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舟山诗人厉志留在宁波的文学足迹

厉志是晚清具有全国影响的舟山本土诗人,他一生寄情山水,几乎都在游历中度过,足迹遍布江苏浙江一带。而宁波毗邻舟山,当时文艺活动尤为活跃
  ,厉志结识了众多志趣相投、才华卓越的诗人艺友,热情地投身其中,日日与之切磋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相互砥砺中,才艺也日臻完善,其作品渐渐为时人所赏识。本文着重介绍厉志在宁波的文学足迹。
  一、厉志其人
  清嘉庆道光时期诗人、书画家厉志,原名允怀,字心甫,号骇谷,又号白华山人,为定海富都乡人。当时定海县下辖富都乡、蓬莱乡、安期乡、金塘乡四乡。富都乡即舟山本岛及周边小岛,因此,厉志的家乡舟山本岛北面不远的秀山岛,自然隶属于富都乡。
  厉志从小失去父母,家境贫寒,但学习非常刻苦,后获补学弟子员。青年时期,因深感在家乡见闻孤陋,决心负笈远游。此后,他结识了一位善工书画的挚友,即粤东陈在谦,并于清道光五年,应在谦之邀,偕往温州、永嘉等地,一路上得以旷览天台、雁宕诸胜。
  厉志生平喜吟咏,且自瓯游归,益肆力于诗、古文、词。道光七年与慈溪叶元阶、蛟川姚梅柏相识,并在慈溪、宁波等地先后参与白湖诗社和枕湖诗社的文学活动达数年之久,诗人们以文会友,流连山水,相互唱和,写出了大量的作品。后人评论厉志诗品甚高,认为他的作品已达到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来诗越写越多,去芜存精,选编若干首,并附诗话二卷,由清宜兴人吴仲伦为他作序,这就是以后行世的《白华山人诗集》。
  到了中晚年,厉志攻书画,但因患眼疾,视力严重下降。然而,他“每吮毫濡墨,再四踟蹰,既落笔后如飘风急雨之骤至,顷刻满纸有兔起鹘落之势,得之者珍如拱璧”。《中国画家大字典》中说:“中岁患目眵,而书画益进。提管疾扫,全以神行,故无不妙。 ”尤其是他的行书和草书,形如寒梅,形神兼备,一气呵成。因醉心山水,痴情文艺,厉志长年不在家中,只是每到除夕,总要回家和门宗乡亲一起过年。有人说他的一生只求艺进,不谋囊饱。有时甚至酒饭不济,靠族人济助。但他关心民间疾苦,终身以写诗作画为乐。由此可见,厉志是位具有高雅志趣、品行高洁的清流文人。
  厉志的书画作品收录在《白华山人诗书画真迹》中,其事迹收录于《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国画家大辞典》及清光绪的《定海厅志》等,清代诗人、学者、大书法家何绍基,维新老人康有为,清末状元张謇,建国初期的政务院副总理、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等,对厉志的诗书画作品或题词或作序跋给予高度评价,年届79岁的艺术大师吴昌硕欣然为其题写书名。
  二、“白湖诗社”与“枕湖诗社”
  “白湖诗社”,是清代中叶出现在慈溪鸣鹤镇叶氏族人中的一个民间文学社团。从乾隆末年到道光二十年左右,前后活动了40多年,对推动三北地区的诗歌创作活动,作出了显著的贡献。白湖即白洋湖,是浙江省的风景名镇之一。
  早在鸣鹤士子叶炜于乾隆末年赴京任官前,他就和兄长叶声闻、叶燕、叶焕、叶灿等,登山涉水、临窗凭几,低吟高唱、切磋唱和,开始形成“白湖诗社”。
  叶炜离京回乡后,常常放棹白湖,与兄弟一门相酬唱,“白湖诗社”的活动出现第一次高潮。以后因叶灿去世,诗社其他成员有的疲于仕途,有的忙于世务,叶炜则在宁波城内买了房产,难得回鸣鹤老家,诗社的活动才逐渐冷落了下来。到叶炜的儿子叶元阶主持时期,“白湖诗社”活动又形成高潮。元阶“风流文采,照耀一时”。他主持“白湖诗社”后,除众多的从兄弟外,还有五六十岁的伯叔辈和20来岁的子侄辈,纷纷加入,诗社规模日益扩大,唱和活动空前活跃。另外又交结了当时甬上名家,如镇海的姚燮、定海的厉志、鄞县的孙家谷等,曾多次来鸣鹤纵情叙谈、切磋诗艺。道光十三年(1833年),姚燮、厉志等在鸣鹤读史赋诗,时间长达半年多,创作了大量咏史诗,每人各有700余首。“白湖诗社”诗人们,常常结伴泛舟白湖,面对秀丽的湖光山色,“运斗以酌,扣舷而唱”,成为浙东地区诗歌创作的一面旗子。
  厉志与叶元阶相识于道光七年八月,两人志趣相投,感情甚笃。从相识起,“凡有所作,必交相砥砺。”在厉志54岁那年,收集诗作若干卷想结集出版,但因视力所限,未能如愿。后来是在好友叶元阶的帮助下代为检校,才得以完成。从厉志在甬上所写诗作来看,与诗友叶元阶的唱和之作占了很大的比例,可见两人感情之深厚。
  叶炜在宁波月湖旁有一所别墅叫揽碧轩,叶元阶曾在此组织了另外一个诗社,名“枕湖吟社”。主要参与者有姚燮、厉志、孙家谷和其他郡内外诗友共15人,他们定期在月湖集会,泛舟游赏,击节吟唱,成为宁波诗歌创作史上的一件盛事。
  道光十八年(1838年),叶元阶谢世。两年后鸦片战争爆发,诗友星散,揽碧轩也遭到严重破坏,“枕湖吟社”和“白湖诗社”的诗歌创作活动便被迫中断了。
  三、“浙东三海”
  所谓“浙东三海”即清嘉、道年间活跃在浙东的三位诗人:定海的厉志、镇海的姚燮、临海的傅濂,因他们皆擅诗、书、画,名气相当,而且生活区域皆在浙东沿海,籍贯中皆有“海”字,时人便冠以“三海”而称之。
  这三位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首先他们虽然出生在定海、镇海和临海,但都与宁波结缘,一生有不少时间流连于宁波的山水。厉志和姚燮经常相聚切磋诗艺,有不少相酬吟唱的诗作,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他们是否与临海的傅濂相识、相知,本人尚没有找到相关的史料。
  三位诗人都多才多艺,诗、书、画无所不精。除诗歌外,厉志的书画“落笔后如飘风急雨之骤至,顷刻满纸有兔起鹘落之势”,“中岁患目眵,而书画益进。提管疾扫,全以神行”,故有“指画巨松”的美誉。
  姚燮,字梅伯,一作某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学识渊博,著作繁多。于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无不探究。尤长于诗,风格绮丽,熔杜甫、李白、李贺、白居易、李商隐之长于一炉。身经鸦片战争,有不少纪事感时之作,悲愤激越,足称诗史。又有很多反映社会现实、描绘歌舞艺术和刻画山水的名作,长篇有时能吸取民歌之长。程恩泽称其“处境愁郁,故旨合风骚;拓胸阔大,故辞无庸浅”。潘德舆称其“生峭幽异,调绝流辈”。亦能词,锤炼婉约,辞藻华美。尤工画,人物梅花最著名。三人中,姚燮的经历最为复杂,第二次会试落第后,他不再闭门苦读,而是活动频繁,结交了不少名流,如翰林院编修、御史黄爵滋,著名诗人与诗论家潘德舆,近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魏源等。姚燮与这些文章家、诗人、朝廷大臣相聚饮酒、吟诗论文,思想上、文学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从所涉猎的文艺的门类和留下的作品数量,姚燮无疑都超出其他两人。
  傅濂,字啸生,临海人。善诗文,山水青绿、浅绛并工,画学黄公望,迹近王原祁,峰峦树石,凝润萧疏。兼善墨竹及设色花卉,书法亦极精妙。蒲华自称画竹学傅啸生,吴昌硕、杨伯润等也都有自题仿临海傅啸生的山水画作。论其画法,实开海派先声。所以,傅濂在绘画方面是很有影响力的。曾被人誉为“书画名一时,诗品有奇气”的一代名家,世人“得其片纸,以至宝蓄之”的浙东“画圣”。
  三位诗人都曾热衷于功名,厉志早年获得补学弟子员(称诸生),傅濂是廪膳生,两人差不多,都是所谓的“生员”,相当于秀才。而姚燮经过几次“乡试”,终于于道光十四年中举。以后三人都又经多年努力,但最终都失意于科场,终于对科举进士失去耐心。这些经历无疑为他们的文艺创作积累了财富。
  四、山水足迹
  在厉志的《白华山人诗集》中,记录诗人在宁波的文学足迹的诗歌专辑主要有《溪上居集上》《溪上居集下》《磊山集上》《磊山集下》等,另在《白湖集上》《丁己集》等专辑中也有零星诗篇写到在甬经历。从时间来看,诗人在宁波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清道光十年到道光十二年间,即1830年至1832年。从地域来看,诗人在宁波的活动足迹主要盘桓于慈溪和宁波两地,同时也到过蛟川、奉化、余姚等地。
  其时,诗人已年近五十,在诗歌和艺术创作等方面已有一定的成就,并获得了一定的名声。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几年,当时的社会矛盾也许已经日益显现,但社会总体上还比较安定。这也是诗人心情比较放松的几年,因多年科场的失利,使诗人已对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彻底失望,使心情从长期压抑而紧绷的状态下释放出来,得到了暂时的解放,同时,他在文学艺术上的天赋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从许多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对待诗友的感情是那样的真挚、深厚而恒久。无论是对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粤东人陈在谦的怀念,还是与他最要好的、几乎是心心相印的诗友叶心水的唱和,还有对那位虽比自己年轻但功底深厚的蛟川才子姚梅伯的礼遇与情意,都可看出他赤子般善良的诗人之心。可以说,诗人能长久地在宁波交游、徘徊,其主要原因还是那曾主持后期白湖诗社、枕湖诗社活动的叶家后代叶元阶的盛情相邀。通过诗社的活动和交流,诗人得以结识众多在当地赫赫有名的叶家诗人们。这确实也是个很有趣的文化景象,一个大家族竟有几十人长幼同趣,整日徜徉在湖山间,吟诗作画,个个才华出众,颇富艺术气质,大家在流连于山水之间和相互切磋中享受着艺术的人生,这恐怕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史上也不多见吧。
  诗人最喜欢游览的地方是慈溪的白湖。白湖是白湖诗社的活动之地,而月湖位于宁波市区西南,又称西湖,是叶元阶后期组织的“枕湖诗社”的主要活动区,这些美丽的湖泊还有周边的一些富有地理人文印记和历史遗存的山脉古迹,如磊山、禹王山、金仙寺、长溪寺、五磊寺等,是诗人喜欢徜徉、感受的理想去处和感情寄托之所在,在长期的湖光山色的浸润和地域文化的陶冶中,诗人以画家的眼光和诗人的性情真实地写出了许多对宁波湖山风物审美感悟的美丽诗篇。
  在宁波的文艺活动中,厉志除了创作大量的山水诗外,还有不少怀念、酬唱的诗作。其中写得最勤的是与叶元阶的唱和之作,有20多首,可谓文艺“知己”。如《桂树为心水作》——
  桂树生岩隈,贞杆夹修丛。馨香只自好,岂意随秋风。
  传远竟无方,素心良与同。空山长荆棘,似欲闭幽踪。
  步跼情犹适,斯为君子穷。物性有如此,吾人将安从。
  另一位与之唱和较多的诗人,就是镇海的姚燮。《溪上送野桥还蛟川时余偕心水往山北》——
  同是将归客,扁舟且送君。寒梅开北野,沧海入东云。
  风雪残年路,漂摇贫贱群。匆匆各有适,江岸已斜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