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陈军将灵庙与陈棱出师琉球

                                      
一、唐碑记录的陈将军灵庙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皇坟基的一个姓陈的农民在一座古墓的傍边掘土时掘出了一块墓志方砖。砖质1市尺见方,厚约2市寸,铭17行,计240余字,其中数字剥落。农民不知这是什么东西,但还是很有头脑,就去找当时衢山著名秀才乐声和。
乐秀才(1880—1945)字子青,是衢山的晚清秀才,“凡在定邑人士,无不知为循循长者”。尚未“三十而立”的他,已经是衢山的一位饱学之士,他轻轻掸了掸那块砖碑的泥灰,看着上面依稀可见的文字: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感到这是一块很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啊,应该好好保护,于是送到了观音上洪福寺珍藏起来。而当时岱山的名士汤浚,得知后,前往记录,并为唐碑作长诗《朐山唐碑歌》,认为这一唐碑,是一块比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俞樾先生在绍兴大禹陵得到的唐开成五年的“往生碑“还要早二年啊,而且是在这东海大洋的衢山岛上,实为稀罕。,于是制作了拓本若干,并把铭文录于《岱山志》中。因此虽然,唐碑在文革时不知去向,但我们还是能够看到碑文的内容。
当我仔细审读拓下的碑文时,我的目光停留在这些文字中:“坟乙向,后□莪莪之山,前临渺渺之水。东南三里有陈将军灵庙焉。正南二里道场俗号东亭之寺”。这些叙写程夫人墓四周的环境景象的文句,至今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文献材料,不但是衢山唐时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也是考察衢山唐时的史迹、当时的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献啊。“东南三里有陈将军灵庙”,虽然只有10个字,却应该是一段历史的浓缩,一种文化的涵藏。“东南三里” 根据笔者实地考察应该是现在的高涂与蛤蛤疤山一带。而供奉的陈将军则是隋朝的大将陈稜。
据有关专家探测,洋山隋炀帝庙可能是由陈棱跟隋炀帝的君臣关系演化而成,建于晚唐,可见,衢山陈稜庙要比洋山庙建得更早。洋山跟衢山很近,在二十世纪60年代曾从属大衢县,很可能,洋山庙可能是由衢山庙引向后演变,可能“因其臣祀其君”而把陈棱改为隋炀帝。至于岱山枫树墪庙建在南宋端拱二年,就更晚了,只是因为南宋庆元元年(1195),宁宗帝赐“英感”庙额,影响开始大起来。
从文物史料可见,衢山陈将军灵庙是舟山最早建立的隋朝人物庙宇。隋朝是一个很短命的王朝,存活时间不到30年。查相关资料,历史上供奉陈稜的神庙很少。台湾有,但那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事。于此笔者推想,很可能,衢山岛的陈将军灵庙是当时最早的陈棱庙。
在这大唐时期,为什么会在这衢山岛上,有一座灵庙,供奉一个隋朝的将军呢?
 
二.陈棱出师琉球途径衢山
大业六年(610年),三年前封为武贲郎将的陈棱,受命与大夫张镇周率东阳(今浙江金华)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一带)泛海击流求(今台湾)。这支出师流求的隋军从浙江金华出发,沿富春江、钱塘江,从杭州湾进入东海。而岱衢洋正处长江、钱塘江入海口外缘。因此无论从长江沿岸入海还是从钱塘江入海,驶向东南,经过衢山,这是地理造成的必然。古代的衢山有很多称呼,大衢山、乘名山、东山、朐山或岣山等,衢山的意思是海上四达通衢之山,正是地理海域的环境在的地名的体现。衢山人文历史悠久,约5000年前已有先民涉海到此定居,也就是说已经有了与大陆的交通。后来的徐福寻仙药上锅衢山,汉代时大将无情到过衢山,落下了印附于此。可见就是一个海上通道的很重要的中转站。那一天,陈棱的军船,像当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那样,他们顺流而下,因风受阻,于是船队从泥螺山港湾进入,渔耕埦龙门口,驶进了长长的港湾泊船避风。这条长长的港湾当时可以直通到现在的培荫村啊。因此港湾两边应该是人居繁多之处。这高涂蛤疤山一带地域正是这港岸的内伸地带。
陈棱带领一部分人马上岸屯扎。并在人居处了解地理气候。岛上的人们看到陈棱气宇昂昂,大将风度,纷纷瞻仰。当时大风凌厉,久久不息。面对着浩瀚的大海,白浪滔天,身为骠骑将军的陈棱有些不知所措了。陈棱便在泥螺山下刑马祭神,企求神灵相助,以保佑他们顺风顺水,凯旋而归。不想第二天就风平浪静,真乃神助也。于是岛上人们也就有了对他形象认识和出兵流求情况的了解,从而形成传说,流传后人。在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卷》中有《陈(长威)将军提师出流求途经朐山岛》《徐福入海求仙药》《安期生洒墨成桃花》等记载。这个记载中非常明确指明“途径朐山岛”,朐山岛,就是衢山岛。
陈棱出师流求,那是一次寻求统一的出征。《禹贡·扬州》,即有“岛夷卉服……厥贡橘柚”的记载。可以推算台湾与中土发生通使贡物的关系,已在两千年以上了。孙权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正月,派将军卫温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及亶州,亶州不可至,但至夷州,得数千人而还。这是中土部队至台湾的第一次。隋文帝开皇中,遣虎贲陈略澎湖地,但尚未至台湾本岛,至大业六年,陈棱率军始至台湾,这是中土部队到台湾的第二次。因此,后来的郑成功就把陈棱为作为台湾“祖师”供奉;而在台湾中部地区的彰化市,有一条街名叫“陈棱街”,就是为了纪念陈棱;连战的父亲连横先生的《台湾通史》中把陈棱称为台湾“开山之祖”,可见他在台湾历史上地位和中国统一史上的意义。陈棱是率中土部队第二个登上台湾岛上的人。
 
三、忠义陈将军事略
陈棱,字长威,庐江襄安人,即今安徽巢县人。他的祖父陈硕,是一个渔父,“以钓鱼自给”。父亲名岘,晓通兵事,颇为骁勇,曾在南北朝时陈朝权臣章大宝帐内为部曲(即门客之类)。大宝反陈,陈岘向陈帝告发,因此得授谯州刺史。陈被隋灭,就居家为民。当时隋文帝平陈后,很快就撤兵了,江南民心,尚未归附与隋。于是地方豪强及陈代的余孽,相率抗隋,庐江豪家亦举兵响应。因为陈岘曾统兵,庐江反隋群众,共同推举陈岘为首领,陈岘欲拒绝他们。这时年轻的陈棱就对他父亲说:“众乱既作,拒之,祸且及己,不如伪从,别为后计。”这时正好隋柱国李彻领军至当涂,陈岘就令陈稜见李彻,表明愿隋为内应。李彻向文帝回报了这件事,文帝很高兴,表彰陈岘,授他为上大将军、宣州刺史之职,并令李彻接应他们。但是李彻带领的军队还没有到庐江。陈岘的这个谋划泄露了,于是父亲陈岘被江南豪众所杀,只有陈棱在隋军而没有被杀。隋文帝因为其父的原因,授封开府,带领乡军,陈棱自此就成为隋将。
炀帝即位,陈棱封为骠骑将军。大业三年(607年),升任为武贲郎将。大业六年(610年),陈棱率东兵万余人泛海击流求(今台湾),陈棱率军在大海航行一个多月后才抵达流求国。流求人开始见着隋朝船舰,以为是商旅,和他们做贸易的。陈棱率大军顺利登岸。陈棱曾经从南海诸国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仑人能懂流求语。于是陈棱派其招抚。流求不从,拒逆官军。陈棱命张镇周为先锋进攻流求人。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遣兵与隋军抗战,被张镇周频频击败。陈棱率主力进至低没檀洞,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军出战,被陈棱击败并斩了欢斯老模。于是隋朝大军分为五军一路攻至流求国都。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被迫亲自将出战又被隋军击败。隋军随即攻入流求城都,并乘胜追击至流求军栅,攻拔之。隋军斩杀了流求国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岛槌,并摧毁流求的宫室。《北史》、《隋书》记载:“虏男女数千而归。”隋炀帝对于陈棱这一役的胜利,非常高兴,拜稜为右光禄大夫,仍任武贲如故,张镇周亦以此役之功,拜金紫光禄大夫。
后来其他征战在此不一一点明。还有一事也得说一下,就是隋炀帝因为被弑驾崩,宇文化及主政,他引兵北上,命陈棱守江都。陈棱进入扬州后,为炀帝发丧,部众皆缟素举哀,改葬炀帝于吴公台下,服麻衣,持哭丧棒送丧,备极哀恸,连路人都受感动,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很有节义的人。
陈棱后来受李子通陷害,只得投奔杜伏威,伏威忌妒他的才能与影响力,不久,陈棱就被害死。
在这样一种概述中,笔者以为陈棱秉承其父的骁勇之性,习武却更有谋划,从江南起事时,他对父亲说的那些话来看,其视界思路谋划意识确是高出他的父亲。可见应该是有勇有谋之将。陈棱对部下的功绩,是公平地向皇家报告的,没有丝毫居功为己的心思,隋代风气,主帅出征,部将之功常被主将所没,从张镇周得以进位拜金紫光禄大夫来看,足见他的为人为官的品性,在当时的官场中是比较纯正的。陈棱对炀帝始终忠心耿耿,虽然对炀帝这样的国君侍之以忠,并无多大意义,但大丈夫出处进退,“必守大节,陈有之矣”。他的“忠义之节,亦足以风世矣”。
 
四、陈将军灵庙探因
沧海桑田,风云变易。如今,陈将军灵庙早已消失。寻不到踪迹。然而历史的记印,终究还是留下了点点的文字,让我们思考。为什么隋朝的一个将军的庙在最早会建在衢山,这的确实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笔者以为陈棱到过衢山,给衢山人们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这是一个必要地条件。然后应该是陈棱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分不开,当移居衢山的人们代代相传,对陈棱的形象有着清晰的印象,人们希望有这样的英武的又将节义的英雄来保护他们。当然,人被供奉,就一定还有神的威力。关于陈棱“神力”的事迹,《隋书》也有记载。“棱进至低没檀洞,其小王欢斯老模率兵拒战,棱击败之,斩老模。其日雾雨晦冥,将士皆惧,棱刑白马以祭海神。既而开霁,分为五军,趣其都邑。”这是说陈棱率主力向台湾发起全面进攻的那一天,天上浓雾紧锁,似雨非雨。天地间一片阴暗。将士都很害怕。这时,陈棱就杀了白马来祭海神,不久就雾开日出。于是分五路军马。直冲当时流求城都。获得全面胜利。而在衢山岛民众传说的泥螺山刑马祭天的传说与隋书中的记载有着貌异神合的感觉。都说明,陈棱具有“神力”。
 应该说,陈棱的节义与神力是他海岛受供奉的重要的因素。
同时,随着衢山人居的发展,来商中转的增多,很多商客读希望自己的生意兴旺发达,自然,希望有一个能够保佑的人神,据贝武权先生的《<大唐程夫人墓志铭并序>读解》,认为程夫人的丈夫是一个大商人,程夫人跟随丈夫出洋经商路上,得了病,在衢山停泊时,夫人病重,丈夫就把他托付给在皇坟基的当地居民朋友,自己前往南洋,程夫人在衢山修养,等他从南洋回到衢山看望,夫人病以加重,而终逝于衢山。可见当时衢山已是行商海途中停泊休憩之地。也就是海上之路的中途站点。商人们希望一路平安,也希望有人神保护,以保佑海上航行安全。这与陈棱刑马祭海的故事有着密切似关系,作为《隋书》记载的在台湾遇雾,将士恐惧而刑马祭海的情况,应该是比较合乎历史实情的。自然,在衢山也流传着这样神妙的故事。给了海商以寄托祈求的对象。衢山岛上的民众一方面出于对英雄的崇敬,一方面希望有这样的人神来保障他们生活动需要。而海商从保佑他们航海平安的角度。跟岛民达成共识,一起兴建了陈将军灵庙。
企求忠义,追望神勇,寻求庇佑,陈将军灵庙虽然早已消亡,然而那一种文化,那一种精神,那一种人们的向往却总会以各种形式留存于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