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蓬山书院与岱山教育

  
                         
座落于东沙镇书院村一旁山麓的蓬山书院,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有严州遂安贡生洪自含避难来此与本乡先贤邬兆权、方炳泰、王敬所等为扶持风化振兴文教而建,始为劝善仙观,以劝善为宗旨兼课艺文,至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因欲远追宋代岱山书院之遗风。更兼仙观之名不雅驯而更名为蓬山书院,由士民重为募资建造。当年建成有明楼五楹,楼前有魁星阁一座,楼后有文昌阁大殿五楹,殿之右间设香因祠以祠创建书院有功者,院内建有砚池一方。
光绪十一年,督办岱山委员翟国栋十分热心地方教育事业,在他的积极筹划下于盐务内捐资建造同文塾塾舍五间,山长房二间,辅文阁一座,厨房三间及大门一座,并于岱盐廒名下每年捐洋六百元以充书院常年经费,并为之延聘山长,购置图书,增加求学者的膏火费(似今之助学金),当年就书院读书者为二种人,一为邑庠生(即秀才),一为童生(未考上秀才的)。膏火费的发放,秀才定为三十名,童生十名,至此蓬山书院已颇具规模,藏书楼更藏有四部丛刊全部;二十四史全部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著述。时任浙江学政徐树铭;定海厅同知史致驯均为之作记,(见于岱山镇志卷三),由是蓬莱本外各岛学子为求深造纷纷担簦来此入学,一时成为岱山之教育中心,每月塑望及上下弦四日授课,以制艺、试贴试士(制艺:也称制义,在清朝即为八股文。试贴为一种填充试卷),由山长进行审评文章优劣,文优者生员奖至五名,第一名奖制钱一千文,依次递减,童生奖至八名,初任山长为邬兆权(山长之职务似今之校长),邬去世后则由岑港巡检司呈报定海厅同知,由厅同知命题,阅卷来审定文章优劣,于是在学者之中农家贫困学子,互相砥砺,文风蒸蒸日上。查书院历任山长,有周官锦(湖州举人),吴庆坻(钱塘,丙戍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学政一职是清庭派往各省负责考务的官员,三年一任都是进士出身,在任期间不论官皆大小,职与督抚平行),张联骏,(壬辰进士,曾任户部主事),金致和(副贡),陆懋熏(戊戍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常州府知府),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任为本岛人,宣统已酉科拔贡第一名,曾任江西直隶州州判汤浚,这是满清皇朝最后一次贡考第一名录取的拔贡,按清制拔贡为十二年一科,这之前科考已于光绪三十一年明治废止。然而到了宣统登基,忽然又诏令各省府县选取秀才中的优秀者入贡国子监就读,并予朝考录用,规定府选二名,州县各一名。汤浚就在这年入贡经朝考而荣登榜首,此次考试的试题是“权孙通定朝议论”试官对他的文章评语是“头头是道,切中时弊”并获钦赐“文魁”匾额一方(现保存在汤氏故居),这也是岱山自清以来唯一经朝考获得第一名的贡生。
在汤浚从江西直隶州州判任上挂冠回乡后,曾被聘任为定海修志局主编,主持定海县志修编工作,定海县志修编完成后,着手作编纂岱山镇志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他亲自勘踏本岛各村各岙,采访记录有关生产、风物、乡土人情、遗闻、史实,于一九一八年三月定稿,完成了二十卷岱山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岱山镇志”的编写。化去银元三万八十余元,刊印一百五十部。他是一个诗人,在定海负责修志时还编纂了滃州诗征十卷,他个人的诗作有“衢山唐碑题词二卷;乙卯哀言笔录一卷;戊午望思集一卷;师友渊源录一卷;年谱一卷及杂诗十卷,杂著若干卷。”
纵观当年出任蓬山书院山长之职的均为当时之名流,足见当年的蓬山书院之地位非同一般。光绪三十一年(一九O五年)明诏废科举,同文塾改为蓬山国民学校兼高等小学,校长汤浩(杭州府中学堂优等毕业),综上所述,蓬山书院实为我县文教之发祥地,是当年岱山的最高学府,它体现了我县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在日寇占领时期起至解放前夕,蓬山书院更成了我党抗日斗争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地下革命斗争重要基地。蓬山书院藏书楼首遭日寇焚毁。
解放后,为兴修水利建造水库,书院彻底拆除。
一九九六年在革命前辈前舟山专署副专员王家恒同志的呼吁下,为保这一标志岱山文化历史底蕴兼革命教育基地的“蓬山书院”不被湮没,提请政府批准,并由时任市政协主席姚德隆撰文题字为蓬山书院遗址立碑。二O0二年又由市政府、市文广局部分拨款和地方集资,在旧址上建成大殿五间,王家恒先生为之题“蓬山书院”匾额一块,殿内立孔子像,四壁布置有市县领导及书法家的书法题字,以及有关书院的历史文献记录。书院村村民更以本村有书院而自豪,纷纷出钱出力,以祈尽快恢复书院原貌。于今建成石质碑坊一座作为历史见证以垂永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