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沙大黄鱼汛纪实
自大清皇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岱山展复以来,大黄鱼洄游产卵趋向南移,岱衢洋则成为舟山群岛的中收渔场。渔场沿岸的东沙、衢山岛斗、长涂、高亭等地均为渔船停泊,渔民给养之地,尤为东沙角在大黄鱼汛中最为盛况空前,蔚为壮观。
东沙位于岱衢渔场彼岸,三面环山,北面抱海,港湾广袤,泊船滩涂众多,船只进出便捷,历来被誉为浙东北著名的渔港、商港和避风港。
宋端拱二年(939),岱山置盐场,岛民可以烧海煮盐,东沙鱼鲞制造业逐渐兴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水至六月廿三止,各地沿海渔民都到岱衢渔场捕捞大黄鱼等鲑类,形成渔汛季节。期间,东沙有“立夏百客齐”之誉,招来四方居民,百作工匠,人口骤增,街市繁盛。旧志书记载:“渔汛时,东沙角船至数万,人至数十万。”
岱衢洋旧时称为衢港洋,朐山洋,俗称“南港”介于岱山、衢山两岛之间,呈东西走向,全长约92公里,平均宽约17公里,最宽处24公里,总面积计1750平方公里。渔场水深多在10~20米之间,平均深约15米,最深可达40.5米。海底多泥沙质,无暗礁和沉船及秽物,畅通无阻。但潮汐较复杂,近岸多复流,流速为2~5节。故大黄鱼等鱼类经历过北至青岛,南至福建沿海长途跋水洄游,在每年的春夏之交,必成群结队来到海区海潮、水流湍急、气候适宜、饵料充沛的岱衢渔场排卵产子,繁殖衍生,据上年纪的老渔民传说:即雌性大黄鱼在前面边游边向体外排卵,雄性大黄鱼紧跟在后面张开大嘴巴,把雌性大黄鱼排出的卵子吞入口中,再经过鱼鳃呼吸扇动后排向大海,就变成黄鱼种。但不通过雄性大黄鱼入口经鱼鳃出来的卵子称为“梅子”,长大后叫“梅童”或叫“梅童鱼”。而且,长期栖息渔场者称“老港黄鱼”,体大鳞黄,从外海越冬场进入岱衢渔场集群产卵者称“新港黄鱼”,又称“清水白鳞”,体积小,色略淡白,系渔民主要捕捞鱼类。大小黄鱼、鲳鱼、鳓鱼、梅童鱼、鱿鱼、海鳗、马鲛鱼、比目鱼、梭子蟹、青蟹、海蜇、鳍鳎、鲥鱼等鱼、蟹、虾类在水草充沛的岱衢渔场生息繁生,有“门前一港金”(大小黄鱼),“门后一港银”(鲳、鳓鱼)之说。
富庶的鱼类宝库,引来江、浙、闽等沿海诸省渔船竞相进入岱衢渔场捕捞大黄鱼。据记载,最先到达岱衢渔场打桩置桁捕捞的是宁波镇海蟹浦棉沙网渔船,鱼获颇丰。随之有奉化桐照、象山东门、鄞县东乡、台州、温岭、乐清、玉环、临海、宁海以及江、沪、闽等沿海诸省渔船进入。每逢渔汛,东沙港渔船云集,樯桅如林,场面恢宏,景观雄伟。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浙江建设月刊》记载:“渔船出海时,帆影蔽里,蜿蜒十余里不断;排列在海面下网时,宛如万里长城,雄镇海上。”每当夜幕降临,点点银火,如火树银花,数十万盏各色灯笼,煤油玻璃灯,如繁星明珠,灿烂闪烁,煞是好看。清诗人刘梦兰曾赋诗赞赏:“无数渔船一港收,渔灯点点漾中流。九天星斗三更落,照遍珊瑚海中洲。‘
东沙港自东起新道头、铁畈沙、大坑、栈货坑、山渚头、沙河口、念母岙,到西沙角止,滩涂上排列着密密层层成千上万艘大小各类渔船,以小对船、大捕船和流网船为主。载客船、驳货船、小舢舨更是川流不息,昼夜难停,吆喝声、呼喊声和劳动号子声响彻在海湾上空,回淌在古老渔镇的每个角落。柔软的沙滩上堆满金光闪闪、透骨新鲜的大黄鱼、沙滩、礁石上还晒满黄鱼鲞,白花花、金灿灿一片。海岸上错落地垒起数不清的落地灶,日夜火光冲天,烤网、血网、汰网、晒网,到处是渔民们忙碌的身影。古镇狭窄的巷弄石板地拷稻草、扎网绠、织渔网等,渔夫、渔嫂们都忙得不亦乐乎。装鱼、卸盐、运送给养,船埠码头常常是人潮涌动,人满为患。东沙仅有的老河、戎辰河两只饮水河从早到晚挑水、洗衣被的渔民、渔嫂挤满河头各个角落,偌大的河水每天起码要少好几格河步坎。通往船埠码头到大河的石板路,排列着挑水的渔民,一个挨着一个,一担紧跟着一担,形似长龙。河头两旁和石板路终日湿淋淋,水汪汪,坚硬的石板路面被踏磨得光滑发亮,熠熠发光,可从光亮的石板面上寻觅到各自的脸谱。
东沙古老的大小横街有400余号大小店铺,渔汛时节最为闹猛,店铺货物充足,各种船用物资、南北果品、烟酒糕点、风昧小吃、四鲜果品、书纸笔墨、水作酱菜、五金百货等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买卖十分旺盛。但横街买卖最为兴旺的是鱼货交易,繁多鱼类摆满大小横街,数里长的鱼摊鲜鱼出水,活灵活现,金鳞跃目,鱼山人海,熙熙攘攘,挨肩插背,人流如潮。渔船拢洋,人烟辐辏,横街鱼市,人声鼎沸,灯火闪烁,如同白昼。清朝王希程曾有诗:“海滨生长足生涯,出水鲜鳞处处皆,才是喧阗朝市散,晚潮争集又横街。”入夜,沿海船埠码头,大街巷弄,馄饨摊、“味节”摊、“笃口”圆、“白宰”摊、烧酒黄岩糕、和尚饼、薄脆、洋钱饼等肩挑手拎,流动叫卖,走街串巷,长夜不息。书场马戏、越剧京腔、滑稽小品等等演艺也纷纷开演,成为各地渔民休闲去处。
渔汛开市,四乡八村的人群从大岭墩、小岭墩、狗咀巴三条岭墩涌入而来,盐农民把渔盐、蔬菜、粮食等大量运到集市上来兜售,然后将购置的生活用品带回家中。南面桥头街最数肉摊闹猛,有肉摊100多摊,形成肉市街,各地渔民都要到桥头街以鱼兑肉,请“船关老爷”,祭祀水水平安,年年丰产。渔汛旺季谢洋,各地渔民争购土特产品和各色糕点,馈赠亲友,如“三阳泰”簿脆,“鼎和园”香干,“王茂兴”老酒等,大箱小包,源源不断捎回家去。
东沙靠海岸和山旁开满了鱼货加工厂及渔需物资和鱼货交易的渔行,计有200多家,不分渔汛淡旺季,长年累月生产、加工、销售,外销鱼鲞和鱼产品成千上万担,流动资金上亿银元。
大黄鱼鲞开晒时,东沙所有的空地,见缝插针地晒遍金光闪闪的黄鱼鲞,还有乌贼鲞、鲳鱼鲞、鳗鲞等鱼干品。晒鱼鲞的渔家女儿成群结队,嘻嘻哈哈,素有人在鱼中不见人的美景:收鱼鲞、装鲞打包一堆堆,一件件,似小山一般。民国六年(1917)6月,东沙铁畈沙创办“浙江省立水产品制造模范加工厂晒鱼鲞分厂”,以加工大黄鱼鲞和海蜇为主,省立水产科职业学校师生,经常到该厂实习和学习,亦工亦学,生产与学习相结合,历时17余年。1956年6月,苏联水产品专家萨布林科夫等人员到东沙考察大黄鱼鲞加工工艺,海岛鱼鲞制作被誉为出口精品。
每年各级政府机构官员、海陆驻军、治安警察必到东沙设防。清光绪九年(1883),江西南丰赵惟嵛为定海厅知事,闻东沙渔汛季节社会安定之忧,曾率兵百余名,亲临坐镇,驻扎于小岭墩都神殿内,栉风沐雨,日夜不停,巡视渔场、渔口、街市、民宅之中,查明实情,督率缉捕无恶不作、罪大恶极之悍盗多人,当众立决,余党隐声匿迹,或逍之夭夭,市民拍手称快,社会治安日趋安宁。赵公平息匪患,解民惊忧,整治市容,功绩显赫,公德深重,历时五年,届满升迕离岱,岛民捐资树碑立传。
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施银花、戚亚仙、毕春芳等曾先后前来东沙演出献艺。文人墨客,名流雅士,络绎不绝,挥毫泼墨,摄影赋诗,作词绘画,给古镇留下了不少墨宝。
东沙大黄鱼汛场面宏大,街市盛况空前,人流密度十分罕见,一直持续数百年。这是海岛历史上大黄鱼文化凸显海洋文化各个方面的深刻内涵,体现大黄鱼汛经久不衰渔文化、商贸文化、食文化、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等散发着浓郁鱼腥味海洋文化的精髓。今年6月16日岱山县第四届谢洋祭海大典活动中,县渔民画协会用一幅数十米的长卷画展示大黄鱼汛的气势恢宏、渔气磅礴,栩栩如生的全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大黄鱼汛是岱山海洋文化难得的精典,值得同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关阅读:
- ·鉴真东渡与蓬莱海道探幽(2012-04-16)
- ·东沙历史上的渔业公所(2012-04-17)
- ·旧时的东沙渔业管理机构(2012-04-17)
- ·东沙百年“聚财桥”(2012-04-17)
- ·东沙角蛤巴山的由来(201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