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渔文化”的地域特征与人本策略
一、要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海洋文化研究方向
在当前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崛起的大背景下,舟山的海洋文化研究正风生水起。岱山的海洋文化研究起步较早,比如1993年就成立了“徐福研究会”,“从2003年开始,岱山开始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海洋文化发展之路”①,2005年6月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海洋文化节”,2006年提出了打造“海洋文化名县”的目标,并成立“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岱山分会”。这些工作,使得岱山“把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行动、物质等生活内涵,以物化方式留存下来,见证中国海洋开发的背景与历程”②。但由于多种原因,从整体上讲,近些年来,岱山海洋文化的研究有些滞后,与蓬勃发展的海洋经济不相称。一些兄弟县区捷足先登,并确立了非常明确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比如定海区的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普陀的佛教文化和船文化研究,留给岱山的研究空间似乎并不广阔。但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尽心竭力,还是大有作为的。
开展海洋文化研究,找到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切入口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对于岱山来讲,“岛屿文化”或者说“三渔文化”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研究方向。
何谓 “三渔”?就是“渔业、渔村、渔民”。岱山位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外缘的舟山群岛中部,全县总面积524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只有326.5平方千米。在这么广阔的海域中,散落着404个岛屿,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是12个。千百年来,岱山的先民们在在这一块岛屿上繁衍生息,生儿育女,日出而作,日落而入,与大海为伴,与涛声为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民俗与民风。渔业是他们的主要产业,渔村是他们的生活部落,渔民是他们的标记与身份。这些与海有关,与船有关,与鱼有关的生活特征,正是“三渔文化”最为鲜明的海洋地域特征。研究这些文化的历史成因,寻找渔业文化的根,从中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得到继承弘扬,是我们岱山海洋文化研究的最为直接、最为需要、也最为重要的任务。
岱山“三渔文化”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而广泛,比如渔业这一块,包括了捕捞文化、船文化、鱼文化等,涵盖了海洋渔业与海洋盐业、海洋渔业与海洋农业之间的内容,反映着海潮与鱼类、季节与渔时、鱼与作业方式、渔与民情风俗等之间的关系。渔村这一块,包括了政治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古渔镇文化等等。比如政治文化,可以突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岱山在全局性的发展中的地位。孙中山先生在其《治国方略》中对岱山(长涂)的港口资源有着明确的定位;长三角经济体的形成,使得衢山的港口资源凸显出越来越巨大的重要性;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使得岱山的船舶工业迅速崛起。又比如民俗文化,岱山除了“祭海”以外,逢年过节还有许多风俗值得挖掘。除了佛教寺庙之外,岱山的各个村落延续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习俗,高亭的高显庙、倭井潭的娘基宫、衢山的宋朝宫等等,在这些载体中,无不承载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内涵,绵延着生动而鲜活的文化血脉,体现着岱山先民与自然之间的那种既亲近又抗争的关系,浸润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那种和谐与宽容。
二、要拓展“三渔文化”研究的内涵与外延
从线上看,岱山的海洋文化研究至少可以突出二点,一个是横向的,即历史的层面,重在起源、发展的探寻,理清岱山文化发展的人文脉络。一个是纵向的,即地域的比较,重在发掘与继承,探寻属于岱山的特征文化。
从历史上看,岱山的海洋文化研究可以追溯到大舜墩后庙遗址,衢山孙家山遗址,继而可以延续至徐福东渡岱山。
从地域上看,岱山的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研究古渔镇文化,比如东沙古渔镇;可以研究书院文化,比如宫门书院文化;比如盐文化、船文化、酒文化、石文化,这些都与“三渔文化”紧密相连。近年来,还新生了海洋博物馆文化。
在岱山,16个住人岛屿走过了各不相同的历史轨迹,形成了不尽相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民俗民风,其渔业发展模式、渔村生产力和渔民生活水平状况也有差异,对岱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中国海洋大学曲金良教授认为,包括“沿海渔民与岛民”、“盐业社群”、“海港与港市社群”、“海商社群”、“海盗社群”……这些民间社会的社群是开创中国海洋文化的主体③。我们必须找出这些岛屿、这些社群的文化差异,追寻这些差异背后的地域文化因素,而不能停留在表层的浅显性的上面。比如,于长涂,不仅仅是“抗倭碑”;于高亭,不仅仅是徐福;于秀山,也不仅仅是厉志。而即使对这些文化,也没有深层次地加以发掘、研究与整理,找出一些规律性的经验,撰写出令后人记忆的文字,以观照我们今后的文化发展。
岱山还有许多原创性的文化、本体性的历史,这些东西,由于无人问津,反而被岁月的风尘给遮掩了。比如宗教文化,关于观音山的“三大寺”,关于慈云庵,关于超果寺,详尽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还找不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文字留下的不多,连宣传也很不够。比如衢山有一不同于佛教的另一种宗教,这一宗教是何时传入衢山的?如何传入的?何时兴盛的?对群众的思想影响怎样?现在状况如何?这些,可能还是空白。但在衢山,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对群众、对社会的影响还不少。我们必须要了解它,研究它,了解它的演绎,研究他的影响,追根溯源,为我所用,从而合理地引导,使之成为社会和谐的一个有利因素。
文学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岱山,文学的底子相对而言比较薄,根系不发达,宋时柳永的《煮海歌》与岱山盐业有些搭界,其他朝代,尚无文学名家与岱山发生紧密的联系。有影响的只有清时的刘梦兰,其作品有名气的也只有“蓬莱十景”,其他尚存的还需要我们大力挖掘。
在岱山,“博物馆系列”应该是一个相当有名气的旅游品牌,其所相关的文化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但作为一种文化,当前,岱山的“博物馆系列”文化研究尚处于襁褓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无论是台风博物馆还是灯塔博物馆,无论是盐业博物馆还是渔业博物馆,至少,它为我们岱山的海洋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视角。
三、要体现“三渔文化”研究的时代追求
以“渔业、渔村、渔民”为基本骨架的“三渔文化”,其生产方式的特征是渔业,其地域的指向性是渔村,其核心的旨归是渔民。“渔民”是岱山海洋文化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也是海洋文化研究的根本指向。
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岱山的海洋经济正在蓬勃兴起,商品化、工业化、城市化方兴未艾,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由此所带来的观念变化也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万花筒一样的色彩与变幻。比如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依法治国的憧憬,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梦想。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变革,而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累积,不仅仅是怀古的,拘泥于资料发掘的文化考证,而是生机勃勃的,面向未来的;是立足于当代的,开放的,又立足于岱山的。这样的文化研究,才是岱山真正要面对的文化研究,是岱山对于海洋文化理念的一次全新的高品位的诠释。这种研究是世界性的,而不是固步自封;是大气魄的,而不是一叶障目的;是大视野的,而不是孤芳自赏的。我们应该从岱山看世界,我们的研究应该是从今天看世界。
在文化研究中,我们要突出“人”这一概念,无论是研究渔业还是研究渔村,是研究历史还是研究地域,都应围绕着“渔民”这个核心来展开,看“人”在渔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看“人”在渔村演变中的变化;既要看到“人”对生产发展的正面影响,也要看到“人”的陋习对于文明进程的负面影响;更要探究、继承和发扬“人”在渔业发展、人在渔村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在研究过程中,对人,我们始终要保持一种同情、理解与尊重的态度,而对人的陋习也要保持警惕与批判得眼光,尤其要关注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三渔文化”所体现的文化符号的意义性。因为渔民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或许既不传统,也不现代的文化。在不断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渔村已经不再传统,也不可能回到传统。但同时,它也不一定会走向任何一种既有的现代,而可能是处于一种不定型的第三种状态。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强调的,尽管对这种状态的分析尚需要时间,尚需要我们的研究在实践和理论上有更大的开拓。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要情牵八荒,看到过去;也要思接千载,面向未来。我们不但要挖掘、保护像超果寺那样的历史绵长的宗教文化,更要体现文化的当代性,比如海洋科普文化。岱山的“十大博物馆”建设,其中台风博物馆、灯塔博物馆都是全国性的科普基地。比如旅游文化,岱山是省级旅游区,有着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与风情。比如名人文化,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维映故居”忝列其中。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号子,渔民画,这些“岛屿文化”,绝不仅仅是所谓的“迷信”,而是老祖宗留给后代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防止以考古、考证来代替全部研究的倾向,防止以探求古代文明来弱化时代特征的倾向。我们要做到古为今用,要凸显当前“小岛迁,大岛建”这种城市化追求对渔村现状的影响,凸显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对传统渔业发展的影响,凸显现代城市意识或者说市场意识对渔民的影响,防止渔村对城市文化形态的简单复制、重复复制,比如渔村老人的留守状态,维系村落道德信仰的滑坡等等。我们要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渔村、中国与世界等等关系中分析渔村,而不是坐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而是从这种对立中达到对对立的消解,达到对于文化的一种整体性理解。
海洋文化是流动的文化。岱山海洋文化的外扬与内敛是一曲历史的交响曲,也是一首时代的高歌,在当今岱山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岱山的海洋文化研究前景广阔。对于已经发现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妥善做好挖掘、保护工作。对于现有的研究,比如浙江海洋学院王学渊(方牧)老师有关岱山的诗、词和随笔甚有写作个性,要进一步深入。要坚持做好古文物的普查工作,做好现有文化的整理、开发工作,对于博物馆文化、渔民号子、渔民画、祭海大典等,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让岱山的海洋文化不断发扬广大,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谱写新的文化篇章。
岱山确立“三渔文化”为自身海洋文化的研究方向,其实是对海洋岛屿文化这一地域特征的一种自然呼应。海洋文化是一种有别于农业文化、大陆文化的新的文化种类,是改革开放所衍生的新生事物。这一新事物是时代给予岱山开展海洋文化研究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找到具有自身特点的海洋文化研究切入口,抢占海洋文化研究的先机,登临海洋文化研究的制高点,潜心贯注,凝神谛听,让岱山的海洋文化研究打开视野,走出县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相关阅读:
- ·漫话徐福文化(201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