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岱山书院觅踪
南宋咸淳七年(1271)春,昌国县蓬莱乡岱山村人魏榘(字方真,一作方直)联络乡中有识之士,向县呈请建书院。知县赵与(氵禾)将此转报庆元府,得到知府刘黻的大力支持,拨给岱山旧酒坊官地,并给予资金补助,昌国县也有赞助。咸淳九年(1273),书院建成,乡绅王一桂、赵若(言表)聘请乡先生许定担任书院教导,里中有声望的本翁陈先生董治院事。许定还遣其子赴县,请知县赵与(氵禾)为书院作记和以岱山名书院,都得到他的应允。德(礻右)元年(1275)八月,时任浙东提举的黄震应岱山士子所请,欣然为岱山书院作记。
两篇书院记对岱山兴办书院、尊儒重教大加赞赏。赵与(氵禾)在记中还记述了办院过程,留下了难得的历史资料。由于黄震为书院作记,提高了当时岱山在浙东一带的知名度。
在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行将灭亡之时,海隅之地的岱山还能兴办书院,这与当时社会状况有关。靖康之难,金国占领中原,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退避江南,建都临安,史称南宋。其后,北方的金国多次南侵,浙东一带屡屡失守,士族纷纷避乱海岛,岱山岛人口大增,据黄震在记中称,岱山有三千家,若以户计算人口在万人以上。宋代万户以上的县称为望县,岱山一村竟有三千户,志称极盛。
人多读书人也多,称作士子的秀才、童生也不会少。古代士子必须在府、县儒学接受科举预习和考核,成绩优等才能参加乡试。由于儒学只设在府、县,又各仅一所,海岛交通艰难,不便上府或县预习,因此呈请办书院。
岱山书院之举为首是乡人魏榘,但也得到客寓岱山的浙东士族大力支持。如董治院事的本翁陈先生,其名陈著,字本堂,奉化县人(一作鄞县人),宝(礻右)四年(1256)进士,曾任台州知府。出面聘许定为书院教导的王一桂,是景定三年(1262)进士。赵若(言表)是咸淳元年(1265)进士,他还是宋皇室后裔。乡先生许定,是位年老辞官居乡的本土名士,也有认为他是开禧元年(1205)岱山首位征辟(进士)许孚的后人。知县赵与(氵禾)把许定和陈著称为“朝家之柱石,吾道之栋梁,正学之标准”,评价很高。南宋时期,岱山人才辈出,科举屡有中榜,黄震称赞岱山“士生其间,往往多秀拔,冠乡书,登上岸,擢高第,而跻(月无)士者踵相接”。
元至元十三年(1276),宋亡,昌国县归附元朝,岱山书院仍在办。到至元三十年(1293),社会渐趋安定,客寓岱山的移民也络绎回归故里,在书院预习的士子大为减少。岱山盐场官徐应举、朱许芳买民屋两间将书院迁于市,以存其名。由于此举未向江浙行省呈报,省里以为停办予以注销。岱山书院历南宋三年,在元代十七年,似乎已不复存在。但是,汤浚的《岱山镇志》中却录有明代郑真《送岱山书院陆山长》七绝一首,可见明初海禁之前,岱山书院继续在办(此诗在《天启舟山志》中也辑有),如此算来岱山书院历史更长。
岱山书院的院址,有许多人认为,在今高亭镇枫树村的酒坊岙。笔者认为,应在今超果寺至凤凰山一带。枫树酒坊岙非南宋时酒坊,而是清乾隆年间开办的酒坊。古代书院大多选址在山林名胜之处,宋代超果寺至凤凰山一带不但景色秀美,人居也较多。
岱山书院的规模,两篇书院记均无记述。考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有学官一员称山长,屋宇三间一厦,无恒产”。大德志记事年份与南宋咸淳年间相距不远,应是可信的。按书院的房屋推算,就读士子多则四十余人,少则减半。在昌国县学授业的秀才(生员),据志书记述,也不过五六十人,廪生(住宿在院并享受官费补贴的生员)也不过二十余人。
《岱山书院记》的两位作者:赵与 以五品官阶任昌国县令,这在宋代昌国县令中是品秩高、职位低的官员,说明当时昌国县十分重要,再则他是宋宗室中人很有关系。黄震(1213~1280),名气很大,宋史入《儒林传》,南宋末思想家,字东发,慈溪人,学者称於越先生,宝(礻右)进士,曾任史馆检阅、提点刑狱等官,宋亡不仕,深隐宝幢山饿死。
相关阅读:
- ·南宋超果寺与楼钥《超果寺记》(2012-04-16)
- ·岱山岛名探源(2012-04-16)
- ·试论岱山礼仪习俗的历史渊源与变迁(2012-04-16)
- · 岱山泗州堂与吴越王宝塔(2012-04-16)
- ·鸦片战争期间:岱山的抗英斗争 (20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