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群岛评论 >

群岛评论

《宋韵蓬莱》阅读分享会部分发言选

 
                                    品《宋韵蓬莱》,追溯历史深处的岱山回响
                                              ——在《宋韵蓬莱》阅读分享会上的发言
 
                                                                                                傅世女
 
     当我翻开《宋韵蓬莱》这装帧古朴的封面,便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脑海中碎片化的蓬莱宋时之门,近二十天的品读,就像是进行了穿越千年的一场跨时空对话。《宋韵蓬莱》是一位耐心的引路人,带着我穿越宋朝的大街小巷岛礁盐田,领略岱山岛的风俗人情;又像一位博学的师长,为我解读宋朝的政治风云、文化思潮。我看到了迎神赛会上鼓乐相闻、彩旗若云、人潮如织的盛况;看到了泗洲堂渡口,那些经蓬莱之域,站潮候风的身影;还看到了岱山岛上盐民终年煎盐的劳苦以及沉重盐课下舍命逃亡的悲哀……
     当我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中满是感慨。这近二十天的阅读之旅,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渐臻丰满的断代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传承的膜拜,还有就是内心深处激荡的震撼。是的,就是震撼。熟悉许成国其人,腹有经纶,且有使命感和责任心以及对家乡的深厚情怀。可问题是,宋代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据1983年发现的念母岙北畚斗和大舜庙后墩遗址佐证,岱山岛,分别与距今3000~4000年的崧泽文化和4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同期。然而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却非常少,明清旷于海禁三五百年,宋代关于岱山的文献、史册以及相关记载只剩地方志书的只言片语,许教授竟然能凭仅有的信息和外围资料,怀着满腔挚爱与执着,历时3年余,在这些细枝末节中串起一本架构清晰,格局大气的断代史,让我们能寻迹历史深处的宋朝,怎不令人震撼。
       对《宋韵蓬莱》这本书的震撼,在于其呈现的宋朝社会的多元与包容。许教授对岱山宋时的描绘是将其放在整个东亚历史线中,放在千年“海上丝路”的视野里,是从浙东文化发展和宋代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岱山,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两宋时期岱山在行政管治、经济产业、人口迁徙、教育文化和海防军事诸方面的基本面貌。透过大黄鱼汛、泗洲堂渡、民间海神信仰等细节的表述,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烟火气息,也让历史变得更加亲切可感。透过这些风俗的演变,我们更能洞察到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文化传承的脉络。比如“迎神赛会”“倒插门”“穿龙裤”……又比如将高亭街市称为“宫前街”的由来等,不得不说,这些描写细腻入微,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宋代蓬莱百姓的生活百态。
         对《宋韵蓬莱》这本书的震撼,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本书在仅有的寥落资料中,采用“诗史互证”“家国互证”硬是廓开了一扇瞭望宋代岱山的窗。文品即人品,许教授阐述观点时,既充分引用了权威的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能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先不说“附录二”中长达三十多页的“参考文献辑要”,单看每一页文字间满满的数字标识以及书页下的注释与参考文献,无不昭示其对原作者的尊重,提出的诸如“司基为岱山最早的行政中心”“南北长浦是东南海上连结东北亚的重要航道”“蓬莱乡是宋代‘海上十二铺’的主要区域、海洋经略的重要落脚点”等观点,无不让人信服书中所解读的有宋一季岱山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图景是经得住时间和地域拷问的。更令人敬佩的是其能在不同的史料表述中,严谨务实,不唯上,不惟权威,保持客观公正,不随意猜测或妄下定论,只惟实的治学态度。比如说对袁甫的籍贯考证,有说是岱山人,以明天启《舟山志》为代表,舟山出土的文物和岱山住民的传说为据;有说是定海人,以定海有袁燮、袁甫父子墓址为证;也有说是鄞县人,以《宋史》以及宝庆、延祐志等所执的观点。许教授并未对其下论断而是将这些观点呈现,然后表明:不管袁甫是不是岱山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袁甫与岱山有着深深的缘。这样的论述在书中俯拾皆是,无不揭示其在史料考证时的谨慎与公正,让我们能近距离、多角度追溯岱山的历史文脉,也更提高了本书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对于岱山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对《宋韵蓬莱》这本书的震撼,在于其清新雅致的语言风格。本书摒弃了史学著作常见的晦涩与艰深,行文流畅、语言散文诗化,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许教授令人叹服的文学素养赋予了历史以情感的温度,让我们这些阅读者得到文学的滋养,成为深入宋时蓬莱的共情者,让历史成为我们心灵相通的当下。比如说那些诗意的标题:“一脉相承:‘家国一体’的理学执念”“一抹斜阳:‘知行一体’的落寞侧影”“一方桃源:终老蓬莱的人口密码”……比如说对岱山书院历史意义的表述:在百年的时空里,岱山书院无论是对文化豪情满怀的表达,还是对儒学‘心性’的弘扬,抑或是重‘心悟’还是‘事功’的辩证,都让蓬莱乡抵达了人文教化的一个历史高峰,并在荒寂寥落的山海间透出一丝文明的光来,就如一个热爱秋天的人,目送书院如行行雁阵,从历史的天空飞过。……可以说,章章都有此精彩之句,节节都有其神来之笔。为读者诗意地呈现了宋时蓬莱丰富而多元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画卷。
          近年来,我游历了省内外诸多古镇,我县的文旅部门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我们岱山的发展也是令人瞩目的。可与之相比,总感觉缺了点意思,尤其是缺了点显性且厚重的历史底蕴。《宋韵蓬莱》应时而生,是厚重岱山底蕴,解读宋代岱山不可或缺的重要读本。私以为《宋韵蓬莱》呈现的文脉,对于传承岱山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当地群众文化自信、启迪加快海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文旅大融合的当下,对岱山结合地域实际做好“宋韵”文章,开展一些实实在在的项目具有积极意义。比如开辟“驿路生花·宋韵蓬莱”研学路线,整合现有海洋文化博物馆、盐业博物馆等资源,打造“泗洲堂渡”等驿站,采取多元联动、外出采风、实践体验、云上分享同步走的方式,向百姓讲述千年宋韵文化在岱山的故事,让大家对宋韵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比如形成一台以“宋韵蓬莱千古情”为主线的汇报演出,带领大家追溯千年海岛县的文明起源,重现渔盐交辉、文风鼎盛、民俗风情、海上烽火的宋代蓬莱图景,品味宋代岱山以一个芥微乡野的身份,以一座海岛的海物与盐香,承担着对国家生产、纳税诸责任,并切切实实存在着,蓬勃着。
 
 
    
                                                只此青绿·望见宋代蓬莱之美
                                                       ——在《宋韵蓬莱》阅读分享会上的发言
 
                                                                                          王兰飞
 
 
          很荣幸参加许成国老师《宋韵蓬莱》一书的研讨交流会。许成国老师,无论是人品素质还是文学素养,都令我非常的敬佩与敬仰,我想大家也都是有同感的。
         许老师素有“岱山一支笔”美誉。之前,认为以许老师的文笔功底,写出一本《宋韵蓬莱》也不足为奇,但是,当我打开书,仅仅看了“绪言”,就被里面丰富的内容所震撼,那浩茫的历史碎片经过许老师的用心寻觅、整合,点点滴滴的历史风云就绘成了一幅宋代社会壮美的画卷。要搜集如此海量的信息资料,必定要耗费极大的心血,如果许老师没有对创作的深沉热爱与执着,没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难以呈现出如此优秀精彩的景象,写出岱山乃至舟山第一本这样的宋韵文化研究断代史稿。
        我自己看书的类型非常单一,对于厚重的史书史迹,因才疏学浅、知识层面不配备,常感茫然惶惶,便有意无意避之。然而,在阅读《宋韵蓬莱》一书时,我发现其中的每个章节,都设有引言和结语。由于我对史书类接触很少,这种编排方式于我来说颇觉新奇,这是个很新鲜的特色。通过引言所引导的章节背景、主题和方向,使我能够很快进入阅读,轻松地理解要义。结语又总结归纳章节内容,使我进一步升华理解、启迪思考。如此用心的布局,着实激发我的阅读兴趣,让我欲罢不能,读下来。
         在书页的律动中,犹如《清明上河图》那样的一幅景象在眼前徐徐展开:在遥远神秘的沧海之岛上,群林山野云雾缭绕,炊烟袅袅;乡镇集市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渔民抬箩挑筐,鱼在筐里活蹦乱跳;盐工们围着铁盘“熬波”煮盐,通红的柴火映照在黝黑的脸上;海边码头云帆穿梭,商贾南来,市井北往,一派繁忙景象;书院里,学子们在先生的带领下,摇头晃脑,书声琅琅;晨钟悠悠,寺庙里,信徒们虔诚地跪地祈祷;数几身披铠甲的士兵,神情紧张,正在试验新制成的火药......
        在许老师深刻而细腻的笔触下,宋代蓬莱的神山仙境、乡镇集市、渔盐商贸、文人书院、寺庙信仰、海防要塞.....这些历史长河中微渺模糊的身影,被重彩浓墨地勾勒出来,清晰可见,生动鲜活,犹如穿越了时空,让自己亲身感受了一把那个时代的繁荣与沧桑。
       通读全书,最让我沉浸其中、回味无穷的是书中七个章节的标题,这是七个极具诗情画意,充满文学魅力的标题,充分彰显了许老师深厚的文笔功底。它使我想到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衣袂飘飘,仙姿袅袅中,犹如开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将我带入到那如梦如幻宋朝蓬莱的时代。
标题1“依稀风韵画清秋”:这极具诗意与古韵的语句,让我唇齿留香,回味悠长。眼前似乎有一幅古朴美好的画面徐徐打开,乡间“风韵衣袖、渔盐留香、教化润泽、风俗丰沛”。这时一缕宋时的风吹来,轻轻拂过蓬莱乡清澈的秋天,那画儿便如梦幻般荡漾流淌开来。
        标题2“村箫十里曾社鼓”:此时,我想起鲁迅小说《社戏》里划着小船看戏的热闹场景,那铿锵的鼓点砰然訇响,婉转的唱腔袅袅悠长。宋时,蓬莱乡“户只三千,约二万人左右”,随着航运交通的发展,人员流动便利,从而促进外来文化的兴盛,“八月十六过中秋”、小戏文“狸猫换太子”、庙会等盛行在乡间,人群熙熙攘攘,商贾络绎不绝,箫鼓交相呼应,蓬莱乡蓬勃着热闹鲜活的烟火气息。
      标题3“散作岛海浩荡春”:这是一个以岛为家、以海为田的波浪家园。宋代时,蓬莱乡的渔业从零打碎敲演进到规模化作业,渔业生产发展,海洋意识确立,“这是蓬莱乡步入渔盐大宗、社会兴盛的源头活水”,如同春风,吹开了“商业、商品的第一粒苞芽”,展现出“一幅宋代城乡繁荣、商品繁荣、文化繁荣”生机勃勃的壮美图画。
       标题4“沧海万里点归舸”:沧海万里,百舸争流,宋代海上贸易兴盛,“岱山海域港湾众多,是航海者候风站潮的好地方”,遥想日僧成寻朝拜天台宗途经泗洲堂渡附近,眺望渡口船帆云集、人群熙攘,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浮,好一翻热闹非凡的盛景。岱山,这个连结东北亚海上的重要航泊驿站,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标题5“蔚秀林翳共招邀”:在宋代重文润教的国策引领下,蓬莱乡也“随风潜入夜”,创办“岱山书院”,招邀四方文人学子齐聚蓬莱,传播知识,弘扬文化,浙东的理学文化、教化文脉得以在蓬莱乡传承光大。“这是岱山历史人文上一束足以光柄千秋的光照”。
       标题6“朝拜谁曾觉了因”:品读这充满禅意的句子,可见许老师的禅心慧悟和深厚学养。从普明寺、泗洲堂到祖印寺、华云寺等,许老师凭借凝练的功笔、详实的叙述,书写了宋代蓬莱乡宗教寺庙发展历史、民间信仰文化状况,展现“宋韵蓬莱一道鲜明的历史侧影,一幅生动的现实倒影”。
标题7“十二峰燧朔云秋”:我看过宋时岳飞英勇抗金的故事,读过文天祥、辛弃疾的豪迈诗章,看到他们身上奔涌着赤诚的爱国热血。在《宋韵蓬莱》中,我看到了张世杰的事迹,他将衢山作为抗元基地,但最后失败了,元代的蒙古族是冷兵器时代最暴烈的民族。“海上十二铺”建设峰燧,形成海上烽火长城,它的主要阵地就是在蓬莱乡。由此,岱山作为“东南前哨”自古闻名。
        细细品读这些标题的意韵和内涵,着实令我回味享受,好似《只此青绿》中凌波曼妙的舞者,在许老师生花的妙笔下,举手投足,一步一景,引领我看到了宋代蓬莱的动人魅力。
   《宋韵蓬莱》不但使我收获了一部珍贵的宋代岱山历史知识,也让我收获了体现于其中的人文情怀而深深感动。感谢许老师为我们呈现如此厚重精美的《宋韵蓬莱》。
 
 
                                                宋代城市情状和生活的叙录
                                                  ——在《宋韵蓬莱》阅读分享会上的发言
 
                                                                                               邵迪
 
 
       今天,我是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参加《宋韵蓬莱》阅读会,自认为书作(书作者)的水准、水平与自己洪荒之远。但还是感谢作协领导班子及《宋韵蓬莱》作者,许成国老师,让我来此学习与提高。
         《宋韵蓬莱》一书,既有省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这一宏大的背景,亦有许成国老师敢于挑担,勇于奉献的拳拳之心,同时因许成国老师本身文学气息浓厚,底韵足,出于对历史的兴趣,持之以恒对本土区域文化史的关注,诸多因素之下,才有我们手上这本,如万花筒般、斑斓纷呈的《宋韵蓬莱》面世。
       《宋韵蓬莱》一书,通过记录、研究、剖析宋代蓬莱先民的生存、生产、生活方式,从宋一季岱山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图景出发,向我们打开了一扇瞭望宋代岱山的窗。全书涵盖广阔,从经济、政治、社会、人文、历史等等,多角度,全方位,揉碎掰开,梳离整造。有纵向之轴,亦有横向之轴,有大而概之,有精雕细琢,有宏观的剖析,有微观的体察,它不是简简单单的时间和空间的二维复盘推演。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段,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动态分析》,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化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具体的主体、时间、空间、手段等各种各样关系构成了一个时空的界域和模型。
       许成国老师潜心研究,深挖内核,这些存在是如何发生、如何演变、如何发展,存在的具体场景怎样、规模怎样,产生这一过程与变化的内在原因,关联及机制何在……始得,《宋韵蓬莱》一书,详实而充满骨血,脉络清晰而不紊乱,较大程度祛除了碎片化的信息,增加文本的可读性。
       与以往史志不同,许成国老师在《宋韵蓬莱》一书中,数次提到了方法论。如:没有蓬莱的时代,只有时代的蓬莱,研究、解析昌国蓬莱的宋韵密码,当从国家的政治制度及经济政策的触角着手,而不只是就昌国而昌国,就蓬莱而蓬莱……作者认为,应站在一个更为宽广的层面,一个较为深阔的视野,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去架构、体悟宋韵文化,进而体察蓬莱之乡;从研究宋代的周边史、区域史、基层社会史,进而考察蓬莱之乡。由此可见,《宋韵蓬莱》一书描述的蓬莱之乡,不是割裂的,断片的,是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它带着诸般面相缓缓走向我们。
         许成国老师,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然,知其然,知其不然。《宋韵蓬莱》一书,既有作为史志的详实与严谨,又有文学作品的精雕细琢与诗情画意,去其枯燥,得其谐趣。
如113页中对蓬莱海岛,海物唯错,泥螺和石蜐等的描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小时候常见三北人挑着桶叫卖的,但传说有贩子会在泥螺桶中撒尿,说这样子既能保藏、保鲜,又能转味,吃起来口感更好。咸泥螺对穷人来说实惠,但若是腌制不透,人们说容易得黄胖病。”这一段,道其神韵。我小时候也是因为,泥螺尿泡的关系,一时对泥螺多有诟病。
         另有一段,关于蟹酱卤制作原料红钳蟹的描述,“一只小,一只阔大,恰如一只大板斧。见了人,会吐泡沫,一副生气啾咻的模样。现今制作多用白蟹替代,也越来越少了。以往海岛人喜欢用食物来形容人,比如非常看不起人,或者某人做错了事,不能担当,就会说“如果把你当人,蟹酱卤好上盆”了。”既形象又充满俚语之趣。
对石蜐的评述,“石蜐应节而扬葩,得春雨而生花,极至“龟脚与佛手,一个至丑,一个极美,因此,对石蜐,无论是喜爱还是鄙视,其实要看人心之态。”既有文辞之美,又不乏通透。
          书中引用诗词亦不少,这些诗文在许成国老师的解读下,是那么的熨帖而有意境,不是僵化,机械的,它们在扬波泛海,谱夕阳之阙。对佛家术语的解析,充满着佛理禅意,唯此殊胜,以享。
        当文学与史学碰撞在一起,《宋韵蓬莱》散发着别样的韵味,如西子,淡妆浓抺总相宜。作者从挈纲提要,到初稿,至终稿,走乡串户,史志较对,爬梳汇集,漫长的24个月,实乃呕心沥血。其间不乏贝武权、凌金祚、孙峰、汪国华、陶和平等等文史研究者拾柴助益,始见舟山文学气氛之浓郁、之良好。
        纵观史志,有关宋代城市情状和生活的叙录颇为丰富,吴自牧的《梦梁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洪迈的《容斋随记》等,可以说是蔚为大观,而有关宋代基层乡镇村落的文字,空白就很多了,更毋庸说偏隅海上的蓬莱乡         了。
     《宋韵蓬莱》一书极大的弥补了这一个缺陷,这是许成国老师学术生涯中一个重大的成果,里程碑式的成果,更是我们岱山文史的骄傲,美哉,善哉!《宋韵蓬莱》一书,文辞简约,内容丰富,编纂严谨,析理居正,道德价值取向正面,为后来者深入理解、研究岱山乡村社会与历史文化之范本。
 
 
                                                     气韵、神韵、情韵
                                                 ——在《宋韵蓬莱》阅读分享会上的发言
 
                                                                              王幼娜
 
 
          暗黄色的封面,黑色白边的字体,隐隐的远山,矗立的宝塔,仿佛沉淀了千年的时光,在这一刻静静流淌。翻开《宋韵蓬莱》,好似打开了蓬莱版的“清明上河图”。“蓬莱”这个谜一样的老人,正向我诉说着他的前世今生。许老师的妙笔字里行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两宋时蓬莱的百姓生活、文化生态、民情风俗、海上烽火的壮丽画卷。七个篇章,就像是七场演出,有序幕,有尾声,许老师就像一位智者,把蓬莱的千年往事娓娓道来。有时语调平静讲述的细致入微,有时情绪高昂讲述的激情飞扬,有时语气轻松又讲述的自然风趣。一本《宋韵蓬莱》,一部蓬莱的千年历史。它穿过时光隧道,在海潮的澎湃中,在古寺的梵音中,在岛民的信仰中,闪烁出千年的蓬莱之光。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韵蓬莱》是一本关于蓬莱的历史书籍,但是读起来却没有丝毫枯燥之感。不管是地名渊源的探寻,历史事件的讲述,还是名人功绩的叙述,都是有理有据,可圈可点。这样一部著作,所耗费的心血之多,从大量的参考文献中可见一斑。字字艰辛,处处用心。为什么展现在我们眼前是一部如此有看点的书籍?不仅仅是因为此书的内容紧跟时代潮流,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许老师求真求实的文人秉性和文学文化深厚底蕴的展现。为什么泉水如此之清?那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为什么文章如此值得一读,那是因为许老师胸中有丘壑,有宋代文人的气韵。有底气,有精神气,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宋韵蓬莱》虽然以探寻宋代蓬莱的历史踪迹、经济发展、文化价值等为主,但是从全书中我们不难看出,许老师在陈述一个事件、一种现象时常常把它们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有联结,有对比,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有宋一代的器物之韵、匠心之韵、智识之韵、审美之韵。
     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对于蓬莱的历史,我几乎没有读过什么相关著作。捧起此书,历史仿佛在我的眼前一页一页闪过。读着读着,一些曾经一闪而过的疑问在慢慢消逝。我仿佛是一个沙漠中的旅人,有时时遇到水源的惊喜。
一些寺院的名字原来有着特殊的渊源,一些觉得普通的地名原来有着久远的历史,一些司空见惯的习俗原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个岛民,我对自己的家乡是如此的陌生,读毕此书,眼前一亮,心中窃喜。记得读师范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我写了一句:我的家乡是一座古城。老师在我的作文上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给了一个很低的分数,现在想来那时老师也是没好好读读蓬莱的历史吧。《宋韵蓬莱》就像是蓬莱的春天,从两宋走到现代,几经风雨,但是神韵却依然不改。从蓬莱书院,从理学心学中走出一位位蓬莱的名人,他们的神韵早已融入了岛民的基因中,让岛民的血脉中有了宋时的风韵。
     三、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部《宋韵蓬莱》,一部家乡的史诗,一部充满家国情怀的巨著。看似随意的叙述,爱却能在字里行间传递。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作为家乡人的自信却随处可见。“赫然”这个词语的多次出现,重要历史的多次回顾,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心中满满的优越感。一个地处一隅的小岛,却在两宋时期留下了如此丰厚的历史轨迹:岛上的日月,山间的清风,皇帝与庶人,士人与小民,大海与大宋,时光仿佛从来没来苛待过这片蔚蓝色的土地。我们每一个蓬莱人,都应该走进这片神圣的领地,把这种爱的精神延续下去。读家乡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家乡,才能更好地拥有乡土意识,才能更好地热爱自己的家乡。 
           守古典遗韵之风,创当代审美之新,愿我们每个蓬莱人都能从家乡的历史出发,让心找到真正的归宿。



                                                 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在《宋韵蓬莱》阅读分享会上的发言
 
                                                                              刘小红
 
      “读史明鉴,知古鉴今”。一个人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自古以来,人们从未停止对历史的深邃思索。
       在东海之滨,长江和钱塘江的交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依海而居,向海而生。一边抵御着命运的无常,展现着生命的坚韧,依附着连绵起伏的海岬草地,沿着命运的轨迹顽强地生活着。,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然而,英雄会迟暮,美人会衰老。无论是坚不可摧的城池、还是耸入云端的高墙,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留半丝痕迹。唯一铭记他们的,只有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通古贯今的珍贵史书。
     许成国老师的《宋韵蓬莱》出版,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一点。全书从立项到出版,历经3年有余,共7章26节,20多万字,全面汇总了宋代内地文化对整个岱山的影响和发展,成功填补了岱山宋韵文化研究的空白。它如一部宋韵岱山的百科全书,精心勾勒出两宋时期岱山在行政管治、经济产业、人口迁徙、教育文化和海防军事等方面的基本轮廓,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宋代岱山的窗口,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宋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许成国老师怀着对历史的深切敬畏与热爱,凭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悉心梳理每一个细节。其笔触细腻精准,将复杂的历史现象剖析得清晰透彻。从宋代蓬莱的行政管治、经济产业、人口迁徙等方面的详述,到岱山在宋代时盐业的昌盛、文化书院的兴旺、渔业的繁荣、香火的旺盛以及海防的巩固,使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为深刻且全面的认识。那些尘封于岁月长河中的故事在他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生动且详尽的宋代蓬莱画卷,让即使是历史知识匮乏之人,也能透过文字走进那个遥远的时代,穿梭于彼时的街头巷尾,沉醉于两宋蓬莱的古韵之中,深切感受到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深厚沉淀。
       初得此书时,尚未翻阅便放置于书桌一侧。一日下班归家,竟意外发现 76 岁的母亲正拿着放大镜认真阅读《宋韵蓬莱》。惊讶之余询问母亲:
      “您平日里看的都是养生与美食的书籍,今天怎么看起这本书了?”
      “听你说是老师写的书,我就想看看写的什么内容。”
       “能看得懂吗?”
       “可以呀。”
       “书里都讲了什么?”我好奇地问道。
        “主要讲述了岱山人民是如何从农耕转为捕鱼,再到煎盐和海上贸易。”母亲认真答道。
        母亲的回答令我略感诧异,《宋韵蓬莱》从封面设计到内容编排,古朴深邃,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能深入研读此类书籍者寥寥无几,而母亲却认为此书并不刻板,编写手法生动易懂。对于想要了解岱山的她而言,依然能从中知晓岱山蓬莱命名的由来。每逢和亲戚朋友闲聊时,偶尔会提及岱山曾经的渔业、盐业,也会说起岱山是大黄鱼的故乡,也曾是全国较大的渔港之一。
      夜深人静时,我也不由自主地打开此书,翻阅之间,不禁为老师的成就深感自豪。身为新海岛人,在岱山生活工作四年有余,虽无数次登上磨心山,每日乘坐班车皆会经过超果寺,却对它们的建造历程与由来知之甚少。幸得老师在《宋韵蓬莱》中详尽描述与阐述,以书为鉴,再次身临其境时,感受截然不同。未曾料到宋代的超果寺竟是蓬莱最大的寺院,于东南海上声名远扬,一度不逊于普陀山法雨寺。书中所述:“风生水起时,岱山成就了超果寺,风云际会时,超果寺也声名远播。”其蕴含着“超度众生,修成正果”之意,见证了宋代佛教的昌盛与经济的繁荣。超果寺与寓意“磨去执心,放下自在”的磨心山,共同展现出宋代岱山人民安居乐业、文化昌盛的繁荣景象。
        在这一章章一篇篇的研读与品味中,仿佛能看到老师在那几年时间里潜心钻研,不分日夜置身于浩如烟海的故纸资料之中,孜孜不倦地探寻着,只为还原那个时代的本来面貌。在书中,老师对岱山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讲述,涵盖了“渔、盐、香火、文化书院以及海防”等诸多方面,详尽论述了各个行业在宋文化影响下的兴盛与发展,让我们深刻领略到岱山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彰显了老师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此书凝聚了老师的心血,是一部相对全面的学术精品,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正如《旧唐书•魏徵传》中所言:“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然而,能将其落到实处的人却不多。而许老师和他编著的这部著作,无疑是对这两句话的精彩诠释。阅读此书,我们对岱山历史便有了全新的认知,也对从事写作的我们产生了深远影响,让我们在创作探索之路上信念更加坚定。
       老师严谨的论证逻辑、生动的叙事风格,以及对史料的求真务实和精准运用,皆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让我们明白在写作中,要向内深耕,向外求索。不仅要有扎实的资料基础,更要有清晰的思路、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还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方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所传达的内容,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前行。

 

                                            让蓬莱宋韵文化“活”起来 “动”起来
                                                      ---在《宋韵蓬莱》阅读分享会上的发言
 
                                                                                      梦宇
 
     舟山宋韵文化研究,应该说起步也比较早,近几年,市文联组织过多次宋韵文化研讨会,也出版过两本多人合作的学术研究专著。但能系统、全面梳理,全景式展现一个地域的宋韵文化,成国这本《蓬莱宋韵》,应该算是首创首部。因为在出版之前,我参加过这本书的评审会,书中的有些文章,也已通过《今日岱山》刊发,同时在成国写作收集资料过程中,我也给成国提供了一些舟山学者写的有关岱山宋韵文化的史料,使我对岱山这段悠久且灿烂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整本书内容厚实,有不少是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料理,值得收藏。当然,我跟成国兄开玩笑说过,书的封面设计我感觉一般般,有点太素雅,这个风格,我倒不怎么喜欢。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赢克)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盐)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宋韵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发展黄金期的核心特征和重大标识。经济的繁荣、经济文化中心的向江南转移、新士大夫阶层的兴起,以及海洋时代与农商社会的形成,宋韵文化有着鲜明的海洋性、平民性。宋代崇文抑(影)武、儒(乳)学兴盛,推行科举改革,文人的地位得到提高,文化群体风生云起。尤为可贵的是,宋韵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象,那是“以名节相高”“重义轻利”的人格精神,是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是目光远大、博施济众的家国情怀。这些精神气质在宋代很多文人的身上都得以体现,像北宋时期的范仲淹、苏东坡、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柳永、黄庭坚等。当然,宋韵文化还表现在雅俗兼容的文化艺术生活中,如布茶、插花、焚香、宴饮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宋代文化在整个华夏文化中的登峰“造极”性内容构成了宋韵文化的灵魂,宋韵文化所体现出的物质文明丰韵、政治文明器韵、精神文明神韵、社会文明气韵、生态文明雅韵,全方位多层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整体风貌和文明品格。
     2021年8月31日,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到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并提出要组织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强大文化力量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G20杭州峰会的重要讲话中也多次提到了“韵”的概念,他指出:“宋”这个在浙江具有深厚历史与现实内涵的关键词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我记得也是在当年12月份,岱山县委召开过全县文化工作座谈会,由时任县委书记周国岭亲自主持,邀请了宣传、文化、政协及本地文艺骨干等八位人士参加座谈。在会上,我着重提到了岱山宋韵文化挖掘和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活动如何创新。而有关宋韵文化,部分资料还是成国提供给我的。记得我发完言后,周国岭书记当场表态,相关部门要好好做做宋韵文化这篇文章。
       对于我们岱山来说,顺应当前文化潮流趋势,宋韵文化研究发掘传承的确是大有文章可挖可做。因为南宋时期的岱山,文化异常灿烂,渔盐、对外贸易,都在那个时候出现过一个顶峰。从《蓬莱宋韵》一书及舟山其他关于宋韵文化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可以说是岱山海洋历史文化的一个高峰期。
        一、早在北宋,岱山就是东北亚海上丝路各国商船贡船的关键站点,史书上就有有高丽等国商人在此候潮避风等记录。公元1072年,日本高僧成寻乘坐中国商人孙忠的商船在岱山记下了较为详细的航线及岛上贸易等情况,证明这条古航线早已存在。
    二、岱山于宋端拱二年设盐场,产量仅次于余姚,其所出之盐一度成为贡盐。古代渔盐相连,证明岱山此时的渔业、盐业已相当发达,并带动了商贸业发展。
       三、岱山儒生推动了朱熹学说在宁波一带形成,宋末元初,岱山书院成为四明朱熹学说的火种基地(此时宁波一带的书院多毁于元兵入侵,岱山一直保留完好)。这段时间,岱山的教育相当发达,形成了诗书渔火相映东海的文化氛围。
       四、南宋状元袁甫在岱山讲学,为四明朱熹学说发展作出极大贡献。袁甫为南宋名臣,官至兵部侍郎,兼吏部尚书。他常年往来于岱山讲学,史志载他死后葬于岱山。
       五、南宋宁宗皇帝即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还有南宋大学者黄震等人都为岱山题过词。宁宗《敕庆元府昌国县岱山镇英感庙神》,近百字,其中有“岱山固非寻常岛屿也”等句。黄震给岱山书院作记。黄震是朱熹四传弟子,南宋著名哲学家,东发学派创始人。
      六、佛教文化。岱山建于宋及宋以前的庙宇较多。像镇英庙,普明院,东岳宫,像超果寺始建于五代时期后晋天福二年(937年)。
      因此,舟山博物馆牵头组织实施宋韵文化研究,功德无量,利在千秋。特别是成国这本《蓬莱宋韵》,作为舟山博物馆组织的宋韵文化研究首部出版的著作,系统梳理了宋韵文化在岱山的传承脉络、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与时俱进、勇立潮头的岱山精神。值得赞扬的几点:一是在谋篇布局中,作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格局,有别于以往成国撰写的几本散文集截取的只是一些地域风情的片段,这本书从横断面上全息扫描岱山宋韵文化的方方面面,将宋韵文化的地域性与全局性、地方特色与历史价值作了很好的结合。二是在确保资料准确及取舍难易的前提下,力求文字通俗易懂,生动不生硬,避免了文史类专著给人呆板生涩的感觉。
近年来,岱山在挖掘岛屿文明历史文化的进程中,学术研究著作颇丰,像舟山文史学者张坚《岱山史话》、陶和平《千年文明的脚步》等等,岱山作协也选编过《岱山地理》一书,而成国兄一直致力于文学与文史,成绩斐然,他以一已之力为岱山树碑立传,非常不容易,在此,向成国兄,表示我一个文学老朋友的致敬。借这个分享会机会,我也想给成国兄提三点小建议:
          一、出版物毕竟数量有限、受众面不多,因此,书中好的文章,要通过各种媒介加以推介,让更多人去了解岱山的宋韵文化。《群岛》从明年起,拟在“蓬莱志”栏目每期推发一些“蓬莱宋韵”的文章。
         二、这本书的缺点之一,就是字体过份小,阅读起来吃力,希望以后如有机会再次出修订版时,能够加以改进。
        三、宋韵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就是要深入研究和挖掘其精神上、思想上的内涵,梳理宋韵文化与中国精神、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一脉相承的逻辑理路。另一方面,物质性的形式、器物性的形态是宋韵文化研究、传播的载体。下一步,我们应以提案、建议等向市县相关部门提出建议,要重视岱山具有可视性、可感性、直观性的遗址、遗存、技艺等方面的挖掘、整理、展现、推广。让蓬莱宋韵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活”起来,“动”起来。
 



                                         《宋韵蓬莱》:岱山文化的伴手礼
                                                      --在《宋韵蓬莱》阅读分享会上的发言
 
                                                                             吴  言
 
      之前,许成国老师邀请我参加他的新书《宋韵蓬莱》评审会,很遗憾,那时在外面,没能参加。今天参加岱山县作协举办的《宋韵蓬莱》新书分享会,深感荣幸。
        下面谈一谈,读了这本书以后的几点想法。
      第一,岱山现当代个人写史第一人。
        在我的记忆中,岱山历史上文史方面的书不多,个人写史的更少,可能汤濬先生是岱山个人写史第一人,应该也是许老师之前唯一的一人。许成国老师,可能是继汤濬先生《岱山镇志》以后个人写史第二人。
      这里所说的史书,不是指分散零碎的个别篇目,或者对某一个事情所作论述的几篇论文,而是指全面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通史或者断代史。
2018年,岱山县政协管晓军主任和我,三顾茅庐,去岱山县教育局邀请许老师,请许老师来岱山政协帮忙,担任关于鱼山岛变迁的《歌从东海来》一书的责任编辑,同时也是主要撰稿人。后来,许老师又参与编辑了《岱山知青》一书。许老师在借调到政协工作期间,浙江省委宣传部编撰了《浙江文史记忆》丛书,许老师和陶和平老师一起编写了《浙江文史记忆》岱山卷。
         许老师之前应该也写过一部分文史方面的文章,但是比较系统地写文史,应该还是在这几年,或者说在这几年接触了比较多的文史,开始系统地写文史。由纯文学散文转向文史,开辟了另一个写作放向和写作领域。相信许老师在文史方面也能有很大的成就。
      比起写《浙江文史记忆》岱山卷,可能写《宋韵蓬莱》更不容易。《浙江文史记忆》岱山卷,是写岱山的通史,当时两个人,共同谋划,共同商量,而且相对来说,资料可能也要更丰富。
       岱山地方小,历史上除了《岱山镇志》,没有其他单独的史书,都是《定海县志》里的一些章节,或者是《大德昌国州图志》里的片言只语。由于明清两朝的海禁,各种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写这样一本书,尤其不容易。
        许老师三年左右时间完成了该书,要是叫我来写,可能十年,一辈子也不定能成稿,更何况还要质量上的要求。许老师毕其功于一役,可是功力在期间,只有数十年知识上的积累,才能在这一刻爆发出来。
       《宋韵蓬莱》一书,为岱山文史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岱山文史事业的一大盛事。
        第二,宋韵文化符合当下现实意义。
         当下,宋韵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2021年8月31日,浙江省委召开高规格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2022年6月,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正式决定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宋韵,是浙江立志要打造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2023年9月8日,宋韵文化研究传承会议在杭州举行,来自宋韵文化研究传承中心专家、宋韵中心项目优秀成果负责人、著名文创企业家、高校师生和媒体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回顾研究成果,深化战略思维,研讨未来的发展。
个人认为,省里这么高的规格,宋韵舟山,应该由舟山市政协或者是舟山市档案局来牵头比较好,或者是舟山市委宣传部,甚至舟山市委市政府比较合适。
由党委政府出面,影响力大,发动的面广,收集到的资料也会更多,项目推进也会更加方便,更加快捷。
        另外,这个项目时间也比较仓促,从开始发动都出书三年左右时间,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针对收集资料的难度,最好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仔细打磨,作出精品工程。
       第三,内容详实。
       本书从南宋王朝南迁以后,海洋文明发展的角度来鸟瞰岱山,视角新颖独特,但又恰如其分,对今后研究岱山海洋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几年也看了不少宋史方面的书,大多是就历史来解读历史,从地方区域、从南迁角度来解读历史,还是不多。
      本书视野开阔,脉络清晰,七个章节,300多页,23万字。从岱山的历史、行政、产业、交通、文化、宗教、军事等方面加以阐述,内容丰富,事例详实,文笔生动。
本书虽然属于文史,但许老师在叙述的基础上,采用散文化的语言,具有《史记》无韵之离骚的韵味,语言平实,又不失气韵,可读性强。
       本书系统全面介绍了宋代的岱山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是岱山的一部断代史,写出了时代中的岱山。这本书也是一本难得的文史佳作,可以作为文化方面的伴手礼,也可以在岱山酒店、民宿里放上一本,让外地游客了解岱山,爱上岱山。
      第四,资料丰富
       虽然说,关于岱山的文史资料比较缺乏,明清以前的资料更是缺乏,但是本书所引用的资料,或者说所查找的资料极其丰富。根据许老师说,他自己为了写这本书,就买了20多种有关的书。粗粗看了一下,书中引用史书、引用文章、引用语句,包括古代史书、名家名作、当代论文等研究成果,不下几百种。单是把有关的资料摘录下来,再整理成相关语句,都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很多资料是古文。不少读者都说,看书的时候还需要翻阅字典,或者百度查找。许老师把这些古文正确翻译过来,也可以看出他的古文功底。可以说,写这样一本书,功夫在课外,功夫在文外。
最后谈两点不足。
      第一,可能每个写作者都有敝帚自珍的毛病,有些内容重复较多,可以再精简。
      第二,有些表述不够精准,逻辑推理不够严密,推理中有点猜测成分,作为散文可以,作为史书,有点不够严谨。
      不过,优点是主流的,缺点是次要点,这些就像美女脸上有几粒淡淡的雀斑。有一句话,你的缺点多如星星,但是太阳出来,就看不见了。况且,本书也只是有零星的缺点。


                                                    读《宋韵蓬莱》随想
                                              ---在《宋韵蓬莱》阅读分享会上的发言
                                                                             
                                                                      虞友娜
 
     《宋韵蓬莱》捧在手上沉沉的。从构思到出书,历时三年,这本书是许老师学术写作的梦,是在当下方兴未艾的海洋历史文化研究大潮中,许老师赋予自己的文化担当。6月底,看到首发式的消息,我第一时间联系许老师,请求赠书。许老师说,把书放到单位信箱里可好。我说要来你办公室取的。7月1日,一上班,我就跑去许老师办公室,我献上鲜花,许老师竟满脸羞涩。我请许老师给我签个名,他说自己的字写得不好看。他摘掉眼镜,抚着扉页,略微沉吟,然后写下“友娜批评”。他应该是知道我的浅薄的,可还是写下“友娜批评”。看着俯身写字的许老师,我觉得他又清瘦了些,还有点疲劳。接过签了名的书,我说,许老师要是你的字算是不好看的,那你还让不让别人写字了。他看着我,有点不好意思似的“呵呵”笑了。许老师就是这样的,谦和是他的为人底色。
       许老师是我加入岱山作协的引路人。我在小学教书的时候,最早是在《岱山教育》杂志上看到他的名字,知道他是执行编辑;有时在《群岛》或别的报纸上看到他的文章,虽然那时还不认识他,但已经很喜欢他的文章了。记得2004年11月的一天,我在办公室里批作业,电话铃响了,我接电话。一个温和的男声说:“麻烦你叫一下虞友娜。”我说我就是。电话里说:“我是教育局办公室的许成国”。哎呀 ,是许老师耶,许老师那次来电,就是来问我愿不愿意加入岱山文协的(那时还叫“岱山文协”)。我是学校的通讯员,要写工作信息向《岱山教育》投稿,也投过几篇散文随笔,没想到就这能让许老师看到我。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接电话时脑袋发懵、心跳加快的感觉。 
2005年2月28日,我来到县教育局工作,和许老师同一个办公室,面对面坐,有了近距离接触许老师的机会。在我坐那个办公室的6个月里,我看到的许老师每天都那么忙,忙着给各种文件核稿,忙着撰写各种各样的材料,还有一些同事、朋友评职称的论文甚至孩子的征文什么的,都要来请许老师评一评改一改,当然还有对我的工作的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许老师每天就坐在位置上,埋头忙碌,连站起来倒水和上厕所都只是偶尔为之。办公室对着楼梯,走廊上时有人声,为工作上的事别的科室的同事进进出出,有的同事在我们办公室里刚好碰到了,还难免聊上几句。记得那时我问过许老师,那些影响不影响你。许老师笑笑说,要学会闹中取静。确实,我看到的许老师就是那样一副安安静静的样子,埋着头,沉浸在文字里。就算办公室里在聊天的同事突然爆出一阵笑,他也只是抬起头,温和地微笑一下,或者没有抬起头来。我想他的眼里一定是映着字,脑子里正想着那个意思该怎么样表达最恰当。
        我把《宋韵蓬莱》捧在手上细细地读。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交通、民风民俗空前繁荣,“宋韵文化星空渺远,星云浩渺 ”,“但岱山史籍寥寥,史迹杳杳”,许老师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挖掘、梳理并打亮具有岱山自己特色的宋韵文化,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更何况岱山有过三五百年的海禁,历史断层,文化割裂。如我只知道岱山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有个挺好听的名字叫“蓬莱”,岱山的盐曾经是贡盐,有乡村叫“司基”、“石马岙”,有些有趣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节假日里闲逛去过东岳宫、镇英庙、泗州堂、宋使庙、超果寺,历史遗迹孙家山、大舜庙后墩遗址只是眼前的一块碑,岱衢洋和大黄鱼是个传说,有个“书院”香火很旺……天哪,就算只是罗列名词也只有少得可怜的这么几个,更是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去了解“所以然”和“之所以然”。但许老师他认为“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星空里找到岱山的位置,在两宋社会的空间里建构岱山的文化坐标,应是这个时代岱山这颗湾区明珠应具的担当”,并把这种担当赋予了他自身。从立项到出版,历时三年多,《宋韵蓬莱》7章26节,共计23万字——舟山第一本宋韵文化研究专著,大概率也是舟山唯一一本区域性的研究著作。我看书的速度很慢,碰到不认识的字,要查找读音字义;读到某一章节片段的时候,有了“哦,原来是这样”的感悟,就会停下来,想和谁聊聊,表达一下自己对刚刚获得的新知的喜悦。总体来说,我把这本书当作是历史书、地理书、政治学书了,就像学生时代一样,需要翻过来翻过去地看,补上自己太空白的底蕴修养。这倒正符合许老师在书中所提“以文化普及为主旨”的 “企望”。
        在看书时,有个问题总会冒出来:许老师是怎么样写作这本书的?他到底翻捡了多少文献资料:《史记》《初学记》《山海经》《说文》《后汉书》《白虎通义》《五经通义》《岱山镇志》《岱山县志》《四明志》《吴越春秋》《康熙县志》《昌国县志》…… 书页下的注释与参考文献数目繁多,附录二中“参考文献辑要”长达三十多页,“本着对岱山历史文化负责、对自身负责的态度”,“为了开阔历史视野,了解最新学术著作规范”,许老师自己还额外购买了近20本有关宋代历史文化的资料和有关海洋文化研究的专著。时空渺远,史籍寥落,许老师采用“诗史互证”“家国互证”的方式,介绍和解读有宋一季岱山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图景,廓开了一扇瞭望宋代岱山的窗。“说真的,为写好《宋韵蓬莱》,我有些拼,不写出来,誓不罢休。”我就不由地想起以前和许老师同一个办公室时,每天看到他安安静静地沉浸在工作中的样子,在《宋韵蓬莱》书写的三年多里,他应该是屏蔽了周遭所有的纷繁复杂吧。有人说,根据岱山的史料,能写二三万字,就不错了,写成一本书,难;有人说,没有一分稿费,纯粹的义务劳动,如此付出,能得到什么?许老师都只是笑笑而过,或沉默、不作声。哪怕期间经历了两次住院,病休了好些日子,依然静静地沉浸在有宋一季的蓬莱乡村里。因为他觉得“答应人家的事总要做好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老师在高中时候,就和历史有缘;始于“徐福文化”,又有缘海洋文化;再加上这么多年的文学创作,积累颇丰。《宋韵蓬莱》落笔于“宋代的岱山为什么是这样的”,展示有宋一季岱山经济发展、生活品质、文学艺术、科技发明、制度思想等方面,视野全面、系统完整。“本着一种对历史的喜好与学理素养,将自己近些年来对历史文化、海洋文化,尤其是本土区域文化史的关注 ,与实地走访、文史写作经验结合起来”,所以,它并不是文献资料的堆砌,而是在力求理性的推测和分析的基础上,“达成行文上的信、达、雅”,“做到学理素养和文史写作的同步共振”。单看每一章名都觉得古风浩荡:风韵依稀画清秋、村萧十里曾社鼓、散作岛海浩荡春……缓缓展开历史的画卷……在《宋韵蓬莱》里,依然可以读到我所喜欢的许老师的散文的味道:温润如玉、谦谦公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