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试论岱山礼仪习俗的历史渊源与变迁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它发生和发展的规迹。虽说,岱山岛屿远离大陆,四面被汪洋大海所包围。但大量资料表明,岱山的礼仪习俗,除了具有本土文化特征外,更多地体现与大陆内地类同化的特点。

    例如婚礼。据考证,中国的传统婚礼始于周朝,又称周礼,通称“六礼”。所谓“六礼”。即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大陆内地,古代纳采是婚礼程序的开始,“采”即采择,通常谓之选择媳妇,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媒人,又称“冰人”。纳采的礼物,最早为雁,日后也有羊、鸡、酒等礼品。但在岱山有所不同,往往用两条大黄鱼相送,寓意为金黄闪亮,婚姻美满,成双成对、多子多福之含义。但基本程序和理念则是完全一致的。再如“请期”,即男家向女家询问迎娶的日子,海岛上称“选日子”,又称“吉日良辰”,即为“婚期”,一旦选定不能更改,岱山的习俗亦是如此。

    据儒家经典《周礼》记载,在古代,大陆上嫁娶之“婚时”多选在春天。这是因为春天是天地交泰、万物化育的季节,尤以仲春二月为佳。《周礼·媒氏》中曰:“仲春二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夏小正》中云:“二月乃冠子娶妇之时也”。在汉代,还把二月称为“婚月”。至于其中的缘由,《白虎通义·嫁娶》中说:“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其实是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在婚礼中的反映和渗透。无独有偶,每逢春节前后,岱山海岛上鞭炮连声,花轿临门,结婚喜酒,应接不暇,即为海岛结婚的兴旺之期。可见婚礼中的“婚时”习俗,大陆与岱山如出一辙。

    当然,岱山人的生活礼仪与大陆类同化现象,并非单一地表现在婚俗中。再如葬礼,据古籍记载,《礼记》一书中所载的葬礼程序有20余项,至今在大陆内地常见的有六个大项,即为“哭丧、停尸、小敛、大敛、听卜和出柩。以“哭丧”为例,古籍中载:“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所谓主人为丧家主事者,关系最密切,心中最哀痛,哭而无声谓之啼。兄弟次之,哭而有声,表示情谊。唯有妇人,不仅要哭,还要足不离地的跳,谓之“踊”,俗呼“顿脚”。这种民俗事象,还表现在“小敛”、“大敛”和“出柩”中。如在“小敛”时,即为死者穿寿衣,女主人要“凭而踊”,即靠着遗体不住的顿脚、哭号以示悲痛。“大敛”时即为遗体入棺的主要仪式,主妇奉尸敛于棺,依旧“哭而踊”,并在开始和结束,要两次“哭踊”。“出柩”时,当棺木启动上路,主妇要抚棺“哭踊”,这是第一次,当棺木到达墓地,下棺之后,主妇要“大哭踊”,这是第二次。此时几乎要哭得晕倒、悲痛欲极,以示最大的哀痛。

    叙述至此,不禁使人联想到岱山岛上的葬礼。岱山有句谚语:“生儿为了吃吃,生女为了哭哭。”其含意谓:生个儿子,长大后要供养父母伙食。生个女儿,就是为了父母死时,下功夫的哭踊,所以我们在岱山岛上看到的“哭丧”情境,不仅与古籍中记载的一模一样,而且与大陆内地一脉相承。上文所叙,仅为葬礼中的一个细节。

   其实,岱山海岛的礼仪习俗与大陆内地类同化现象,不仅表现在海岛的婚礼和葬礼中。而且渗透和凸现在生育、寿礼和其他礼俗中。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海岛人的礼仪习俗,除海岛本土文化的影响外,其主要源头传承于大陆内地。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海岛先民与大陆亲缘关系

    关于海岛先民的来历,当今有几种说法,但大多数学者认定的则是移民东渡说。虽然,最近的舟山考古又有重大新发现,即为定海的册子岛渔民从舟山海域打捞上来的130余块古动物化石,经中科院和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专家鉴定为生活在距今1万年或数万年前更新世时期的古动物群,即为江淮流域的古棱齿象、德氏水牛和四不像麋鹿等古动物化石,尤其是一件鹿角,上有人工加工的痕迹,从而引起舟山学术界的一场大讨论。“海浸残留说”又再次被提了出来。

其实,有关学者早已指出,在数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舟山原为滨海平原,并与大陆和台湾连在一起。若说四不象鹿、古棱齿象等古动物化石,在此之前,学者们也都在台湾和福建东山发现过,只不过在舟山海域的发现还是第一次。虽说,舟山原始岛民为海浸残留的先民有此可能,也许舟山古人类早在河姆渡时期之前已经存在。但时至今日还缺乏更有力的证据,尚待进一步证明。相反,移民东渡说,现有舟山大批新石器时期出土的文物作例证,似乎更可靠一些。

    其实,移民东渡并不限于河姆渡时期一次。也许,早在河姆渡时期之前已经多次发生过。河姆渡时期之后,因各种原因,如吴越春秋时代,百越族迁移时,有部份迁至舟山,称之“东海外越”。在秦汉时期,因战乱,因灾荒,就会有大批大陆先民横跨海峡,乘独木舟等移民到海岛,从而定居下来。而这种移民性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规模。正如钟敬文先生在有关文章中指出的那样:“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为此,随着人流的的移动,大陆民必然把大陆内地的民俗传承到海岛,成为海岛人礼仪习俗的主要基因。由于这样种“亲缘”关系,致使岱山海岛的众多礼仪,与大陆内地颇多类同。这是原因之一。二、海岛历史事件与民俗流布关系

    这里所指的历史事件,与定海和岱山有关的有两大类。一是古代渔农民起义,二是海禁。它们与民俗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因为,流布性又称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传播中的蔓延性,即横向传播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前后左右的空间流动。例如海岛人的生活礼仪,之所以较多地接受大陆内地的影响,是与民俗文化的流布性和扩布性有关。例如,古代的渔农民起义。东晋隆安三年(399年),“琅琊人孙恩在舟山岛起兵反晋。元兴元年(402年)三月失败。”据说孙恩统兵廿万,是古代海岛史上第一次发生的声势最为浩大的渔农民起义事件。那末,这20万的起义军从那里来的呢?据新编的《鄞县志·大事记》曰:“孙恩的农民军20万人由会稽来。占领大浃江口(甬江口)。朝廷遣官军狙击,农民军退至本县海边”。又载:“晋隆安五年,二月。孙恩再次占领大浃江口(甬江口),围攻句章城。……孙恩军退入海边”。这里所指的“海边”,无疑为古之定海包含岱山区域。而上述文献中所指的“会稽”,即今之绍兴。也就是说,孙恩揭竿起义是汇集了宁绍一带的渔农民攻打宁波,兵败后退至海岛,即今之定海及岱山。然后以舟山群岛为据点,多次起兵攻城,坚持四年后终于失败。就此事分析,孙恩义军多达20万人,必非绍兴一地之民,而是汇集了江南各州各府之人氏,无形中汇集了江南各地之民风,随着义军的入岛,即把大陆的风尚扩布到舟山及岱山的民众之中。这是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再如,唐宝应元年(762年)“袁晁北路农民军占翁山(今舟山)、建水师,攻苏、杭。”元至正8年至25年,黄岩义军方国珍“以洞头三盘岛为据点。袭击元军漕运。”至正十五年“占昌国州(今舟山)”。他们的共同特征:一是先在江南沿海一带起义,然后带兵入岛;二是再以定海及岱山为据点,攻打大陆内地。由于出兵打仗都是群体性活动,这就为大陆和海岛间的民俗扩布,创造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

     海禁。舟山海岛大面积的海禁事件,有史可查的有两次。第一次是明洪武十九年。《舟山市志》中曰:“太祖命征南将军汤和经略海上,遗46岛居民30000余人入内地。”第二次是清顺治十四年,以舟山“不可守”为由,再次实行海禁,将岛民尽迁内地。由于这两次海禁,使定海包括岱山的历史中断了数百年。但“海禁”解禁后,原迁居浙东一带的岛屿居民,随着海岛的复建而返回原地,同时也把大陆内地居民的人生礼仪及其习俗传承到海岛。这是原因之二。三、岛岸交往与民间的传承关系

    岛岸交往是指海岛居民为了贸易和购物的需要,直接从东海渔场或海岛进入大陆口岸进行民间交往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使大陆民俗走向海岛的“绿色通道”,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传承手段。

    这种传递形式,说起来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据记载: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与舟山一港相隔的宁波,新设了鄮县。其中,鄮为“贸易之意”。《方舆胜览》”中曰:“鄮山,以海人持贸易于此,故以名山。”“海人”自当为定海及岱山的渔民了。由此观之,这种岛岸交往的民俗传承,早在秦朝之前已经开始了。

    尔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造船业的进步,岛岸间的贸易与交往越来越频繁。可以这么说,岱山诸岛的渔民几乎没有一个不到过上海,宁波和温洲的。这是因为:一是岛岸之间仅一水相隔,驾帆行舟,来去方便;二是岛上居民尤其是偏僻小岛,除了鱼之外,几乎所有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均从大陆购得,必须依赖大陆,才能生存和发展;三是广阔的大陆内地和港口,是海上渔捞水产品的主市场和投售地,岛上居民非到大陆口岸不行。由于这些特殊的依存关系,致使大陆与海岛的民俗传承,象“中国结”一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原因之三。

    无疑,这种民间的传承方式,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可以是单向传递的,也可以是双向幅射和融合的,应该说,形式是多种多样。正像渔民进入口岸的,有二、三人单船形式,也有数百人庞大船队的。有逗留十天半个月的,也有旦夕间离岸的。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民间交往形式,随着人流的移动,其结果必然把民俗文化从一地扩布到另一地,即从大陆传承到海岛。这里有一个例子,颇为典型。岱山的葬礼中有个“哭丧歌”,其唱词内容与大陆内地大同小异。经询问,才知这些唱词来源于民国初期的一本小册子,由岱山渔民在上海或宁波购得,然后在海岛上传唱开来。由此可见,民间交往是一种外在的手段和形式,而内核则是大陆民俗文化向海岛无形的渗透和传递。

    在这里,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如岱山岛上“半副銮驾嫁新娘”的习俗。这个习俗,有的传说发生在宁波,有的传说发生在定海,但都承认是南宋小康王遇难被渔姑相救的故事。这是地方民俗的类同性。

    再说“贺郎调”,岱山与宁波的唱词就不大相同。这是地方民俗的差异性。即使是同为舟山群岛,定海和岱山的人生仪礼,传承的是越文化和浙东文化,而在历史上被称为“江苏外海诸岛”的嵊泗,更多地接受了吴文化的影响。这就说明,岱山海岛的礼仪习俗不仅有多种文化元素构成,而在大陆文化传承到海岛后,经历了千百年来的磨合与锤炼,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