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具海域特色的渔岛民俗
岱山岛,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岛礁星罗棋布,渔场广阔无垠,水产资源丰富,捕捞生产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广大渔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而具有浓郁个性特色的渔家风俗,是海洋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珍珠。
传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有龙文化、船饰和渔民服饰文化、海鲜馔食文化、宗教信仰等等,体现在岛上居民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之中。
一、传统文化与渔家生活习俗
第一、饮食习惯。渔民与酒有不解之缘,每次出海总要带上一定数量的黄酒或白酒。生产过后疲劳了要喝酒,高兴时要喝酒,烦恼时要喝酒,思念亲人时要喝酒。小菜以自捕鱼类为主,如大、小黄鱼、带鱼、鲳鱼、鳓鱼及抢蟹、蟹糊、蟹浆、海蜇、多种咸鱼、糟鱼。为调剂口味,喜吃毛芋艿清烤、苋菜股、咸菜汤、香干、油豆腐、酱豆腐等素菜。由于长年累月漂泊海上,经受风吹、雨淋,渔民们想方设法总要适当补补身体,尤其是旺季渔汛开始,吃一些老酒浸乌枣、芝麻拌核桃肉、黄糖老酒煮鸡蛋;夏汛时,常拣最新鲜的大黄鱼煮黄糖老酒,俗称酒淘黄鱼;冬至节后,改用黄鱼胶和全鸡或猪肉加黄酒,俗称酒淘鱼胶、酒淘鸡肉、猪肉。
第二、居住习惯。过去,渔家生活贫苦,加上海岛风大、雾多、潮气重,故住房多以乱石墙草屋为多,屋顶盖旧渔网,并拉旧麻绳落地石柱,以防大风揭顶;屋架、梁柱大都利用张网旧竹,经海水浸泡不易虫蛀。渔家之屋,总体式样为:“檐底,短墙、矮屋”。建国后,渔民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因而渔区普遍风行建造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或楼房,居住条件大有改变。渔岛人客居亲友家不可夫妻同居,甚至女婿女儿住于丈母家亦有如此规矩,此俗现今有所改变。
第三、服饰习惯。渔民习惯穿大襟布衫,外罩背单。冬罩棉背单,春秋夹背单,夏穿“邻郎”(形似单背单)。冬季风行玄色大棉袄,下身长大裤罩薄棉裤,尤爱穿棕色栲布衣加宽大的笼裤(又称龙裤)。渔妇服饰三大件:头巾、布褴,横襟衫,老妇喜戴黑、白头巾,年轻的喜戴花头巾,布褴是渔妇必备之物,既可家务劳作又便拣虾、晒鲞操作,具有保暖、遮尘、盛器物等多种功能。爱穿横襟衫,主要是区别男女式样,其次是在多种劳务时不易钩紮。据传宋高宗赐封昌国“新婚女子三日王”的习俗,因此,岱山渔家姑娘出嫁戴凤冠,披霞帔,铺红毡,乘花轿,吹吹打打,喜庆三日。要是路上相遇文武百官,都分别要下轿下马且要回避。渔家儿童服饰,有狗头帽,虎头鞋,穿于平时,尤为满月,过节、过年间。
第四、渔家风情。由于海上生活单调,故渔船靠岸休息,渔民们喜欢讲聊天、听故事、听走书、听盲人唱新闻,爱看越剧、木偶戏演出、杂技表演,喜听“小热昏”卖糖(该业异常风趣、幽默,听者笑声不绝)它迎合海上人易受风寒,伤风、咳嗽多,故常买既味道好,又能治疗咳嗽的百草梨膏糖。小小孤岛上的“公鸡陪房,小姑拜堂”,乃是海洋环境所致而成为婚礼上的奇特习俗。那时按照岛规习俗,婚期一经确定,不能更改。有时由于海上气象突变,婚期无法如约,新郎不能如期参加婚礼,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得请新郎之妹代兄拜堂。拜堂毕,由小姑手捧一只公鸡送入洞房。如此奇特的婚礼,只有在海岛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并打上时代的烙印和区域的标记。渔岛与渔岛对亲,在结婚那天,照理必定用花轿把新娘抬到夫家,那是历来之规矩。但那时限于经济和交通等条件,难使花轿过岛,只好把小渡船装扮成简易花轿,聘请数名爱好古乐器的吹吹打打,把新娘送过渡口,然后步行到男家拜堂。
第五、民间信仰。岱山地区捕鱼的流网作业,与其他地区的作业有所不同,黄鱼汛过后常到县境外捕捞鳓鱼、白蟹等水产品。远洋生产遇到风暴恶浪更多,当渔民们感到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时,企图信仰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并对其产生敬畏和崇拜,作为精神的寄托,民间信仰由此产生。舟山渔民注重于祭龙王等海神,祭海形式繁多,其中岱山的“样桅”祭海富有地域特色,且偏重于境外捕捞所为。所谓“样桅”,即:两枝二三丈高的小竹,在顶尖周围留有竹叶,竹竿上部用棕榈捆扎,竹根伸入石磉子固定,然后插于渔网边的棕绳网上,随风浪漂浮在海面上。两条高高的装饰竹竿,形若船桅,意桅樯林立,增强捕鱼队伍气势。开洋前夕,必选定良辰吉日及初涨潮汐,是时贫苦渔户,就背着“样桅”上船,供祭海神,一切从简;富裕渔户,排场非常讲究,使用两面大铜锣开道,随后由渔民背“样桅”,五色旗、其他彩旗,抬着全猪、全羊的“五牲”,各色荤、素菜,白盐、黄糖、水豆腐及糕饼、水果的杠箱,沿途鞭炮齐鸣,祭海神队伍抵达泊于海埠船上后,即供祭于准备好的供桌上,猪、羊分供于左右专架上,华桌前铺有桌帡,太师椅背上挂着缎子被面,桌边挂有疏牒,点香插烛,随着海潮的上涨,先后上香,三巡提酒,其间以船老大为首,其他渔民分列两旁,施礼三跪九叩首于拜伏凳上。祭海结束,用大酒杯采入所有供品点滴,连同疏牒,一齐朝天抛入海中,此时,铜锣巨响,鞭炮大鸣,敬送龙王,与此同时,渔船乘风破浪驶向浩瀚大海。
二、民俗的传承与变异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淀。它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起着继承历史文化的纽带作用。
渔岛民俗,则是其中最具地域特色,最富文化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于是传承的特征摆到了主要位置,但不能忽视变异的特征。应将传承性与变异性密切相联系。它同时又与历史性、地方性的特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标志了民俗事象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流传所出现的种种变化。换句话说,民俗的传承性,绝不能理解为原封不动的代代照搬,恰恰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变化。如:我国解放前的清明节祭祖上坟,到解放后祭扫烈士墓;我国多少世纪以来,汉族盛行的表亲(近亲)婚,得不到革除,现在由新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配偶,用科学与法制反掉了恶俗。因此,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是两个矛盾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绝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革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