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刘家大道地

  
“刘家大道地,会做笃笃戏”,这是东沙老辈人张嘴就来的顺口溜。
所谓的“笃笃戏”,指的是越剧,早期越剧演出团体就称“的笃班”,鲁迅在《社戏》一文中,描写了孩童时代看“笃笃戏”时的热闹场景。这一句顺口溜说的是,清末及至民国年间,东沙古镇全盛时期,刘家大院作为演出场地的盛况。
                            一
刘家大院的存在,已有一百多年。整个院落原来前后三进,道地约有400平方米,在当年寸土寸金的东沙横街闹市区域,确实首屈一指,是演出的理想场所。现在,刘家大院墙门尚存,老屋却仅剩第二进。80岁的刘敬翊老人,还住刘家大院里,当我问起前事,老人指点着,诉说着,感慨不已。
因为清朝海禁的原因,刘家与东沙镇上的人家一样,也是从大陆迁入,老人说祖籍是镇海澥浦(俗讹为蟹浦),上辈在渔汛时随渔船来做生意,后来就举家移居,迁入时的居住地是岱西栲网山。这一支刘家堂名,按“克、光、敬、承”排辈。据笔者查考,此支刘家应是在乾隆年间迁入的;同期,迁入岱西的还有慈溪刘家,首居地在岱西茶前山;镇海澥浦另有一支刘家迁入高亭小蒲门,是因渔汛时来捕鱼而移居的。
与东沙大多数人家一样,刘家也有做生意的传统,开过蔑竹行,开过鱼厂(厂名宏兴),规模不大,有大桶一只,浮桶若干只(民国时期东沙的刘恒寿酒酱店、刘中和食品百货店,老板也是同一族的)。父辈刘光业,小名阿法,还经营过搬运业,好酒,为人仗义,喜排解纠纷,是这一圈搬运工的头脑(当时东沙搬运工分为五个圈子),如有人闹意见,就把有意见的双方叫来,也不多说话,就是喝酒吃饭,双方看他面子,也不好意思多作计较了。平日与台州溜网船帮关系较好,渔汛时节渔民经常来吃饭,来客有时会拎5、6条大黄鱼过来,用一根绳子穿过鱼的腮帮挈来,道地有时还借给渔民,暂放直径30公分的大毛筒。在刘敬翊老人的记忆中,家中来客不断。
刘敬翊老人的哥哥撑运输船,载重量300担,在上海租有房子,做冰鲜生意。老人自己也是14岁出门,到上海做生意,行事颇有父辈之风,好结交朋友,帮人解困,到现在还是如此,利用原先在上海的朋友关系,帮人联系就医等事,有时还陪同前往,费时贴钱在所不惜,从未有推脱,因此小镇上的人尊称为三友伯(老人的小名为三友)。
二、
刘家大院地处闹市,道地开阔,主人又豪爽好友,作为演出场地当然是再合适不过了。因此,每年的渔汛季节,各种戏班都不约而同首选刘家大院作表演场所,早的时候,从三月份就已经开始演出了。
演出一般要连续做个把月,不是一个戏班做下去的,越剧、走书、木偶戏(俗称小戏文)等轮番上场,院墙内锣鼓、丝竹一响,男女老幼云集,观众多的时候有二三百人,天天热闹非凡。那时候,一般不像现在是先要买票的,戏文开始的时候随便听,但当戏唱到一半,中场休息时,开始收钱了。这个钱基本上是由东家来收的,按预先谈好的比例与戏班分成,戏班收钱付固定场租费的不多。而刘家呢,将门票收入由三大房轮流保管,一年一轮,用于家中祭祀等事务性支出,家中伙食等日常费用有时也用这部分开支。
前来演出的戏班中,越剧、文武走书,一般都是外来的,木偶戏的情况有些不同。现在我们常见的木偶戏,是布袋木偶,由一只道具箱和一张可以折叠的演出台组成,到了地头,把扁担插到箱子上的一个圆洞里,上端支起台子撑开,台前布幔张开,等锣鼓家什敲起来,人就坐在木箱上,两手拿木偶伸到台前表演,鉴于这种形式,东沙人又称其为“张头案”。这种木偶戏班一般也是外来的,对场地要求不高,更多时候就在街头搭起台子,开始演出了。
而本地宫门村来做的木偶戏有所不同,木偶较布袋木偶要大,有30—50公分大小,演出人员也多。演出时,操作人员在围布内高擎木偶,一人操作一个木偶,木偶伸出围布一尺多,作各种戏剧人物动作,木偶用三根棍来操纵,一根“总经”(主棒,直径2—3公分)为头颈,两根细棒连木偶的双手,棍棒用竹木制作,演员两手一手持“总经”,一手操作两根小棒控制木偶手的动作,如演出《武松打虎》等戏时,还要加小棒控制木偶脚的动作,还能使木偶舞刀弄枪进行表演,演出时演员要一边操纵木偶演戏,一边随之唱戏,这就是所谓的杖头木偶。杖头木偶模仿京戏形式,宽袍大袖,有髯口功、水袖功,还有一套文武场,但以短打戏为多;剧团因人员较多,连后场共有十人左右,所以嗓音比较丰富,能体现各种不同的戏剧人物,演出效果比布袋木偶更加生动传神。可惜的是,杖头木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舟山失传,笔者三访宫门村,证实了宫门村的杖头木偶戏传统,却再也找不到传人。
据东沙老辈人回忆,日据时期,刘家大道地还演出过提线木偶。不过,刘家大道地既然以“笃笃戏”出名,想来是越剧最受欢迎,演出最多。

提到日据时期,不免要说说发生在刘家大道地的一段传奇。
日本侵略军占领岱山,总部设在东沙,虽说人数不多,但作恶频频,老百姓非常恨之入骨,更加痛恨的是为虎作伥的汉奸。东沙有一名大汉奸费其云,游击队早想除掉他,但碍于他深居简出,难以找到下手的机会。一个夏日傍晚,凉风习习,晚饭之后,刘家大道地的戏文又开演了。费其云也来看戏,躺在一把躺椅上,手摇蒲扇,两眼微闭,似听非听,旁边大小两个老婆陪伴。看戏的人越聚越多,一名男子随人群靠近费其云,一把从怀里掏出手枪,“啪、啪”,当胸就是两枪。当众人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该男子挤出人群,与门口两个负责掩护的战友一起,从容撤离。那一晚,台上演出传统剧目《薛丁山与樊梨花》,台下谱写抗日传奇“枪打汉奸费其云”,好戏连台啊。
《薛丁山与樊梨花》是中国戏剧的传统剧目,深受百姓欢迎,所以,这个剧目不只越剧有,京剧更早就有了,评书、潮剧、黄梅戏等也有,连山东梆子、台湾歌仔戏都有,现在嘛,还有宣萱、马德钟主演的20集电视连续剧。哦,差点忘了说,在1983年,文革后重组的岱西木偶剧团,就以《薛丁山与樊梨花》参加舟山地区木偶戏交流,获得演出奖,这个布袋木偶戏班是目前岱山县惟一的木偶戏班,现名为岱山木偶剧团,依然在坚持演出。去年,几个日本学者来考察舟山木偶戏,专程到岱山看他们的表演,剧目也是这一出《薛丁山与樊梨花》,巧了。
尽管,东沙镇后来有了大戏院,但刘家大道地的“笃笃戏”传统,一直延续到文革前。此后,大黄鱼捕光,繁华的东沙渐渐地像足了古镇的样子,刘家大道地自然盛况不再,只在老辈人口中留下这么一句顺口溜,年轻的一代,连“笃笃戏”都要做注解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