作品的精益求精。您认为,现代海洋文学的精品要如何书写?
李国平: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文学创作大有可为。当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与海洋有关的历史资源、地理要素和文化背景越来越引起全人类的关注。海洋文学创作要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自觉开展海洋文学创作上的探索和学术研究。
广阔无垠的海洋,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艺术想象的不竭源泉,正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舟山作家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岛民,海岛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都是他们熟悉并沉浸其中的。从生存经验向诗性观念转化的过程中,他们有相当自觉的价值认知,也创作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海洋海岛题材作品。这些作品与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相比,好似沧海一粟,太过稀少,在内容上,很多作家诗人仅仅把大海作为一个生命的点缀和精神象征的道具,这就造成了海洋文学创作的最大缺陷——缺乏内敛的、质感的东西。
对于舟山的作家诗人来说,要从历时性的视野客观地回溯舟山海域的人文历史,以共时性视野全面呈现舟山海域的时代内涵,从价值意蕴角度去深刻洞察海洋文化独特的精神传统。通过厚实且具有震憾力的海洋文学作品,提高人们对于海洋文化历史及其价值的认同感,建构当代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不断提升海洋文学的地位与影响力,打造海洋文化的全新品牌。我们应该将海洋文学的创作主流回归到关注海岛民众生生息息的苦乐哀痛,特别要记录不同时代变革过程中的生活体验。
从工作室的角度去思考,全市海洋文学的发展繁荣,应该要像舟山渔民画一样,要有强烈的品牌培育意识,既要提倡个性创作的突破与提升,又要明确群体的创作目标与定位,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有深度的学术研讨与文学评论。
地方文学助推经济发展,唤醒民族意识
对话舟山:如今,舟山的海洋文学已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符号,我们要如何以文学滋养城市之美?
李国平:一个城市的精致不仅体现在城市建设,更体现在市民的文化素养、文学修养,而文学的浸润能让城市更显精致。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来源,它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滋养着文学花朵的盛开。相反,文学同样以特有的方式给生活以力量、想象和思考,让我们更加享受生活带来的精致之美。舟山的海洋文学,正是通过文学的浸润让市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精致美妙,很有意义。
如今,舟山各个文学组织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了文学交流的平台,通过特邀作家与我市文学爱好者的互动、分享,共同感受文学的美好,品鉴文字的魅力,增添生活的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为我们营造具体的文学艺术语境和历史文化氛围,而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建构了城市的文化格局。
对话舟山:文学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我们如何通过文学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呢?
李国平:如何通过文学促进社会发展?我想,岱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2010年,这座海岛小县城,率先打响海洋文学的赛事品牌,占领特色文学的制高点,坚韧不拔,渐成气候,难能可贵。海洋经济和文化发展,正需要这种涉海而行、放眼天下的气概。由此,岱山探索了一条把海洋文学融入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去的新路子。这些活动对助推、宣传舟山海洋文化,起到积极、长远的作用,海洋文学大赛已成为岱山“文化立县”的响亮品牌。它吸引和招揽许多作家、诗人进入海洋文学创作圈子,以他们的作品影响到更多的读者。很多作家都对大赛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海洋文学正从东海岱山起航,走向全国。持续11年的11届大赛,共吸引海内外3.32万余人次参赛,历年来有400多位获奖作家代表,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赶来,走进蓬莱仙岛,真切感受风土人情和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岱山也由此成为全国众多作家眼中的福地、宝地。
对话舟山:海洋文学对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李国平:绵延的太平洋西岸、九州大地东岸,开发海洋的步伐方兴未艾,发展和繁荣海洋文学已经成为文学界、文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把国家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海洋文化大国,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中国梦”,其中也包含了舟山的复兴梦想。
当前,我们的海洋文学往往以海洋为背景和舞台,以海洋为描写和叙述对象,或者是反映人与海洋的关系。海洋文学的创作中,常常包含了海洋空间、海洋社会、人与海洋的互动、海洋精神等。随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确立,呼唤海洋文化繁荣发展便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的成功举办带给我们不少启示,就是要从海洋强国战略的角度,树立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以此为基础打造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海洋文学大赛。
海洋关系到人类的自我生存发展,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各种现象都需要作家们去关注,并转化为作品。因此,我们的海洋文学不仅仅只是颂扬、感恩海洋,更要担当起推动民族复兴、国家振兴的历史重任,反映国家海洋战略,唤起国民海洋意识,提升全社会保护海洋的自觉性。
舟山的海洋文学正从小岛走向全国
对话舟山: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也出现过很多与海洋相关的重要作品。如今,我们应该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
李国平: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海洋便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中国海洋文学自古就存在,它反映了中国人对于海洋的认识、理解和想象。中国的海洋文学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的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可以看成是中国海洋文学的源头,《精卫填海》的故事可以看成是中国最早的海洋文学中的典范作品。还有《庄子》面对大海的奇异想象,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的宏伟壮阔,郭沫若笔下太阳与大海“日暮的婚筵”……
浩瀚的海洋在带给人们巨大心灵震撼的同时,也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审美情感。在追求自我生存和发展中,海洋在其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此过程中也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海洋文化。而当海洋的各种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情感相碰撞时,具有丰富内涵的海洋意象、文学作品便相继诞生。但海洋文学是一种题材性的类型文学,与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相比,好似沧海一粟,太过稀少,这就需要更多的创作者全身心投入,以更宽、更远,更加细致入微的视角来审视海洋、思考未来,以此带动海洋文学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对话舟山:这样看来,舟山的海洋文学确实是任重而道远。值得骄傲的是,多年来舟山的“三毛散文奖”、“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已经获得文学界的共鸣,征集到很多和海洋相关的文学作品,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力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助推海洋城市建设呢?
李国平:舟山的几个文学比赛确实在全国文学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10年10月,首届“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正式启动,从第一届起,中国散文学会就一直作为学术指导和合作单位。从第五届开始,浙江省作协列入主办单位之一。随着主办方逐年加大活动宣传力度,参赛人数不断提升,每届大赛征文启事刊出后,海内外作家、文学爱好者热情响应,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大量作者来稿,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海外华侨作家也积极参加。这项旨在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海洋文学,关注和挖掘海洋人文精神与人类共同命运作品的赛事,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大赛不仅涌现出数以万计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关注和挖掘海洋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也以文学的名义和力量助推了海洋文化建设。而“三毛散文奖”,自2015年起组织筹办,至今已历经四届,目前,“三毛散文奖”已吸引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余位作家参与,成功搭建起一个海内外文化交流平台,影响力横跨亚、欧、美、大洋、非各大洲。
可以看到,舟山已通过这些文学奖,将海洋文化这一概念拓展海洋文化名城的内涵和特质,提升舟山在全国和世界的知名度。如今,舟山的海洋文化建设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打造山海共美的海上花园城市、共同富裕的海岛样板、独树一帜的海洋文化承载地,成为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内涵。一系列海洋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使舟山的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和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拿出创造性思维和举措,将舟山的海洋文化打造成城市的海洋文化精品,切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让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息成为海岛城市的鲜明特征。
(原文刊于《舟山日报》2023年5月9日,采访记者: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