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古名“蓬莱”与徐福求仙的关系
一 徐福其人
徐福,即徐巿,秦方士。《史记·秦始皇本纪》称 “齐人徐巿”, 《岱山镇志》及 《定海县志》等载为 “盱眙人”,一说山东琅琊人。1984年,罗其湘教授提出徐福为现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县徐阜村人。该村在海州湾口,东临黄海,战国时属齐国,秦朝属琅琊郡。秦始皇出巡曾三次到过琅琊。
盱眙,在洪泽湖南岸,属今江苏淮阴。环洪泽湖的洪泽、盱眙、泗洪等县,春秋时属徐国。为徐福祖先徐偃王统治。现泗洪县的半城乡,相传即徐国古城遗址。因城基少半犹存,故称 “半城”,此处离盱眙县不过百里。公元前512年,吴灭徐,徐姓子孙散迁到现山东江苏沿海一带及浙东等地。
由此看来,徐福应是琅琊人,盱眙是其祖籍。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巡。至渤海、登芝罘,下驾琅琊,并命徐福等发童男女数千人,带了粮食、工具、种子,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中的长生不死药。这一求仙活动持续九年,直到公元前210年,始皇命归黄泉,还不见仙药求得。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统治中,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如蒙恬击匈奴、修长城,始皇五次出巡,筑阿房宫、焚书坑儒等,都与方士为始皇求仙药有关。求仙活动贯穿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治的始终。徐福也因求仙而名留史册。蓬莱、方丈、瀛洲也就成了神奇飘渺的“仙岛”。
二 蓬莱在哪里
自徐福求仙事后,出现了不少以蓬莱为名的地方。不少学者认为,日本就是徐福求仙去而不返的归宿。《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有“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的记载。五代义楚和尚撰写的《义楚六帖》中说:“日本国亦名倭国……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称蓬莱。”在日本,还有“熊野蓬莱”、“严岛蓬莱”、“热田蓬莱”等。在我国沿海,有山东“蓬莱”、浙江舟山群岛中的岱山“蓬莱”及宁波象山丹城的“小蓬莱”等。
蓬莱在哪里? “……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行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焉。……未至,望之如云,及至,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则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史记·封禅书》中的这段话,可算是现在所见到的正史对三神山的较明确的记载了,其实也多有揣测之词,并带有神秘色彩。
秦始皇“耗以巨资”,至死没有找到“蓬莱仙岛”。
汉武帝是继秦始皇后又一个热衷于求仙的皇帝,司马迁又与武帝是同时代人,《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方士入海求蓬莱,并几次“东巡海上”、“冀遇蓬莱焉”。但“终无有验”。最后只得在长安建章台宫,挖太液池,在池中修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四岛,以此来圆皇帝的求仙梦。
至唐朝,李白《古风》其三中有“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的讽喻。白居易也曾写有:“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的诗句。
蓬莱在哪里? 《岱山镇志·总志》在介绍岱山自唐以来以蓬莱名乡时,有一段按语:“蓬莱之名出自方士,往往以为神仙之窟宅,非人迹之所能到,予谓非也。盖古皆圣贤托生内地,文化未及海外,且其时舟楫之利未尽畅行,茫茫大海,可望而不可即,遂以为海上有三神山……其所谓蓬莱这本无实地可指,故后世以海外之地称为蓬莱,亦学士文人藉以点缀风景。然则岱山虽未必即为蓬莱,而蓬莱固未必不在岱山耳。 ”
据现有史料可以证明,秦时为秦始皇求仙的不只是徐福,而是由徐福、卢生、宋无忌、正伯侨等组成的一个方士群。他们的求仙活动,应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的避秦暴政的行动。这次行动时间长达九年,地域涉及整个东海沿岸,《中日交通史》把它称为我国最古老的航海壮举。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涉及的“蓬莱”仙岛,只用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逻辑来判断是绝对错误的。日本有徐福归宿的蓬莱,而岱山也未必不是徐福途经的蓬莱。
三 东海蓬莱是岱山
在我国北至秦皇岛、南到舟山群岛的沿海岛屿中,留下许多关于徐福求仙的记载、遗迹及传说。不少人说蓬莱仙岛在山东,却不知,山东蓬莱是在半岛上,而且史书明确记载由于汉武帝巡游至此,见到海市蜃楼,事后命在此地建“蓬莱阁”而得名。
舟山群岛中的岱山岛,正是自古有大量记载与传说的海中蓬莱仙岛。
西汉东方朔的 《海内十洲记》载:“蓬邱,蓬莱山是也,在东海之东北岸……周海水正黑,所谓之溟海也。 ”舟山群岛海域古称溟海,李白在其《郢门怀秋》一诗中,回忆他在公元726年由海路经舟山群岛赴天台山时写有“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之句。明朝李东阳游舟山群岛后写的《题东溟一览》诗中有“望尽东溟远树苍,老鸟啼日上扶桑”句。东晋葛洪,曾隐居舟山,在他写的《枕中书》中说:“蓬莱山,在东海之东北岸。 ”《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朝廷准浙江采访使齐瀚奏请,析贸阝县分设翁山等四县,翁山县设富都、安期、蓬莱三乡。蓬莱乡是由蓬莱仙岛而得名,辖地是现在的岱山诸岛及嵊泗列岛。清光绪三十四年,岱山境内的衢山岛曾出土一块名为“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的砖碑,铭文中有:“夫人广平程氏……以开成三年……穴于明州贸阝县蓬莱名乡,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而这个蓬莱乡名的由来则源于更为悠久的蓬莱仙岛的记载与传说。然而,蓬莱之称是一些隐士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和文人对山水景色的点缀,往往无实可指。问题的关键是大量的史志记载,岱山古称蓬莱,是与徐福求仙曾驻舟于此相关。 《方舆胜览》称:“蓬莱山在昌国洲,徐福求仙之所在”;南宋《乾道四明志昌国县》中说:“蓬莱山在县东北四百五十里,四面大海,耆老相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入海求神仙灵药,尝至此。 ”清康熙《定海县志》说舟山蓬莱 “为始皇所经巡,徐福所栖至”。舟山的历代方言都有这则史料的记载,只是表述稍有不同而言。在《全唐诗》中,录有一首写徐福求仙途经岱山的诗,是唐宣宗大中年间的诗人陈陶写的 《蒲门戍观海作》:“廊落溟涨晓,蒲门郁苍苍……徐巿惑秦朝,何人在岩廊。惜哉千童子,葬骨于渺茫……即此聘牛女,曰祈长寿方;灵津水清浅,余亦慕修航。 ”考究浙江沿海,只有岱山有称蒲门的地方,又有徐福求仙的记载与传说。据传唐时在这儿设过哨卡,清朝诗人刘梦兰写过“蓬莱十景”,其中有 《蒲门晓日》。当然,诗并非是史,但诗应是现实生活的产物。这首诗至少能说明:早在唐朝,已有岱山古称蓬莱是因为徐福东渡求仙,曾途经岱山的说法。
四 浙江沿海有着广泛的徐福求仙的记载与传说
在浙江沿海,有关徐福求仙的记载与传说并不仅仅在岱山有,在海盐、绍兴、慈溪、鄞县、象山等地也有。查考现有的浙江各地各类方志及其他古籍,除象山说是徐福隐居之地外,其他均载为始皇所经巡,并遣徐福入海求仙之地,都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至会稽相关。换句话说,这些方志的记载均出于正史之据,是一个整体。
有关始皇第五次巡游的路线,《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浮江下……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四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下面我不妨把正史与方志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海盐,是当年秦始皇南巡“至钱塘,临浙江”之地。《浙江通志稿地理九海岸》:“海盐沿岸皆土塘……有小半突出于海中,曰秦驻山。《水经注》云:秦始皇登以望海,故名……”《浙江通志稿》中还录有彭绍贤的《秦驻山》诗二首,其一云:“水浅蓬莱岁几更,凡支那解驭风行;空教海外留徐福,一片荒山浪得名。 ”晏殊的《舆地记》更明确地说:“秦始皇东游,登此山,欲渡会稽。”在杭州湾北岸,有关始皇东游的记载与传说,除杭州西湖畔说有当年秦始皇坐舰系过缆绳的秦皇石外,大多集中在海盐一带。这就说明,海盐正是《史记》记载秦始皇东巡“至钱塘”,欲横渡浙江却遇“水波恶”的地方。
(二)绍兴、慈溪、鄞县。绍兴是始皇第五次巡游“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的地方。 《舆地广记》云:“秦望山在州城南,为众峰之杰,秦始皇登之,以望东海。”阮元的《两浙金石志》卷一载:“会稽秦石刻在秦望山。”对于绍兴方志中有关始皇东巡游至此及派徐福入海求仙的记载与传说,如南宋《宝庆慈溪县志》载:“大蓬山又名达蓬山……秦始皇东游,欲自此入蓬莱仙界,故名”;《浙江通志稿·地理五》:鄞县 “西北曰大雷山……相传秦始皇曾登大雷,望东海”;晋朝陆云的《答车茂安书》说:“始皇南巡,登稽岳,刻文于石,身在贸阝县三十余日。 ”这些记载都明确说明慈溪、鄞县一带的秦始皇派徐福求仙的记载与秦始皇东巡游有直接关系。可有人认为,这是附会之说。其实,只要从三方面简单分析一下,就不难说明这些记载是有正史之据的。一是从会稽这一概念分析,秦设会稽郡,郡治在吴中(今苏州附近),但自春秋到秦统一几百年中,作为越政治文化中心的会稽一直在今绍兴一带,而短短十几年秦亡后,原会稽郡治地又复称吴。这就是说,《史记》所说的会稽,并不指山名,而是沿旧说,指浙江南岸的原越地。二是应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当时的地理状况,四明山脉向东延伸的部分,会稽山、达蓬山、大雷山等,构成了钱塘江以南的海岸线,当时都是“东临巨海,往往无涯”(《慈溪县志》)之地,春秋时全国五大港口中的会稽港、句章港就在这一带。而山山之间又近在咫尺,秦始皇千里奔波,来到东海边上,决不会只登稽岳就匆匆而回的,而这些港口外的“海中洲甬东”(今舟山群岛),必然是徐福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仙药之地。三是无独有偶,钱塘江外不远的东海中,东霍山、岱山等岛屿也同样有着丰富的有关秦始皇东巡,派徐福求仙的记载与传说。这一些综合起来,可信度就很大。
相关阅读:
- ·岱山岛名探源(2012-04-16)
- ·试论岱山礼仪习俗的历史渊源与变迁(2012-04-16)
- · 岱山泗州堂与吴越王宝塔(2012-04-16)
- ·鸦片战争期间:岱山的抗英斗争 (2012-04-16)
- ·清代岱山岛有130人考取秀才(20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