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山清末秀才乐声和的三件大益事
一个文化人,他的力量就在以他的文化体认、传达、影响、引导、提升一个地域的文化,为区域做益事,从而留存了他不会磨灭的人品气韵。
衢山的清末秀才乐声和在衢山做过很多事,而其中三件事一定会留存史册。
壹.鉴识唐碑,保护珍藏意识强
这个历史悠久却又被断裂了近500年的衢山,1878年(光绪四年)终于展复了。对于在这海禁区生活着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件开心事,毕竟他们终于成为了合法公民,可以名正言顺地生活在这有着“半江黄金半江银”港湾的衢山岛上了。乐声和则从头到脚都是合法的,因为他是衢山展复两年以后即1880年(光绪六年)农历正月十八出生的。父亲是衢山枕头山一户以渔业生产为依托的商人,颇有开拓思路,当时正是岱衢洋大黄鱼鼎盛时期。看着儿子的出生,父亲就决定到岛斗棺材坑开办鱼厂。父亲在棺材坑开办的产业名为“乾泰”。当时衢山流传这样的民谣:“毛顺利(毛起家)田多,乐乾泰房多。 ”可见乐家厂房之多,影响之大。
乐声和,字嗣清,乳名乐俊德,又名乐兆麟。他从小熟读经书,识知百家之言,融会诸子之论,多了些功名之求,少了点经商意识。他的名声不只是因为他家的产业,更是因为他的才学人品。二十岁左右,他就考取了秀才。衢山在晚清有两个秀才,一个家在皇坟基的唐穆卿,一个就是家居枕头山的乐声和。
在文化不很发达和流行的时候,其实人们对知识人士反而更加看重和崇敬。 1908年的4月(阴历三月),皇坟基的一个姓陈的农民,在紫金山麓掘地时,掘出了一块33厘米见方砖块似的东西,厚约6.6厘米,上面刻有文字。农民不知这是什么东西就急忙去找乐先生。
乐秀才轻轻掸了掸那块砖碑的泥灰,粗粗一看,知这是一块墓志铭与序,是大唐时期一个称为“程夫人”的墓志铭。秀才到底是秀才,他懂得古物的价值,想到该怎么珍藏这块碑,他认为最安全的地方莫过于寺院。而他跟衢山的观音山洪福寺住持广达和尚是莫逆之交,于是他向那位农民说明情况,那位农民对乐秀才非常佩服,跟着乐秀才一起把此砖碑送往观音山珍藏保护。
岱山名士汤浚听说后,赶往观音山,制作了拓本若干,又将铭文记录在《岱山镇志》,他的《朐山唐碑歌》中说:“愿将此碑拓万本,遍征名流共探讨。”为我们留下了唐碑的内容和形迹。
可惜在“文革”时,这块意义非凡的唐碑,不知是毁是丢是盗,竟然消失难觅踪影。
贰.为民请命,“请停沙灶”历险难
乐声和虽然后来继承了乐乾泰产业,但是他搞经济不是很热衷,产业以维持为本,没有过多的发展。而他的学问追求却是从不松懈。1924年(民国13年)他担任了衢山第一保的保长,1934年当选为定海县参议员,1938年任衢山一乡乡长等等。他关心政治,热心民众事业,岛上的赛会、祈雨等重大群众集会活动是少不了他的。人们对他信任有加,有什么事便来找他,他总会帮人出主意,想办法。“利物济人”就是他的为人宗旨。
1924年1月,定海沙灶垦放分局局长带了人员来衢山丈量土地。 5月便贴出布告,说这些民田都是沙灶之地,为公有属性。一下子,阴云密布衢山。群众一直赖以生存的土地,忽然说是公家的,丈量后要交款使用,那是展复后各级官府都登记在册的土地,怎么说一声就要变成公有了,何况别的地方都没有要“纳费缴价,领照管业”。为什么衢山“自光绪四年升粮给法垦照”,“不得认为民地民田”,“均应照章清丈”。定海县的沙灶垦放分局的局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老百姓不清楚。而衢山百姓感到这是欺负衢山小地方的百姓,多少有点敲诈岛民的味道。
于是岛民怨气凝集。九月初,岛民把去定海、岱山高亭参加史志编写工作的乐声和请回衢山。岛上民众聚集衢山桂花东岳宫开会,决定向上方请愿,拟定并通过了请愿书,签上了与会者的名字。公推乐声和为请愿代表,向上诉请。
为民请命,这是历史上正派文人的一种使命意识。乐声和毅然接受衢山民众所托,希望能够平和处理好这件事。第二天他穿上红背心,乘船前往县府请求。企盼着官府能够及早解决事情,平息民怨。不想他才在沈家门上岸,就被沈家门警察给逮捕了。原来那是定海沙灶垦放分局局长指使的。乐声和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县里的秀才,他的才学为人县里有见识的人们都知道。于是当地的乡绅就向县署进行强烈交涉,这才释放了他。乐声和并没有因此而害怕,他更激励自己要为民也是为政府协调好这件事。
这是一场艰苦的交涉。乐声和把百姓的意见,把现实的情况向各级人士说明。省议员、县议会等等都认为这种做法的确伤害民众,发出了关于此事的《提议书》。县议会议长张澹人恐再酿事端,激起民变,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妥善处理。省里要求:“凡非沙灶范围,一律停止清丈。 ”可是沙灶垦放分局老爷不愿轻易向百姓退让,他们抓住几点片面情况向上面报告,上面也不会深入了解;同时他们又捏造事实,把民众的怨愤说成是乐声和在下面煽风点火,制造事端,叫省里下令逮捕乐声和。省里也不深入调查,竟听信他们的报告,传令县府逮捕乐声和。碰巧乐声和不在衢山家中,故未被抓去。而这样一来,衢山民众更加恐慌和愤怒。乐声和处于随时被捕的危险之中,但他还是为维护安定,千方百计安慰衢山民众,又通过亲密乡绅,联合定海的有关乡绅,写信给宁波旅沪同乡会和定海旅沪同乡会,请他们出面协调。舆论纷纷直达省署。许多著名人士出来为乐声和说话,请省里取消对乐声和的逮捕令。而各界的请愿书一直送达当时联帅孙传芳手中。
至陈仪继任省长后,沈靖继任省垦放总局总办,他检查了此案卷后,派员前往衢山核实情况,作出妥善处理。至此,经过两年零七个月的奔波,“请停沙灶”事件终于于1926年12月得到了了结。
叁.“乡志草纲”,留存文史与后人
1924年,乐声和应邀参与了《岱山镇志》和《定海厅志》的采编工作。他是一个很和气也很认真的人。曾经一起共事过的岱山汤浚评论他说:“乐系前清秀才,向来杜门读书,终岁足不入城市,凡在定邑人士,无不知为循谨长者。 ”故此,观音山的下寺开山住持白发师傅在《衢山引路歌》写道:“南陀岙曰棺材坑,鱼厂商店算乾泰。清末秀才乐先生,却是南陀第一人。 ”可见他作为衢山资历最深学识渊博的秀才,很为群众推戴和尊重。
而这个南陀第一人,他更多的是从文化的角度思考着衢山。“请停沙灶”事件以后,他在反思着衢山的那些遭遇,衢山为什么会在光绪四年发生金合兴领导的抗粮斗争,衢山又为什么发生“请停沙灶”事件。他觉得这有着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于是,他多方考证,首先写作了《衢山升粮记》,归结了衢山不能够在光绪四年之前升粮的七大原因。历史值得借鉴,现实是历史的发展。他觉得衢山应该有个史志。于是他开始搜集材料。在工作之余,他按照《定海厅志》和《岱山镇志》的编写条目,结合衢山的特点,编写提纲,分为“疆域山川”“乡村市镇”“物产风俗”“古迹传闻”“烈女孝子”等章节,每节列出基本内容。几年时间的积累,就有二三十页的提纲草稿,在这里我们姑且把那份提纲称之为“衢山志草纲”。他根据提纲准备收集更多的资料,估计他收集的有些史料因为种种原因而可能散失。
而他的后代把这份“衢山志草纲”保管得很好,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呈交给了当地政府。在“文革”期间,一位军管会的干部搬进原大衢区政府办公室,整理抽屉时,在抽屉下面他看到了这份材料,他看不懂这些古文,就把它丢到了废纸篓中。一位农技站的干部把稿件从废纸篓中拣起来,一看,是衢山历史资料,就悄悄带回家,整理珍藏起来,使之得以保存至今。尽管这只是几页“草纲”,还很简单,但毕竟是晚清秀才的“史志草纲”,也是书法作品,很能够领略乐声和的史志意识、文化气息。
相关阅读:
- ·清代岱山岛上的秀才贡生举人(2014-10-30)
- ·清代岱山岛上的秀才贡生举人(2014-12-03)
- ·石马岙发现罕见清朝秀才捷报单(20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