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蓬山书院”和“蓬山书院会议”

       六十五年前,中共浙东工委在岱山蓬山书院召开过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为整个东海地区(即三东地区,指镇海、奉化、鄞县以东包括舟山)的武装斗争作出了部署,开创了舟山“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游击战争”的新局面。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先烈们也已含笑九泉,但翻开历史,我们仍清晰地听到他们的呐喊,看到他们不屈的身影……
    坐落于岱山县东沙镇书院村一房山麓的“蓬山书院”,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时有严州遂安贡生洪自含避难于此,与当地先贤邬兆权、方炳泰、王敬所等为扶持风化、振兴文教而建。始为“劝善仙馆”,以劝善为宗旨、兼授艺文。清同治元年(1862年),因欲追慕宋“岱山书院”之遗风,又因原名不雅而更名为“蓬山书院”。由士民重为募资建造。时书院占地15亩,建有明楼5楹,魁星阁1座,文昌阁大殿5楹,砚池1方等,且已初具办学规模,为当时岱山最高学府,充分体现了岱山县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清孙振琪先生曾有诗曰:“三面峰衔文笔健,一方水映砚池清。五云深处联奎壁,喜见门墙萃众英。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5月,日军侵占岱山。有着光荣传统的岱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救亡活动。“蓬山书院”成了中共岱山地下组织的一个重要活动地点。中共东海工委书记詹步行、中共岱衢区工委书记余力行、中共地下党员王家恒、姜立纲、汤德锬等人,经常在这里活动,领导舟山与岱山的革命斗争,指导岱西、泥峙两个根据地的工作,直到舟山解放。“蓬山书院会议”就是在这一特定的斗争环境中召开的。

  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国统区的各级党组织,在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坚决粉碎敌人进攻,迎接全国解放。当时,为了加强东海地区的武装斗争,1947年,中共浙东工委恢复了三东工委(1948年改为东海工委)建制,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四山(四明山、天台山、会稽山、括苍山)相连,山海一片”的武装斗争目标。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目标,1947年9月26日,浙东工委派组织部长王起来岱山。28日晚上,王起在中共党员汤德锬任教的蓬山书院召开秘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詹步行、余力行、王家恒、王博平(时任舟山群岛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姜立纲和汤德锬。

  据余、汤两同志后来回忆,这次会议开得很晚,王起同志在会上首先传达了中共浙东工委的决定,决定要求东海地区的各级党组织要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有中心、有步骤地把工作的重点由开展隐蔽的政治斗争转移到公开领导武装斗争上来。为了建立一支三东地区的重要武装力量,王起还代表浙东工委提出要把已由我党领导、控制的国民党定海县保安警察第二中队(简称“保二中队”)拉到天台山进行武装起义,并改名“东海游击总队”。在讨论中,多数同志认为目前起义的条件还不成熟,应暂缓这项工作。最后会议决定:

  (一)继续加强党对“保二”中队的领导,做好策动“保二”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由余力行同志以中共江南工委书记的身份到镇海江南地区组建一支武工队,按照“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方针展开武装斗争,争取在战斗中发展壮大。

  (三)岱衢区工作暂由姜立纲同志负责。

  1947年10月,根据“蓬山书院会议”的决议,余力行同志离开岱山到宁波镇海筹建武工队。 12月22日,武工队正式成立,共7人8支枪,由余力行任队长。翌年2月,余率武工队在袭击镇海大汘敌警察所后转移到岱山休整扩军,吸收了一批贫苦盐、农民加入武工队。同时在“保二”中队协助下又补充了机枪1挺、短枪7支、步枪20多支。3月,队伍在秀山扩编为“第五大队”,时有队员30人(内有党员9人)。配有轻机枪2挺,步枪短枪27支。同年4月,五大队移驻钓门,和“舟山群岛游击支队”(简称“舟支”)一部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游击总队”(简称“东总”),由王起兼任政委,王博平任政治处主任,余力行任政治处副主任。从此,这支队伍在党领导下转战油岭、黄沙、洋山、六横等地,为舟山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证明,“蓬山书院会议”是浙东地区革命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它为我党开展东海地区(即三东地区)的武装斗争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可以说,它是一个由隐蔽政治斗争转向公开武装斗争的历史转折点,标志着舟山武装革命斗争的全面展开,而威震东海的“东海游击总队”就是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而诞生的。为了纪念“蓬山书院”这一包含教育与革命双重意义的圣地,1996年,岱山县人民政府专门在旧址立“蓬山书院”石碑一座,并作为革命遗址供后人瞻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