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漫话徐福文化

  
 
一、徐福其人及求仙事
徐福,秦方士,《岱山镇志》及《定海县志》等载为“盱眙人”,也说是山东黄县或瑯琊人、江苏连云港赣榆县人。史书记载,秦始皇三次东巡都到过山东沿海的黄县、琅琊一带。
盱眙,在洪泽湖南岸,春秋时属古徐国,现泗洪县的半坡乡,相传即徐国古都遗址,因城大半没入洪泽湖,少半犹存,故称“半城”,此处离盱眙县城不过百里。公元前512年,吴国灭徐国,徐偃为避免战乱祸及更多百姓,携徐国百姓出走,之后,徐姓子孙散迁到山东、江苏、浙江一带,徐偃王最后到达古称甬东的舟山隐居。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渤海、登之罘山,下驾瑯琊。徐福在瑯琊台上求见秦始皇,遥指海上漂渺之处,说海上有神山仙岛,岛上长着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信以为真,就命徐福等方士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及百作工匠,带了粮食工具等入海求神山仙药。从此开启了长达九年的海上求仙活动,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回驾死于沙丘为止,而徐福求仙也一去不返。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统治过程中,大多数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蒙恬抗击匈奴、修长城、始皇的五次巡游,筑阿房宫,焚书坑儒等,都与方士为秦始皇求仙药事有关,求仙活动贯穿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治的始终,徐福也因求仙而名留史册。蓬莱、方丈、瀛洲也就成了神奇缥缈的“仙岛”。
二、历史留给后人一段千古之谜
徐福求仙之事,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记》里有三处记载,《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和《封禅书》中也记载了此事。如《史记·秦始皇本记》:“……,既已,齐人徐市(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坐东宫,召伍被与谋……被曰:……又使徐福入海求异物,……秦始皇大悦,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源广泽,止,王不来。”与司马迁同时代的东方朔在《海内十洲记》中也有类似记载:祖洲近在东海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服之令人长生。秦皇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使者徐福发童男童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巡祖洲。遂不还,福道士也,字君房。”
之后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均有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但内容都与《史记》记载大同小异。在这些信史中,给我们的只有两个信息,一是历史上确有徐福其人;二是确有下海求神山仙药这件事。至于徐福是哪儿人?生卒年如何。在什么地方启航,最后到达的“平原广泽”是什么地方?都没有交待清楚。正是因为《史记》对这一历史事件“语焉不祥”,于是就留给后人一个千古疑案。也正是因为有疑可释,有迷要揭,几千年来,后人对这一史事的研究乐此不疲。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的可信度都不大,大多带有臆测甚至神化的成份,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传说。比如对徐福最终到达的目的地研究,《广异记·徐福传》记载: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许人也。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话,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赉此草,以问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因遣徐福及童男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后不知所至。宋《太平御览·纻屿人》说:周泽泛海,落纻屿,上多纻,有三千余家。云是徐福童男女之后,风俗似吴人。这里的“祖洲”、“ 纻屿”都是不确定的地方。至于徐福最终到达的“平原广泽”,大多研究者认为是日本列岛。可是最早明确记载徐福最终到达日本的是十世纪的一本佛教书籍《义楚六贴》。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耸,顶有火烧。徐福到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义楚六贴》成书于公元955年的唐朝,距徐福求仙事发生的时间已有一千多年了。而且这则记载是义楚和尚在与他的日本僧友宽辅和尚交谈时听来的,也就是说是一千多年以后从日本传来的一则传说,其可信度是可想而知的了。
另外,由于徐福本人是方术之士,求仙采药事本身带有神秘色彩。因此,后人在研究徐福时,有意无意地把有血有肉的徐福一步步地推上了神坛。在西汉刘向撰写的《列仙传》,晋人葛洪写的《神仙传》以及《广异记》,《仙传拾遗》等书中,都有对徐福神乎其神的记载。最为典型的要数《太平广记·神仙传》记载。文中说徐福乘楼船寻仙草到祖洲不返,后等沈义得道成仙,徐福乘白虎拉的车,司马生乘龙拉的车,薄延之乘白鹿拉的车来迎接沈义。唐开元中期,有士人患半身枯黑的怪病,御医都看不好,后来经人指点,到海上仙山找到了徐福,把这怪病给治好了。
总的来说:二千多年来,徐福求仙事作为历史研究,始终没有多大进展,但由于后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徐福求仙却形成了一种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作为世界人民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被流传、发扬、光大。
三、东北亚独特的徐福文化
徐福文化形成于徐福求仙事,后人在探究徐福的故里,徐福求仙的启航地,渡经的航路,到达的目的地,以及徐福求仙的动因,归宿等诸多正史没有说清楚的问题时,竭尽想象之能事,用尽研究之手段,经二千多年的积累,在东北亚地区,更确切地说在东太平洋沿岸的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独特的徐福文化圈。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徐福文化传承的,自北向南,主要有:河北的秦皇岛、盐山;山东的长岛、黄县、荣成、胶南瑯琊;江苏的赣榆;苏州、浙江的慈溪、岱山、象山等地。比如:河北盐山有个千童镇,古时为千童县,说是徐福带去的童男童女都是从那儿挑选并训练的。山东胶南的瑯琊台,说是秦始皇东巡到此接见徐福等方士,并决定出海求仙的地方,至今,古朴厚重的石刻与气势恢宏的雕塑交相辉映于山顶上,诉说着这一美丽的传说。江苏赣榆有个徐福村,说是徐福的故里,浙江慈溪有个达蓬山与岱山岛隔海相望,说是徐福东渡到达蓬莱的启航地,象山号称小蓬莱,据说徐福曾隐居于此。
在日本有徐福求仙传说的地方,据台湾徐福研究专家彭双松教授统计有三十二个,光号称“蓬莱”的地名就有二十几个。这些地方,有的至今尚存古迹,如新富市公园里,有徐福墓及七名随从的墓,有的有美丽动听的传说,如富士山上有个鹤冢,说是徐福当年到山上采药,不小心跌入深渊,后从这个山谷里飞上一只仙鹤,死在徐福采药过的地方,人们深信这是徐福灵魂转世,于是就把它埋在原地,以作纪念。九州岛的佐贺县,地处有明海沿岸,金立山下,传说那儿是徐福当年上岸的地方,至今集中着许多传说、地名、习俗等,其中最为动听的是徐福的爱情故事。说是:徐福刚上岛时,寄宿在当地一名酋长源藏长老的家里,源藏有个美丽的女儿叫阿辰,由她来照顾徐福的起居生活。无意中,阿辰姑娘爱上了徐福,有一天,徐福要到遥远的富士山去采药,来不及与阿辰告别,就托付给大弟子,说阿辰回来告诉她,我到富士山采药去了,五年以后再回来。阿辰姑娘从溪边洗衣回来,徐福的弟子在转告徐福的话时,误把五年说成了五十年,阿辰姑娘听了后非常伤心,后来在悲戚的思念与等待中去世了。之后,阿辰姑娘与徐福成了当地的爱神,被供奉在金立神社中,直至今,佐贺还以每五年一小祭,每五十年一大祭形式,举行着隆重的纪念活动。届时,能抬着两尊爱神像行会的是当地挑选出来的最优秀的男女青年,是作为一种荣耀。
在韩国、有徐福传说的主要是在济州岛上的西归浦。说那儿是当年徐福西去日本经过的地方。
徐福文化,以方志记载,文人诗文,民间传说,地域习俗等诸多形式在中日韩三国民众中鲜活地传承着。直至当今,人们还把这种文化当作政治沟通的桥梁,民间交流的纽带,旅游开发的资源被广泛地利用着。我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时与日本朋友说,二千多年前,徐福有否采得仙药,我不知道,我这次来日本,是来求得科学技术仙药的。事后,新宫市长专程把两株天台乌药送到北京,说是这就是徐福当年采得的仙药,以后这一故事被作为中日交往史中的一段佳话美谈。今年四月,李长春同志在访问韩国时,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专程到济州岛去参观了“徐福过此”遗迹。这样的佳话,早在古时候就有,最为典型的要数明太祖朱元璋与日本僧人中津绝海的唱和。公元1376年,中津绝海入明朝,拜谒了朱元璋皇帝,皇帝问及了当年徐福东渡到日本的事,证明中日友好源渊流长,并当场赋诗:“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也应肥,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中津绝海应制赋诗: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天药草雨余肥;只今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这两首唱和诗是产生在元朝与日本交恶之后,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时,可见对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
四、徐福文化在岱山
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岱山设蓬莱乡,辖现在的岱山诸岛及嵊泗列岛。当时同设的还有富都、安期二乡。安期乡辖今普陀境,因安期生采药、隐居而得名,由此可见岱山以蓬莱名乡,也由徐福求仙而得名。也就是说,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蓬莱乡名的由来,是源自于更为悠久的蓬莱仙岛的记载与传说。正象海内外大多徐福文化传承地一样,岱山是徐福求仙到过的蓬莱仙岛,在以《史记》为代表的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二千多年来,在一代代文人的探究下,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独特的徐福文化,归结起来,主要替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志的记载
西汉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载:“蓬邱,蓬莱山是也,在东海之东北岸……因海水正里,所谓之溟海也。”舟山群岛海域自古称溟海,李白在其《郢门怀秋》一诗中,写他在公元726年由海路经舟山群岛赴天台山时,就写有“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的诗句。明朝李东阳游舟山群岛后写有《题东溟一览》:“望尽东溟远树苍,老鸟啼日上扶桑。”
《太平环宇记》:“东海山有野人,名为庚定子,旧说云:‘昔从徐福入海,逃避海滨,亡匿姓名,自号庚定子。’”这则记载见于“明州·鄮县”条,明州鄮县即现在的宁波并仑。
宋《乾道四明图径》:“蓬莱山,在县东北四百五十里,四面大洋,耆旧相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入海求神仙灵药尝至此。”四明即现在宁波。
《后汉书·东夷列传·倭传》: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国。又有夷洲及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至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今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亶洲者。……
《方舆胜揽》:“蓬莱山在昌国州,徐福求仙之所在。”
这些史志中记载的“蓬莱山”、“溟海”、“亶洲”及“庚定子”、“东鳀人”等,从其地理位置看,显然是指舟山群岛及其居住民。而舟山群岛中,只有岱山古称蓬莱。
宋《宝庆昌国县志·叙山》:“东霍山在东北,环以大海,世传徐福至此山,……”元《大德昌国志》、明《天启舟山志》均有相同记载。东霍山就在岱山境内。
清光绪《定海厅志》:“徐书,盱眙人,尝为始皇侍直,因得请以童男女五百人入海求长生之药,相传为岱山云”,在清康熙《定海县   志》、民国《岱山镇志》中都有相同记载。这些记载则有明确的地名所指。
(二)文人诗文中的表述
这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首先要提到的是陆士龙的《签东茂安书》,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昔秦始皇,至尊至贵。前临终南,退阿房离宫别馆,随意所居,沈伦泾渭,饮马昆仑。四方奇丽,天下珍玩,无所不有,犹以不如吴会也。乡东观沧海,遂御六军南巡狩,登稽岳,刻文石,身在鄮县三十余日。”那么秦始皇在鄮县,即现在的宁波,穿山半岛这么僻远的地方一住就是三十天,做什么呢?是为了等徐福求仙的消息。而在此信中还一直强调我说的“非徒浮言华艳而已,皆有实征也。”陆士龙即陆云,是晋朝著名文人,知识渊博。当时人都很信任他,东茂安是他的好友。那么为什么陆云在写给东茂安的书信中会说这么一段话呢?原来东茂安有个外甥,考入进士后,朝廷派他去会稽郡鄮县当县令,东茂安的姐姐和母亲认为那儿是天涯海角,不毛之地,就拉着他外甥不让来赴任。东茂安没有办法,就借他好友陆云的大名来说服他姐姐和母亲。陆云为了说鄮县好,在列举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后,就说连秦始皇到后都流连忘返,一住就是三十天。这地方能不好吗?这段文字以后一直被作为徐福东渡浙江启航说的一个佐证来引用。
另外,东晋时的葛洪、曾隐居在舟山,他在《枕中记》中说“蓬莱山,对东海之东北岸”。同时代的文人孙绰曾写有“登陆则四明、天台,入海则方丈,蓬莱。”诗赋名句工对的是浙江山海,与四明、天台名山相对的,应是舟山群岛。无独有偶,唐朝诗人李白,在其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如此的工对“海客谈瀛洲,烟波浩渺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李白一生好游山水,喜欢神仙方术,在他的诗中以蓬莱求仙入题的还有《天台瞭望》、《书怀示息秀才》、《古风其三》等。据其在《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诗中自述,他曾泛舟东海,经海路去天台山礼佛,途径路线为:顺长江而出,首先经舟山群岛北部的古蓬莱(现在的嵊泗、岱山),后经舟山群岛南部。应当自大戢山,三塔山(洋山)、三姑山(大洋山)、桑子山、徐公岛横跨岱衢洋,再经东福山至天台。这在其《莹禅师房观山海图》一诗中有明确描述:“丹崖森在目,清昼疑卷幔。蓬壶来杆窗,瀛海入几案。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
历来以蓬莱仙岛与徐福求仙为题材,且意指舟山群岛的诗文,数量非常可观,如唐、胡僧的《咏史诗》,陈陶的《蒲门戊观海作》,宋、无学祖元的《致祭诗》,明、宋濂的《日东曲》,黄遵宪的《达蓬纪游》,清,萧湘的《岱山竹技词(九)》、朱绪曾的《昌国曲咏》,查禧的《岱山杂感(三)》,刘梦兰的《蒲门晓日》,黄体中的《观海》等。元朝文人吴莱,可以说是个徐福迷,他泛舟山群岛,作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后,写了不少这类诗文。如《听客话蓬莱山紫覆洞》、《甬东山水古迹记》、《无题》、《听客话熊野徐福庙等》。这类诗文,数量可观,难以枚举。诗文并非是史,但应是现实生活的产物,数量众多,题材广泛的这些诗文,正折射出徐福文化的历史光彩。
(三)文物古迹中的载录
文物古迹中,对徐福文化内容的载录虽然不多,但有几件是很有说服力的。
一是“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其间有“夫人广平程氏……以其年口口月二十五日窆於明洲鄮县蓬莱乡岣山(衢山)。”此碑为一砖碑,民国时在大衢黄坟基出土,民国《岱山镇志》有明确记载,编者汤浚先生还赋《唐碑歌》为证“蓬莱名乡昔已然,神仙缥缈何足论……”
二是超果寺,建于后晋天福二年,为舟山四大古寺之一,清乾隆四年(1793),怀远将军胡御珂曾撰岱山《兴建超果寺记》中,明确记载“岱山”古称蓬莱之乡,相传秦徐福寄迹于此,乃浙东之名岛也。
三是刑马览。在岱东后沙洋,是隋朝将军陈梭伐琉球,途径岱山杀白马祭旗的地方,后岱山人为纪念陈梭将军,在枫树墩,大岙等地建有镇英庙,南宋淳佑九年(1249),宋理宗在“英感庙封灵济候敕”中有“敕庆元府昌国县岱山镇英感庙神,联闻海上神山,烟霞缥缈,为灵异所宅,昌国相望蓬莱,而岱山固非寻常岛屿也”。这是南宋朝皇帝在诏书中明确说岱山岛为海上神山蓬莱。
四是“海天一览亭”。清光绪年间,东沙角山嘴头建了一座凉亭,名为“海天一览”,亭中树有一碑,碑文中记录了徐福求仙途经岱山之事,亭柱上有一楹联:“停桡欲访徐方士,隔水相招梅子真。”徐方士是指徐福,梅子真是指在隔水相望的普陀修练的梅福道士。此亭据说是由当年跟随徐福来岱山的童男女的后代,一个朱姓的富家寡妇为纪念先辈的这一业绩从大陆专程来岱捐资建造的。可惜亭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但亭子的照片及亭中的文学记录尚被保存。
(四)民间传说
鲜活的民间传说是民间地域文化得以保存的重要方面。在岱山,关于蓬莱仙岛与徐福求仙方面的传说,至今还有不少在流传。如《紫霞洞的传说》,说这洞在江南山上,上洞口在陆地,下洞口在海边,潮涨时下洞口被没,潮落时洞口深不可测。是当年徐福采药避风躲雨的地方。《铁拐李说蓬莱》讲的是铁拐李与吕洞宾在蓬莱山下棋时,讲岱山为什么叫蓬莱的故事。《黄鱼的故事》是讲秦始皇东巡时,吃到鲜美可口的大黄鱼,赞不绝口,临回时嘱属下带上一些。因天气炎热,路途遥远,抱盐的黄鱼发臭了。秦始皇到沙丘时暴毙,赵高为隐瞒此事,用臭黄鱼的气味来掩盖尸体的腐臭,瞒过了众臣。《棕缉志龙》则说徐福一行为避风暴把一条棕缉砍断,结果留在蓬莱岛上的半条棕缉变成了一条老龙,守护着岛民的安宁,还有《孝子采风藤》、《插地香与放水灯》等。这些传说内容生动丰富,充分反映了徐福文化在岱山民间扎下的深深根基。
徐福文化是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一种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理应倍加珍惜,进行发掘整理,发扬光大,为当代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为旅游文化增添更多的内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