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海的儿女,讲海的故事
听海的儿女,讲海的故事
周胤铮
记得,小时候的我总喜欢缠着外公外婆给我讲故事。外公翻着花样述说渔村往事,外婆反反复复讲述佛陀传奇。现如今,外公已仙逝四年,外婆又说自己想不起以前她讲的“阿弥陀佛”,让我儿时的回忆模模糊糊、似真似幻。我迫切地需要些文字、画面或者声音,帮我重拾遗落在幼年的记忆。
2023年年初,一则“县图书馆升级本地作家库”的讯息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相信,那里一定有我想要的文字。全新升级的岱山本土作家专柜于县图书馆一楼服务大厅内,陈列了十余位岱山本土作家60余部文学作品,并配有本土作家宣传展板,展示着岱山海洋文学魅力,彰显着岱山海岛文化底蕴。
我欣然前往,驻足浏览,挑选借阅,静心品读,从此,开启了“听海的儿女,讲海的故事”的阅读旅程。
赵悠燕《梦里有你》
篇幅短小、立意新颖、构思精巧、以小见大的小小说,在碎片化阅读的当下,愈发显得有吸引力,亦是我的阅读偏爱。赵悠燕老师就是一名善写小小说的行家里手,小小说集《梦里有你》是其代表作,开篇同名作品《梦里有你》还被选入高中小说阅读训练,堪称小小说经典。
然而,赵悠燕小小说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其对于地方俗语的运用和海岛民俗的结合。如《规矩》里的歌谣——“一口泥螺一口饭,蟹糊味道交关赞;入秋腌坛臭冬瓜,吃到腊月过年关”,以及“吃鱼不能翻鱼身,避讳翻船”的规矩,就是阿拉海岛娃从小就接受的“本土教育”。在《大海的味道》里,作者写道“爹身上那是大海的味道,是黄鱼、墨鱼、带鱼、鲳鱼的味道,没有这些味道,爹就补不上鱼,阿原和娘就吃不到鱼喽”,读至此,我仿佛闻到了外公捕鱼回来时,身上正散发着让我期盼、令我欣喜的“大海的味道”。翻看到《奇药》,眼见小娃命悬一线,保存在米缸里的黄鲿鱼胶发挥神效、治病救人,我的思绪又飘进记忆里的大米缸,外婆也在那里藏着珍贵的鱼胶……
赵悠燕老师的文字,充满阿拉岱山海岛味,读起来既熟悉,又亲切,仿佛回到了与海为友、与船作伴的儿时岁月。如果你喜欢小小说、喜欢海岛,我会把一本赵悠燕的小小说集放到你的手心,让你在一篇篇“微中见著”的故事里,捕捉海岛生活。
毛文伟《追赶太阳的人》
三月下旬,我在岱山文艺之家参加了“对话:追赶太阳的人”毛文伟新书分享会。本土作家毛文伟讲述了新著《追赶太阳的人》一书的创作背景、写作经历、乡土情结等。喜获毛文伟老师的签名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这部作品。
初读毛文伟老师作品,我是从最感兴趣的第五辑“品读文字”,《读并快乐着》《与书为友》两篇散文看起,喜欢买书、热爱阅读、兴之所至舞弄笔墨,顿生遇见同道中人的欣喜感,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但写得最出彩的当是第一辑“抚摩真情”,地下党员爷爷、老小孩奶奶、热心肠外婆、晒盐人爸爸、要强好胜的妈妈,都在作者那饱含深情与思念的笔触下跃然纸上,令人感动。我记忆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身影,也随着似曾相识的故事,一个个在我眼前映现。尤其是第一篇散文《追赶太阳的人》,描写的就是阿拉岱山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晒盐人,“父亲一辈子行走在太阳底下,以滩田为战场,与海风相随,与海水相伴,从未叫苦叫累,也不曾低头屈服”,让我深受触动,这不就是小时候远远看到、在烈日下前行、晒成小黑点的盐民伯伯。
第二辑“根植桑梓”书写海岛历史和风景,河流、滩涂、上船跳、长涂硬糕、秀山“书字岩”、双合、大峧山、安澜亭……作者如我们亲切慈爱的父辈般,将岱山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仿佛再次走过那段岁月、那方山水。对于熟悉的,我更加熟悉;对于陌生的,我逐渐认识。对家乡了解越多、越深,我对家乡的爱也就越真、越浓。
“先生活,后文学”,这是《相逢是缘》中水主对作者的定位;“笔耕不辍、集腋成裘”,这是作者再三提起的文学追求,而毛文伟老师,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海岛文学践行者。
许成国《岱衢洋书》
毛文伟老师说:“许教授(毛文伟对许成国的美称)是岱山散文界的一面旗帜,在本地有关馆所和书目中为他人捉刀的序跋不少。”听闻此言,我瞬间就对这位“海岛文学牛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岱衢洋书》是许成国老师的诗歌散文集,封面写有“十年随见、随行、随思之记录,问天、感地、怀人之印记”。从书中作者创作的诗歌、引用的典故,可见其学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毛文伟老师称其为教授,绝非溢美之词。其文笔华美,散文多用对仗、排比,宛若歌谣,令人不自觉地吟咏;文其思辽阔,有禅义、哲味,有对海岛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和浓烈的故乡情,境界高出平常散文一大截。
我最喜欢《致林通屿老师》,经由许成国老师的生花妙笔,让我知晓了“生命不息、发光不止”的岱山“王洛宾”。林通屿老师是个“一看大海就想唱”的人,为了保护“渔歌号子”这一渔家文化遗产,他致力于收集、整理整整五十余年,并卓有成绩。我的外公也会唱渔歌号子,兴致来时,便引吭高歌,还被县里叫去录了歌声,或许还与林通屿老师有一“声”之缘。2008年,岱山的渔歌号子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而事实上,林通屿老师并非科班出身,完全是自学成才,凭的是自己对大海的热爱、对渔歌的热爱,对事业的激情。他说:“我的价值就是要让渔歌文化代代传承下去。”林通屿老师就像灯塔一样,指引着作者,指引着所有知晓岱山“王洛宾”的人,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无限热爱海洋、热爱事业、热爱人生。
书中,最令我叹服的许成国老师的诗词歌赋及楹联作品。如《在岱山顶上(组诗)》,以七言古诗体写新“蓬莱十景”,景美诗更美;《岱衢洋赋》既吟咏了岱衢洋的流韵气象、前世今生,也抒发了作者对生命源泉的思恋和感怀,磅礴大气;作者为沙洋社区创作的门楼楹联“风驰鹿栏春潮涌蓬莱,筝鸣晴沙秋色曜昌国”,头藏沙洋的“风筝”主题,中间嵌含沙洋美景“鹿栏晴沙”,联尾以岱山古称和舟山古称相对应,让我直呼妙哉!
阅读许成国老师的作品,不仅让读者对岱山的海洋文化和风土人情有了更多的了解熟悉,更是从散文诗词、曲赋歌谣中感受浓厚的海洋文学之美。无需赘言,读之自明,许成国老师的诗文,吾力荐之。
叶圣陶曾说:“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而阅读本土作家的作品,何尝不是我读即我心。更何况,在他们的一字一句里,溢满了对文学、对家乡、对大海的挚爱深情。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何不让我们一起挑一本“海的儿女”的作品,沉淀心情,静静聆听“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