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诗行里,流淌着蔚蓝色的海水
你的诗行里,流淌着蔚蓝色的海水
——对“群岛诗群”评论的综述
厉敏
“群岛诗群”是以共同生活的地域和以表现海洋题材的诗歌写作作为群体特征而形成的一个创作群体。由于所处环境、地域特色和基本相同的风土人情,以及都以诗歌作为主要表现方式,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凝聚在一起。在创作的题材、思想内涵、表现手法、审美追求等方面,因经常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形成了不少共同特征;同时,又因为个体的生活阅历、学习修养、思维视角和各自喜好不同,他们的诗歌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鲜明个性。“群岛诗群”群体形成三十多年来,在全国各种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引起了省内外诗坛及一些评论家的关注。
(1)群体自觉与海洋意识
著名评论家洪治刚在《以生命激活海洋——评浙江“群岛”诗群》一文中,对“群岛诗群”表达这样的看法:这是一群生机勃勃而又桀骜不驯的灵魂,他们夹带着海的气息,饱含着海的内力,从莽莽的舟山群岛上以令人惊悸的气势闯入文坛。
评论家王学海还认为,群岛诗群的诗,又会让人想到诗歌的使命。首先,群岛诗群是浙江诗歌前行中的一个闪亮环节,这是我读群岛诗群之诗的第一感觉。由地理的缘因,群岛诗群被“特制”在一个“特殊”的环境,这个“双特”,首先就灌注了这个诗群的独特元素。因为诗人与海洋的关系,群岛诗群便创造着一种陆地诗人所缺乏的富有海洋性的语言。或许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册群岛诗集,没有太多的海涛逐浪,海鸟飞翔,大海呻吟,暴风狂浪的描述,而是更多的在海洋边日常生活的写照,更多的面对大海与风浪的钻入内心的思考和穿透性的观察之感。它更多的是诗与生活的文化的重量。这些诗句,已远远超越了物欲世界,诗人笔端流淌着大海的血,它又让大海的血吟唱着文化的歌。正是这些诗句,严肃地解构着这个消费的重金时代,在礁石与海浪之间,挤压出诗人内心强大的力量。
方牧教授在群岛海洋诗歌述评中,首先对什么叫海洋诗歌作出了界定。他认为,凡以海洋、海岛与海上生活为抒情对象以及有关涉海题材的诗歌可以统称之为海洋诗歌。海洋诗歌不仅是个题材和地域概念,而且是个历史概念与时代概念,是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卫星云图,它承载远比题材与地域更广阔得多的人类思维领域与精神活动空间。
诗人、诗评家卢辉在评论《群岛2019诗年卷--岛屿记》时说,我们不难发现,一批有品质的“海洋诗”开始“涌入”当下诗坛:既有啊呜穿过了巨大喧嚣的《长峙岛的春日下午》,也有厉敏在《安澜亭看海》时的心绪如潮水;既有李越在《七姐妹礁》寂寞的雨滴,也有谷频在《二月的岱山岛》盼望着一场完美的风暴;既有孙海义期待着与堤岸相遇的《东极之夜》,也有姚碧波的《青浜岛》彻夜回响的涛声;既有林明忠《住宿黄龙岛石屋》的失眠、古岸《大峧山岛的夜晚》的清朗,也有虞兵科的《侠骨柔情桃花岛》、王幼海的《官山岛古渡》。
以发表“海洋文学”为宗旨的岱山作协文学内刊《群岛》,从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的海洋诗歌,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群岛》主编谷频认为,从空间美学视域观之,“海洋”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自然空间,更是一个蕴涵历史、文化、思想的精神空间。海洋文学正是以海洋为背景,以海岛为内核,来呈现海的风貌、洋的气质,展示那种浩瀚、苍茫、浑厚的海洋精神。
以岱山诗人为代表的舟山“群岛诗群”,作为海洋诗歌的探索者,他们沉浸于海岛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触摸着他们熟悉的那种岛屿和孤独,以及忧患意识,将生存经验不断向诗性观念转化,形成了当前海洋诗歌创作领域高度自觉的价值认知与审美追求。《群岛》从一开始起就把海洋、海岛作为文本选稿的重要素材和精神依托,在审美取向、风格特征上具有强烈的辨识度,同时在选稿上更为注重那些能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海洋风貌与海洋气象,又更能渗透海洋博大和包容精神的一系列文学作品。
激荡的波浪、漂泊的鱼族、辽阔的洋面,让群岛诗人和作家直接受益于海域风物与岛民的日常生活,并获得丰沛的想象和灵感。多年来,《群岛》通过不间断的组织文学采风、文学沙龙、作品研讨会等,开展艺术的多向交流和批评,在充分尊重作者各自的个性与艺术趣味的前提下,营造出海洋文学园地那种和谐友好、共生共荣的美好氛围,这也正是这份民刊得以坚持与壮大的重要前提。
(2)自然气场与生命气象
方牧教授撰文认为,海洋诗歌有别于传统诗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自主开放的心态。其次,它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第三,它具有自由流变的形式。浙江岱山有一群海洋诗歌的作者,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坚持不懈,已初步形成集体与个人的风格,如李国平的凝炼浑厚,厉敏的睿智机敏,李越的荒诞幻美,郑复友的大气豪放,朱涛的精巧,孙海义的明朗……阅读《潮水奏鸣曲》这卷诗选,只觉得有清新海风扑面而来,胸中有一阵阵浪涛涌起。海阔天空任遨游。
评论家洪治刚指出,在这些选集中,诗人们将整个生命都倾注在那博大而深邃的海洋里,以巨大的热情抒写着人与自然的交融,在心灵和海的灵动中展示出生命创生的痉挛和神秘的律动,透射着诗人们对整个海洋文化极为深层的审美观照,并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相融于海又超越于海的独特气质。
这种生命的演绎不但激活了整个苍茫之海,还激活了海中的所有群岛、渔民、石头、帆船等等,使得它们都以动人的姿态与诗人对话。透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海中的一切都闪耀着生命的光,它们带着自然的灵性和神秘在无始无终的海域中走向永恒;它们是那样的博大、深沉,那样的有力,又那样的温柔;它们同样拥有生、死、爱、恨,包并了宇宙间的种种内在情性,演绎着人类与自然相融而又相争的苦难境遇,他们是从蓝蓝的海水里,从那些于海而又归于海的种种生灵中读懂一种社会人生,展示一种生命的沧桑与柔韧。
李松岳教授认为,群岛诗人们对故园的风物、历史,对渔村人日常生活情态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感叹,因为热爱才有了动人的抒唱。不过,这些抒唱毕竟更多停留于显型的层面,即诗歌的指向更贴近于现实人生的近距离观察。诗歌创作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是将外在的世界纳入并融解于人的心灵之中,去建构一个高度主观化的精神世界。因此,为突破世俗人生的局限,让心灵获得自由腾飞的力量,群岛诗人们的创作转向了对特定地域的风物、传说、歌谣等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形态的深层开掘,以此来寻求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的渊源关系。这使创作带有更多的浪漫色彩,呈现出幽幻神秘、空灵飞物的美感特征。
青年诗评家啊呜在谈到生存经验对诗歌的影响时指出,群岛诗人多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海岛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是他们熟悉并深深沉浸其中的。从生存经验向诗性观念转化的过程中,他们有相当自觉的价值认知。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群岛诗人对以海为背景的生存、生活、生命的感知与思索,也不断突破个体的意志,而抵达普遍性的经验。从整体来看,群岛诗人对生命意识的探索较多地集中在精神自由、情欲纠葛、对自我的审视、对物化现实的抵御、对死亡的认知等层面,而这样的探索越多,越让人感到现代人的困境首先是现代性的困境。
在《“群岛诗群”的诗学印象》一文中,诗评家王学海从“群岛诗群”的作品感悟到,海决不只是梦幻的表象,你如何让诗句掀起的海风掠过你的心灵,让浪花溅湿你的眺望,俯身捡拾海贝,如何去让沙在指缝中流去时,品尝到她内蕴的品性。自然,通过诗的创作,诗人与海洋会有一种新的关系,海洋与语言之间,创作过程,就是寻找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契合的关系。是的,人和海洋,就是在相互融化中汇成辽阔。这是诗对海洋的认知,在认知中浪涌起诗的深呼吸,诗的多音符节奏。在这里,飘泊是美的动态,这是一个不能彼此离开的关系,人与海洋。所以,咏叹海洋的诗,也永远会在流变之中。它常会在现实的描述中给你一种哲理的思考,就似大海平静时的那种深沉。
(3)审美追求与个性抒发
倪浓水教授在谈到群岛诗群的共性和个性时指出,必须看到群岛诗群作为一个集团存在的价值:它的组织是集团式的(岱山作家协会组织和网站)、它的运作是集团式的(每次活动都有组织者和策划者、包括各次海洋文学征文活动)、它的展示也是集团式的(在《诗刊》、《江南》《诗歌月刊》等杂志的集体式亮相发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集团的存在,群岛诗群就不可能有这样巨大的影响。这里的“集团”,类似于一个诗社,一个审美情趣乃至生活形态都比较“趋同”的文学大家庭。它只为诗歌而生,只为海洋而存。
但是集团的存在,必须避免共性取代个性、集体意识冲击个体意识。仅仅从《潮水奏鸣曲:群岛诗群海洋诗选》来看,他认为每个诗人在选练意象、情感表达、形式探索等方面,基本上都能做到不懈探索、各自驾驭。其中谷频对于海洋意象的创造性组合、厉敏对于海洋情感的细腻感受和对于海洋人文生态的多方面想象和构造、李越的现代意识和穿透性描述、苗红年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古岸对于诗歌语言有意“俗趣化”的追求等,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其他诗人也都在不同的角度探索自己的个性特色。群岛诗群正因为这种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才几十年不倒,而且还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评论家李天靖在谈到“群岛诗群”审美追求和个性特点时说,入选的15位诗人均以浩瀚的海洋为背景,创造以鱼类等水族为主及海涛、礁岛、落日等众多独特的意象群,构成了狂暴与澹定、壮阔与细腻、喧豗与静谧、歌咏与伤悼、炽爱与惊惧的巨大张力,全面地展示了岱山群岛海洋文化历史与现实的沉雄而又悲壮的画卷,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审美感受。
洪治刚先生在评论“群岛诗群”个性时指出,海虽是整齐一致的,但又是充满自由的。唯其如此,才使得这些诗人们在保持着共识性审美意识中,又极力呈现出许多属于自己个性的抒情方式,这种鲜明的个性弘扬不仅丰富了这个诗群在审美品格上多元并存的艺术格局,还大大充实了诗人本身对海洋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掘。使海真正成为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咀嚼不尽的艺术实体,成为诗人永远厮守的精神家园。
关于“群岛诗人”的个性特征及情感表达,诗评家岸岛认为,群岛诗群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敏锐的思想触角和深沉悠远的历史人生的探索,使其海洋诗在内涵意蕴上充分显示出它的丰富性、复杂性、深刻性,同时,群岛诗群也一直坚持在诗歌形式上作有益的探索与创新,其海洋诗无论在语言、结构、意象及表现手法等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独具一格,充分显示了群岛诗群的创造力及美学追求。
在诗歌情感的表达上,有的诗直抒胸臆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有的直接以感觉或幻觉入诗,表现事物在瞬间的感觉下呈现的状态、印象及其细微的变化。群岛诗人比较注重以感觉来观照外界事物,使人的主观感受与外物相结合,达到一种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或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表述对外界事物的印象。
岸岛指出,群岛诗人从内容出发或从自己的主观体验出发,灵活运用各种结构模式,如运用现代诗歌的叙述模式、情绪模式、象征模式和复合模式以及传统的情节模式,或者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其具有充分的涵盖性,以线性的历时为总结,又予以辐散式的铺写与象征性的描述,形成写海的特定意境,用哲理性文句包容更深广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朦胧的诗意。群岛诗人充分运用这种表现技巧,扩大了诗歌内涵和语言的表现能力,使起蕴藏、渗透更多的社会文化内涵。象征性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层次呈现复杂性,使表层与深层的意象环连,形成立体网状的抒写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