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翁洲十船九兰秀

  
     
岱山县的秀山乡旧时称兰秀,是由大、小兰山和秀山组成的,取其“兰谷幽香,秀水清涟”之意。说来奇怪,大、小兰山其实只是两座小山头,为何古时要称“兰秀”呢?苏东坡在《送冯判官之昌国》的诗中称,“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也把两山并列,并把兰山排在秀山之前。细细想来,或许与秀山的海运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吧。据《定海厅志》记载,大小兰山在秀山南浦岙口。居民渡江入城者,必由此达马岙三江浦,明嘉庆年间建有斯美亭于大兰山渡口。而在秀山的近代史上,最负盛名的恰是它发达的海运业。旧时有诗赞:“翁洲十船九兰秀”,“兰秀帮”的旗号在浙、沪、闽一带十分响亮。大约就这个原因,使兰山的名气大于秀山。
  据史料记载,秀山开发很早,约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岛上活动。这很可能与隔兰山相望的定海的马岙有关系。因为据马岙土墩古文化遗址群发掘的石器、陶器和骨器考证,马岙迄今是舟山群岛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规模最大的、原始人居住的海边村落,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秀山岛上的先民不少就是从马岙渡海而来。历史上,秀山曾隶属翁山县蓬莱乡。民国8年(公元1919年)隶属定海县,曾一度归属小沙区。如今岛上的袁、厉等几个大姓的祖先,据考证是从马岙迁移过去的。但在唐代前,秀山的居民很少,一直到明末,人丁才兴旺起来。那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岛上出产的米、麦、豆、油、烛、花布、牛、羊和蔬菜、竹木等物,基本是自产自用,就是有剩余,靠乘航船离岛出售已足够。因此,在这以前还不存在实际
意义上的海运业。
  秀山人重视海运,喜爱海上生活的习俗,可能同秀山历史上几次屯兵大战有很大的联系。一次海战发生在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据《元史·哈刺  传》记载:七月(宋将张世杰),在宋昌国州朐山秀山戍兵,舟师千余艘攻夺定海港口。哈刺  迎击,虏其裨将,并海船3艘。八月,宋兵复攻定海港口,哈刺  击退之。”第二次发生在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汤和征闽师还,路经秀山,元旧将叶希戴、王子贤等“相忿斗既而合力拒官军《象山志》”,“汤和为贼所袭,失二指挥(汤和传)”,“三月希戴等驾船二百余艘,突入府港(今宁波港)攻城。驸马都尉王恭力战,获其巨魁,贼溃走《敬止录》”。英勇善战的秀山人祖先的血液,蕴育了后人征服大海、征服自然的胆识和勇气,也为后人铺设了一条走出海岛的求生之路。
  秀山人热爱海运的另一个原因,是同秀山地理环境分不开的。秀山岛上的南浦、北浦,自从清乾隆年间袁文奎创筑了南浦大塘和北浦肥土塘后,成了船只停靠的良港。据老辈人回忆,同马岙三江码头隔海相望的兰山码头位于南浦口,乘客上下十分方便。南浦、北浦海口潮平流缓,渡船停泊十分有利。两浦里湾头众多,宽而深,大小船只可按各自吃水深浅在浦内扬帆穿梭,热闹非凡,美称“南浦归帆”。再加兰山港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港口,使得秀山人有着发展海运的自然优势。
  但真正意义上的秀山海运业,则出现在清朝后期。因为,舟山历史上明、清两次岛民大迁徙,使得秀山也两次成为空无一人的荒岛。直到清康熙年间,内迁居民陆续逃回故里,秀山才繁荣起来,从而出现从事海上运输的行业。而且,在这以后,岱山才与江苏、上海、宁波、象山等地口岸通商。可惜,在清光绪年以前,笔者翻遍历史资料,至今未找到秀山海运业的只字记载。秀山的海运史在此之前,也只能是一个尚存在老辈人口口相传的自豪的传说中,成了一个引人猜测的谜。但先人毕竟在秀山岛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从而造就了1910年至1940年间航行在海上的、声名赫赫的“兰秀帮”船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