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诗中的日常与生活投射
海洋诗中的日常与生活投射
李慧慧
首先恭喜厉敏老师《厉敏诗选》新书出版,这本诗选集中的诗,发表的时间不一样,但每一本诗集都有海洋元素。厉敏老师通过这些海洋诗的表达,成功地抒发了独特的情感,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海洋书写。这本自选集中,厉敏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大海,充满了真实与想象的混合。
一、描绘出海洋中的生命力。
厉敏老师的海作品中,描写了海洋的深邃和苦难,与其他海洋诗有许多共性。然而,他在共性之中依然保留了自己的个性表达。例如,在《海山间》这本诗集中,他更加具象地、更富有代表性地描绘了海洋生物,尤其是属于我们这片海特有的,比如鳗鱼、乌贼、带鱼、美人鱼、弹涂鱼、爱幻想的鱼、那一条记忆中的鱼、招潮蟹、舌鳎、红珊瑚、逐浪之鸟、掠过海面的鸟和一只小虾等。
在这本诗集中,他透过文字描绘出海洋的生命力和神秘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海洋的无限魅力。他写《鳗》在“风尘中长大”,可以“磨砺成一道道黑色的闪电”,赋予“鳗”以灵魂,连鳗都回不去故乡,写《乌贼》,把它比喻成伪装猎手,没有骨头,但是有匕首。《弹涂鱼》里,他把弹涂鱼比喻成一个寻找爱情的人,在《招潮蟹》里,又把招潮蟹比喻成夸张的兵器。写《带鱼》的诗中,把菜市场里的带鱼说成是出土文物,而鲜活的带鱼,却是剑一般锋利,且是沾满血腥的利剑,最有意思的是这两句诗“它不愿如蛇一样在土地上匍匐,也不像其他鱼类扭着身躯向前”,厉敏老师觉得这些带鱼的灵魂是“朝上醒着”的。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温暖情怀,更将海洋中的生物赋予了情感和思想,让读者能够体会到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他的文字仿佛打开了海洋的大门,让我们可以一窥其中的奥秘和无限可能。
二、描绘了海岛上的日常生活场景。
尽管厉敏老师写的是海洋诗,但他的许多诗都避开了宏大的海洋主题,将焦点回归到岛上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非常巧妙的,也是符合厉敏老师本人的生活体验感的,更符合诗性,不显得太过虚无,尤其是诗集《风声过耳》里,描写日常的更多。诗歌是一种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艺术活动,与诗人的生命根源紧紧相连。作为海岛人出身的厉敏老师,能够用自己的情感和观察到的独特感受来抒写海岛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现场”,是非常敏锐且有说服力的。
例如,他前段时间发表的组诗《赶海人》《垂钓者》《过跳板》、《海边人家》和《铁锚》,从题目上来看,就是关于海岛居民日常生活的描写;而从内容上看则更加明显地体现了海岛的独特性。只有真正融入海岛生活,了解海洋生活的人,才能深刻地描绘渔民的日常生活,描绘海岛居民为生计而艰辛努力的样子。我特别喜欢《铁锚》中的这几句诗“铁锚如手,如砥,如一种生死的托付,哗啦啦,从船头纵身一跳”“浪花是最后的遗言”“铁链是环环相扣的承诺”。这些用简单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诗句,如果不了解渔民的生活,就无法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艰辛以及将自己的生命置于海洋之中所带来的空虚感。
三、诗人无意识的生活映射。
诗人的生活痕迹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出现在他们的诗歌中,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反差感。比如,还有前段时间发表的《漩涡的方向》这首诗中,当过高中老师的厉敏老师将漩涡比作卷笔刀,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人一种撕裂的感觉。他将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转化为“深不可测”的场景。再比如,在《八月的洋流》这首诗中,他使用了“宣纸”这个道具,我不知道这是厉敏老师有意为之,还是无意识流露的,但不管怎样,都给诗增添了反差的色彩。
厉敏老师眼中的大海,并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大海,而是他自己构建的精神世界,这其中既有自然景观的形态,也有内在的精神象征。我觉得厉敏老师一直在勾勒一幅他心中关于大海的形象,一直在追求与他自身创作手法和态度相符的海洋诗。同时,他也开拓了海洋诗的视野。例如,《特区文学》上发表的一组诗作《八月的洋流》从古写到今,并结合了虚实并存的表现手法,让我学习到,原来海洋诗的写作方式还可以如此多样,原来鹿栏晴沙还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呈现。
厉老师在《海边人家》里写道,“只有一生伴随大海的写手,才能写出大海的深情,成为一名激情飞扬的歌者”,我觉得这首诗就是给他自己最好的注解。当然,这里的“大海”,我觉得也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更加广阔的更加有意义的精神家园。希望厉敏老师能够在自己的“大海”里继续“激情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