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从诗的三维审美谈厉敏海洋诗的诗歌自觉

                         从诗的三维审美谈厉敏海洋诗的诗歌自觉
                          
                                                               许成国
 
      这里的三维审美,指的是时间美学、空间美学和精神美学。诗,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佐证。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诗书互证,诚为是也。从诗歌表现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心声,描述百姓喜怒哀乐来说,时间美学之自然存在,一如空间美学和精神美学。
厉敏已出版了四本诗集,从第一本《穿越动荡的午夜》到然后的《穿越心灵的视角》《海山间》,再到第四本《风声过耳》,岁月在厉敏的诗集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同样是海潮,早先的海潮是“说着咸腥的脏话”“对着天空号叫”“坚硬得只有飓风才能将它砍削”“沉重得如一万册历史”“深远如无底之夜”“孤独得要凝成化石”(《穿越动荡的午夜·黑的水,白的水》),后来的海潮是“波浪推着我转动/我绕着夜转动……雪崩、抢劫、空难事件/众多的房屋被毁/战争在腋下发生/隧道继续塌方/最后的退路被时间切断/号叫如炊烟散去”(《海山间·听潮》)。
     同样是岛屿,早先是“这岛屿一定如母亲的乳房/——绿绿的,温柔的/她的汁液一定也是——咸咸的,鲜艳的”“这岛屿又如水中的葡萄/——亮亮的,活泼的/那海水像是母亲的长发/——黑黑的,飘扬的/一只只船便是她漂亮的发夹”(《穿越动荡的午夜·想象中的岛屿》),后来的岛屿是,“加入海就是天空的话/那么,岛屿就是天空中行走的/星星,而船是她们的牛郎织女/海水就像看得见的空气和风”“岛屿上的石头也会发光/但经常被云雾遮掩/岛屿很孤独,岛与岛之间/看似很近,却隔着天空”“岛屿从角落里爬起/疼痛的骨头还咯咯作响”(《海山间·行走的岛屿》)。
无论是海潮还是岛屿,如果说,早先的书写多为外部的观察与描述,那么后来的笔触则更多的聚焦于时代的故事与变异,以及社会心境下的形象观照了。
时间美学的存在,不仅仅是四本诗集出版时间的先后,更是诗人对现实及书写的印痕,是诗人自己对不同岁月的一种心灵投射。这是岁月下风霜雨雪、日月海潮的沧桑在厉敏笔下自觉的印记。
      所谓“空间美学”,是诗歌中通过“空间”的观察、记录,来描画美学对象的变化,并在空间元素、空间话语中体现诗人对描写主体的审美经验。对于“群岛诗群”来说,空间美学中的“海洋”,不仅指涉地理上的空间概念,也体现在作者的视野与所观照的世界。
如果说,《穿越动荡的午夜》所抒写的对象更多的是诗人脚下的岛屿、大海,以及故土中的“渔夫”“船长”“小渔村”“沉锚”,那么《穿越心灵的视角》更多的是《水边木屋》《石拱桥》《河埠头》《湖面》,是《无奈》《伤感》《宁静》《豁达》《心态》,到《海山间》则是《海鸟的叫声》《海水的声音》《鳗》《弹涂鱼》《舌鳎》《一只虾》,这是不是一种“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就是山”的审美过程?而到《风声过耳》,则将目光聚焦到《黄酒》《干菜》《镜面》,但更多的是《内心的距离》《远航》与《自在》,是《诗人之死》《光与影》与《悖论》。岁月是一柄剑,从最初直观形象的描述,到半辈子的形象思考与诗意表达,对作者来说,那些,留在诗中的就成为对身体行走的丈量,对生命审美的刻烙了。
     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卢辉在《舟山“海洋诗”的群体自觉与时代气象》中认为:“中华文化在很长时期里,在地理上离海洋很近,在心理上却离海洋很远。”对一生钟情于群岛、痴恋于海洋的厉敏来说,“很远”两字可能称不上。如果说,时间美学、空间美学是厉敏诗歌的二元,那么精神美学则是厉敏诗歌的内核,也是他最为宝贵的内涵与意象。在《厉敏诗选》中,无论是第一辑中的《穿越动荡的午夜》《海风吹响的记忆》,还第二辑中《直立的鱼》《一条记忆中的鱼》《爱幻想的鱼》,无论是第三辑中《让波浪穿透我的身体》《波浪是座易碎的雕塑》,还是第四辑中《面对浩瀚,我替花鸟的名字担心》《黑夜让我的心跳更接近真实》,他的诗歌从外在的笔触更多地转向内在的体验,一种对脚下海洋、故土的思考,对远方景象、文化的观照。这是《厉敏诗选》所体现的诗路历程,是厉敏诗歌对以海洋为核心镜像的美学构建,也是厉敏诗歌在当下“群岛诗群”园地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他寻求着海洋诗的现实感,以及想象和表述方式的现代性。
显然,目下厉敏的诗歌不是简单地“回归”海洋,他的“诗歌自觉”是从所描述、观照的不同时代来展现的。他以自己富有特点的诗歌语言与审美,沟通着海洋变革和社会变异中往昔与当下的联系,从中勾画出诗歌的历史维度,即时间维度;又在诸多的《临海的窗口》《一条鱼坐在海滩上哭泣》《海边长满茂盛的礁石》,落脚在《黑夜让我的心跳更接近真实》,展现出诗人眼中海洋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即主体性维度。而蕴含在诗歌内核中的价值,更彰示着其海洋诗的价值意蕴和审美功能,即价值维度——这三者共同形塑了厉敏海洋诗的三维审美的立体风景。
   总而言之,厉敏的诗歌,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深广的海洋画卷,具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并具备了超越外在的时代美学景观,这无疑给当下“群岛诗群”的未来走向显示出一种新的展望。他的诗歌正在用心接近海洋本身,做有意义的实践与突破。倪浓水在《岱山群岛诗群创作的基本特质与发展管见》一文中认为,群岛诗群正在超越一般意义上的题材写作和地域写作,“以‘在场者’的身份意识,运用诗歌形式有历史深度地、有哲学思考地、有生命体验地写作海洋文学的鸿篇巨著”,厉敏的海洋诗正体现出这种意向,探寻着“群岛诗群”的现代“诗质”与诗歌自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