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袁燮、袁甫父子墓址说开
南宋教育家、显谟阁学士袁燮(1144~1224)和南宋教育家、状元袁甫(1217~1276)父子墓址在那里?这是一个在史说上一直颇有争议的问题。有说墓址分别在定海和岱山,也有说墓址在鄞县东钱湖,各有依据和见解,至今仍是一个谜。
一、各有依据和见解,但尚无确证定论
一说袁燮、袁甫父子墓址分别是在定海和岱山。袁氏祖籍河南开封,是鄞县人,为什么袁燮、袁甫父子墓在舟山,依据是民国《定海县志》载:袁甫“与父燮常往来昌国,故并祀昌国乡贤,甫居岱山久学者宗(从)之,甫墓在岱山,今无考。”张坚先生的《南宋的岱山学者及岱山书院》载:“袁燮跟舟山的关系,是因为他“往来于昌国”。因而,昌国的乡贤祠中,立有他和儿子袁甫的牌位。他的墓在舟山岛城东陈家岙南,而袁甫“居岱山久,学者多从之游”,他的墓在岱山梁家桥西。”这个说法取之于《定海厅志》。近闻有人在岱山发现袁甫墓,还有墓前石翁仲头像照片,但无碑文和其它实证等,只说岱山确有梁家桥,但笔者认为尚不足以定论。
另一说在鄞县东钱湖绿野岙有浙江宋赠龙图阁学士袁燮、袁甫父子墓。依据是清嘉靖《宁波府志》载:“袁尚书宅在县治西北一里时移俗易鉴桥之西,以状元及第,故旁又有状元坊;正肃公袁甫墓在鄞县东南五十里绿野岙,……”墓地有翁仲石像等。宋宝庆《四明志》载;“西北厢为袁甫立状元坊,在鉴桥下;另有袁尚书桥,宅前,距府四里半……”。
旧志也无准确之言论其墓址,只得含糊说袁燮、袁甫虽籍鄞,又尝往来于昌国。但因“甫居岱山久,学者多从之游,故燮与甫并祠于昌国‘乡贤’。燮墓在城东陈家岙南,甫墓在岱山梁家桥西,或云燮、甫墓并在鄞,未知孰是。”
二、袁燮、袁甫何许人也
袁燮字和叔,号契斋,庆元府鄞县(今宁波)人。与舒磷(1136~1198,徽州府教授)、沈焕(1139~1191,直华文阁学士)、杨简(1141~1226,宝谟阁学士。)并称为“明州淳熙四先生”,为当时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年少时读《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节自期。曾入太学,与陆九龄、沈焕、杨简、舒玩等互研道义。后拜陆九渊为师。淳熙八年(1181)进士及第,任江阴尉。以太学正召,历官枢密院编修、考功郎、太常丞、知江州等。后迁国子司业,秘书少监,进祭酒兼崇政殿说书。延见诸生,必导以反躬切己“忠信笃实为根本。嘉定八年(1215)权礼部侍郎兼侍读。因反对史弥远对金主和,被罢职。学承陆氏心学,亦兼有南宋中原文献之学与事功学派的色彩。自六艺百家与史氏所记,莫不反复纳绎,求师取友,以切磋讲求。认为“人之本心万善咸具”,是伦理道德之本源,是学者之“准的”。万事,诸如进业、修身、为政、军旅,甚至百工技艺,皆“心之精神”的体现。故倡导治学当以“存心”、“明心”为本:“心者,人之大本也。此心存,则虽贱而可贵;不存,则虽贵而可贱”;“学贵自得,心明则本立,是其入门也”(《宋元学案·契斋学案》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补定)。又主张持敬,“敬则无失德”。赞成积渐至圣,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有一个勤,才不勤便有间断,才间断便有过失……十分功夫欠了一分,岂能至于圣”(《絮斋家塾书钞·旅獒》)。提倡博览群书,包括六经诸子百家至前代治乱兴亡之迹,以及本朝故事等。有接近朱熹治学之倾向。着有《絮斋集》、《絮斋家塾书钞》、《絮斋毛诗经筵讲义》等。《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是袁燮的三传弟子(袁燮——史弥忠——王撝——王应麟),是当时袁燮学派最有名的传人。
袁燮有三子,长子袁肃,次子袁甫,三子袁商。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次子袁甫。袁甫少承家学,又从学于杨简。《浙江通志》载:袁甫(生卒年未详),字广微,号蒙斋,鄞县人。袁燮子。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一(状元),授秘书省正字。十一年任湖州通判,迁秘书郎,改著作佐郎,出知徽州、衢州,有政绩。绍定三年(1230)兼任江东提点刑狱,后移司鄱阳,讲学学宫,修葺庐山白鹿洞书院,创建贵溪象山书院。端平元年(1234)兼任福建转运判官,迁秘书少监,疏指史嵩之不可重用,又反对进史嵩之为刑部尚书,被出知江州,再改知婺州。后升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兼国子祭酒,官终兵部侍郎,兼吏部尚书。卒谥正肃。师事杨简,主张“万物与我心契”,为甬上陆学二传弟子之一。着有《孝说》、《孟子解》、《江东荒政录》、《蒙斋中庸讲义》、《蒙斋集》、《徐偃王祠记》。
《中国人名大辞典》说袁甫“所至兴利除害,在朝劘切权贵,抗论不阿”。袁甫在家庭则孝友,处乡党则信睦,莅官则坚公廉之操,立朝则崇正直之风。在湖州通判任上,革除弊端,核查隐瞒资产,增加积储,增设婴儿局抚孤,治绩颇佳,升迁为秘书郎,著作佐郎。他当官则为百姓谋福利,绍定二年(1229),任徽州知州时,以教化为先,并上疏请求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他建议开辟水塘以利灌溉,也自请“节缩浮费,以助兴修之工”(袁甫《蒙斋集》卷二《知徽州奏便民五事状》)。他江东指挥时,指派徽州推官赵希愬主持重修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水决的“渔梁坝”,竣工后,拨钱5000缗购田,收租谷备作岁修。从此水有所蓄,流得以缓,既利歙城防火又利灌溉。嘉熙二年(1238年)六月壬申,宋廷准知建宁府兼福建运判袁甫请蠲漳州岁纳丁米钱,泉州、兴化军一体蠲放。袁甫在任江东提刑时,在书院倡导理学精神方面,上书朝廷,绍定四年(1231)将象山精舍迁建于贵溪三峰山下徐岩,并请杨简门下同窗、淳安蜀阜人钱时(1175~1244)为主讲席,一时风闻远近。次年,袁甫作《象山书院记》,称“书院之建,为明道也”。绍定六年(1233),他重修白鹿洞书院,请从事朱子之学功深力久的张洽、汤巾为洞长,“悉力振起”白鹿之教。又撰写《重修白鹿书院记》、《白鹿书院君子堂记》,以“正谊明道,不计功利”训士。他还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正如他在其家训《袁氏世范》中所训诫的:“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谓之信也。”就是说对别人承诺的事,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有约期,一时一刻也不能改变,这就是信。同时袁甫也是一个不避亲疏,敢于直言的人,他与史弥远的堂兄史弥忠是旧识,可是他对史弥忠的儿子史嵩之力主和议颇有意见,曾经三度上疏奏论,指责史嵩之“轻脱难信”(黄震《戊辰修史传·兵部尚书袁甫传》)。他任兵部侍郎时曾对皇帝说:“危亡之祸,近在旦夕,君臣同心,共赴国难。”忠赤之心可见一斑。他曾上疏宋宁宗:“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惧心”《宋史》,执政者不可能没有恐惧之心,关键要看害怕的是什么,表现如何。有一种恐惧叫做“居安思危”,害怕政治不清明、言路不畅通、百姓生活不安康,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絜斋长子袁肃,字晋斋。庆元五年进士,官至少卿,尝知江州。《蒙斋文集》有《和晋斋兄韵》云:“晋斋作诗,诲语勤劬。观诗末章,荷兄警余。”又《和晋斋兄韵三章》,其首章云:“不爱金章紫绶纡,欣然玉局自安居。”其卒章云:“家塾提纲属晋斋,絜斋气脉远乎哉。”
三、从袁燮父子与昌国的关系分析
咸淳七年(1217)辛酉春,袁燮、杨简的“高弟子” 魏榘和徐愿、朱介、许孚等人发起建岱山书院,当时的庆元知府(宁波)兼沿海制置使的刘黻(字声伯,一作升伯,号质翁,学者称蒙川先生,浙江乐清人)十分重视教育,他审批同意创办岱山书院,批给旧酒坊址为院址,并助缗钱数千办学。因袁燮常“往来于昌国”讲学,跟舟山弟子的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岱山书院一说是因为纪念老师袁燮而建的。袁燮的高足岱山人徐愿,字恭先,以诗文入太学。登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触福建提举。适黄勇边起,曹帅皆束手退避。愿独身撄其锋,温辞抚谕,乱卒罗拜于前曰:“提举活佛也。”,乃密指授虎翼都统周喜歼其渠,一方遂平。台省交章荐为司农,兼都曹。愿尝受业于袁正献燮,为高弟子,学行政事卓绝一时,出其绪余,为文辞亦超出流俗。晚年归隐于海东之山,徜徉自得,其墓在城西紫薇岙。朱绪曾《昌国典咏》有诗《徐司农墓》:“挈斋曾许入贤关,抚寇功成解组还。香火偃王今寂寞,借公名重海东山。”朱介,亦居蓬莱乡,由举首成进士。许孚,字止斋,居蓬莱乡,隐德勿曜,力行孝弟,引翼后进。许孚则隐居在岱山之士。魏榘,字方直,岱山布衣,读书尚义,为乡里师表。许定曾为书院山长。朱绪曾《昌国典咏》中,有《岱山书院》诗:“杨袁教泽尚如新,道岸茫茫孰问津,不乏名儒如许定,岂无好义魏方直。”
袁燮、袁甫父子的墓址既有“定海和岱山”说,又有“鄞县东钱湖绿野岙”说,二说可能如徐偃王墓址一样说法甚多,其中一处可能是衣冠冢,笔者认为定海和岱山可能是衣冠冢。因为袁氏是鄞县名门大户,旧时大户人家特别讲究“魂归故里”之说,死后不可能移葬海岛。而魏榘和徐愿、朱介、许孚都是岱山乡贤,且又是袁燮、杨简的“高弟子”,袁甫的师兄弟,袁燮、袁甫死后,作为弟子和师兄弟,在定海和岱山分别修一个衣冠冢以纪念师长和同门也是极有可能的。如徐偃王墓址在浙江就有多数。《嘉靖宁波府志》载:鄞县徐偃王墓。“旧图经”云:徐偃王墓在翁州,王龟龄会稽赋有“翁州访偃王之庐是也”句。《敬录止山川考》曰:隐学山,县东南四十五里,东钱湖畔,其北为隐学岭,有寺,有徐偃王墓。《康熙鄞县志》曰:隐学山在十五都,距城四十五里,有徐偃王墓及栖真寺,放生池,居东钱湖畔。《宁波府志》载:周徐偃王墓鄞县东四十里隐学岭。《嘉定赤城志》载:徐偃王墓在黄岩县东南二十五里,胜果院后山有土砖台址及石笋尚存。按韩愈《衢州庙记》云:王北走彭城,百姓从之,王死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之。则是其墓,当在彭城矣。又云:或谓王之逃未有定止,况其墓哉。今象山霅川等处,皆有偃王墓,以一人而墓至三四,诚不可考。然黄岩故会稽也,今并墓之山亦名徐山,与韩愈说合。徐山南一十五里有偃王古城,其敢臆断,以为非耶。(卷三十八之四。)咸淳《临安志》曰:徐偃王庙在于潜县西十五里,一在县南三十里。又如明代官至朝廷首辅的夏言死后,嘉靖帝命人置备100副棺材,将夏言分葬于全国各地100处,使人弄不明白夏言阁老真身究竟葬于何处。
相关阅读:
- ·从渔歌与古诗看岱衢洋的渔汛(2012-04-16)
- ·陈从周先生的两次岱山之行(2012-04-16)
- ·从於氏义学到显承国民学校(2012-04-17)
- ·从河姆渡到大舜庙后墩遗址(2012-04-17)
- ·从民间祭海到渔民谢洋节(201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