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平倭智慧

文/李国华

公元1552年4月24日,王直纠岛倭及漳、泉海盗,巨舰百艘,蔽海而来,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明史之壬子之变

韩国有莞岛,日本有五岛列岛,中国有舟山群岛,分别连结韩、日、中的经济最活跃地区。历史上这三大岛系的海商异常活跃。早在唐代,张保皋以莞岛为基地开展东亚海上贸易,成为赫赫有名的“海上王”。到了明代,王直又以五岛列岛为基地开展海上贸易,扯五峰旗,服三十六岛夷,披绯袍系玉带,自封“净海王”。到1552年时,王直的海上贸易已经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为求进一步发展,他把他的武装贸易舰队驶向了舟山,武装势力已触及了江浙的淮安、扬州、苏州、松江、湖州、嘉兴、绍兴、宁波、台州、温州府等。千里海疆同时告急。这一年是我国传统的以六十甲子循环纪年的壬子年。史家就称此事为“壬子之变”
    壬子之变拉开了平倭战争的序幕。
  平倭战争的头几年,我方谈不上用什么战争智慧。直到胡宗宪任浙江巡按御史,利用王直老家在中国安徽绩溪,其老娘和儿子等还留在家里,把他们囚禁起来;并以开通“海市贸易”为由,邀其上岸谈判。然后逮捕他。
  以谈判去诱捕人家,是以丧失国家信用为基础,是国之大忌。一百多年后,大清取代了大明,明朝余脉也以舟山为据点,向东瀛十七次借兵而不得,终而完不成反清复明大业。使上国之大忌,还是会让后代留下遗憾的。严格意义上说,这条计策还够不上智慧,智慧是在这条计策的运行过程中——:一邀王直前来,礼待有加,任由其大摇大摆离去,这一邀只为取到他的信任,并让他晓得朝廷有“诚意”(如果这时去扣,王直作了充分准备,很难扣下来);二邀王直的身边人前来,让他在无意地看到一个个向朝廷所奏的开通海市贸易报告,进一步让王直晓得朝廷的“诚意”;三邀王直前来,才给作了一个“有来无回”的扣押。就这样,诱捕王直获得成功。我们不得不说胡宗宪的“三邀”是一种平倭智慧。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一个的平倭智慧。
  诱捕王直成功,功劳固然得归于胡宗宪的“三邀”;但还是有客观原因的。虽说三大岛系是海商们的天堂;但也存在土地严重不足,对大陆的依存度高,有不足以建立一个独立的“商业王国”的缺陷。张保皋之于莞岛,王直之于五岛,以及后来“南明”之于舟山,均创造了“海洋经济奇迹”,均没能建设立独立的国家政权,均逃脱不了一个“寇”的下场。王直虽掌有五岛和舟山二大岛系,但也受到中、日二大政权的挤压——日方的津贵久崛起平定了南九州和中方的明朝军队任用囚犯打前锋占领了舟山的多处据点。当王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让大明朝开通海上互市贸易,是他的最好出路。王直这才会中了胡宗宪的圈套。
  按胡宗宪的本意,扣下王直后,让他来一个“无条件投降”,要他把他的喽啰都招服过来,从此结束平倭战争,还东南沿海百姓一个海宴清平的日子。然而,胡宗宪只是一个“省部级”官员,上面还有“省委书记”“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如何处理王直上由不得你胡宗宪了。王直终究还是被斩。王直被斩,引发了平倭战争的第二阶段——剿灭王直在舟山岑港里回峰按排的倭寇主力。
  舟山岑港里回峰,是经过几次峰回路转,进入四面环山的一个狭谷。不用说在冷兵器年代,在现代战争中也是一处攻难守易的地方,解放后的709军工厂就设在这里。王直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作为他的水师大本营,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若读者朋友能到此一游,会看到一个“水师大本营”的种种。这里不枉作为平倭战争主战场的场地(根据史料记载,这里发生的战斗是平倭战争中双方参与人数最多,对局势影响最为重要的一场战斗)。
  当然地理条件再好,你倭寇也只有几千人,被堵在这里,明朝军队源源不断而至,——困也把你困死了。
  可就是困不死。明朝军队已经增至数万,就是拿这区区几千人毫无办法。
  五岛列岛通往舟山岑港的海路分南、北二条。南路经普陀山从舟山本岛进入;因明朝军队占据沈家门水寨,这条路已被切断了。北路从东极三岛经长涂、岱山岛、马目海道(多处涨成平地)进入;多急流险滩,礁石丛生,行船困难,明朝军队无法切断,也就不断有倭寇从五岛列岛从北路送兵员、送供给到岑港。更要命的是东洋刀锋利无边,我方的兵器往往一碰而断,无人敢上前应战。尽管明朝十倍、几十倍兵力于倭寇,只不过是人数多吧了,拿其毫无办法。局势就这样僵持着,僵持着,…如果一直僵持下去,大明朝并非不可能被拖垮。
  平倭战争的第二个智慧出现了。
  这是一个集体智慧。史学家往往把这个智慧的第一功给了戚继光,也有给胡宗宪的。我是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尽管我的不同意微不足道。但我还是要说:这第一功得归于绍兴第一师爷。绍兴第一师爷,胡宗宪的师爷,叫徐谓,大学语文课本中的徐文长也。
  平倭战争的第二个智慧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戚继光兵法”。
  戚继光兵法其实就是“狼筅兵”战法。狼筅,是对抗锋利的日本东洋刀而设计一种兵器,是通过以柔克刚来实现的,是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削成尖状,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丫,每支长约三米。狼筅是只有在平倭战争中才使用过的独门兵器。当我略窥其中一二,忍不住作了一首“酱油诗”:
竹丫尖尖长又长,
刺你眼睛眼睛瞎,
刺你脸上脸上花,
刺你喉咙要你命,
刺你肚皮剖你膛,
斩了一叉生二叉,
叉叉要你倭子命。
 用长长的狼筅对付日本东洋刀,的确是好办法。可这还远远不够。徐渭他们又创造三人阵法:一位力大的是正兵,使狼筅;二位灵活的是辅兵,使盾牌和短刀,保护使狼筅的。如果在战斗中正兵阵亡,二位辅兵没阵亡也要被军法处决。这样,二位辅兵拚死保护使狼筅的了,使狼筅的也可一门心地用专心刺敌。这样的组合很象我们常见的爱情鸟:鸳鸯——一方死去另一方决不独活。这个阵法就以“鸳鸯阵”名之。有了“狼筅鸳鸯阵”后,我方不仅破解了东洋刀的锋利,又在局部战斗中形成“以三敌一”,步兵战斗力得以几何级数提升。我方取得平倭的胜利,自然不在话下。可是,这样的战法对人对已都太过残酷,阵法设计者徐渭,后来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语文课本里说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竟然没有死;曾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度过七年牢狱生活。这是不是一种报应?也只能说只有天知道了。真是:

     斜阳古道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唱蔡中郎!
“蔡”与“戚”近音,可能是后人为了避开“文字狱”,把这首曾在浙东一带非常流行的“瞎子唱新闻”开场白中涉及的姓氏改了一下。
  后来,“三人鸳鸯阵”演变成了“十一人阵法”。由于成为一种集体阵法,辅兵们也不会因“保护不力”而被处决。当然战斗力也大大下降。好在这时的平倭战争基本结束。也无所谓战斗力强不强了。只是“狼筅鸳鸯阵”渐渐在没有实用性下失传了。
平倭战争只十年结束了。 平倭智慧还在继续…舟山有电厂,叫浪洗电厂,应是狼筅兵训练过的地方;岱山县城有“浪击咀”,应是狼筅兵与倭兵激战过的地方;浙江最大船厂——“金海重工”建在长涂“倭井潭”岛上,应是倭兵扎住过的地方;连结这三个点,就是平倭战争年代的倭寇增兵的海道。岱山县城就建在这条古海道上(现已涨成“岛中平原”)。在平倭战争一百五十余年后,这条古海道上的海盗又猖獗起来。海盗的烧抢掠杀,让当地民众怨声载道。
  如何平定这帮海盗?
  在1801年的一天里,定海城的秀才乡试正在如期进行着,而岱山街头出现了一张官方告示:
少年失乡曲欢致冻饿者,有拳力绝人者,渔于海者,父子兄弟有曾戕于寇者,与无此数端而愿从我者,皆画诺。
当天,前来画押参加“剿寇”的有3000多人。也在当天,潮大至,神风发于海上,一枪之发抵巨炮,一橹之势抵艅艎,杀寇四百余人。任谁都要吃饭的家伙。海盗也是一样。这一战下来,海盗再也不敢进入这一带海域。这一带海域就此归入太平。这张布告写得太好了。不是吗?化满腔仇恨为杀寇行动,没用朝廷的一兵一卒,平得千里海疆的安定。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不仅著文歌颂这一战果,还在后来感叹道: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次平定海寇的成功的确称得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范。写这张布告并率领乡勇杀寇的是岱山人叶机。当时,他正在乡试时,被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不拘一格地提拨为“乡勇统领”。这也只是一个任命。这一个任命在没有智慧的人手里,可能什么也干不成。可在有智慧的人手里,往往能成就了一番大业。
叶机平海盗,是发生在“平倭海道”上,是一次平倭智慧继续,我把也归入平倭智慧里了。平倭智慧还在继续…
  岱山的平倭海道的南北二边有二座山,北边的较高,叫磨心山,山上有名刹叫慈云庵;南边的较低,叫护龙山,山上有古刹叫义火寺。奇怪的是慈云庵住着和尚,义火寺里住着尼姑。寺里住尼姑,庵里住和尚,也只有在岱山独有的吧?这里面也有智慧的。海盗往往是一船一船过来的,一船的海盗也就那么几个,一般不敢到寺院去抢动,因为寺院住房着身强力壮的男性的和尚;到住着体弱的女性的庵里抢劫时,一看有和尚出来,就会马上撤下来。你看,这样不战而屈人之兵。多好。
  “所掳妇女昼则剿丝,夜则聚淫之”,这是明史的记载。海寇抢财物也抢女人。抢女人不对,但这不是女人的过错。日子久了,被抢者会和抢者也会建立情愫的,也会产生感情的,而这是封建统治所不许的,一旦这些女人被找到,等待他们的是点天灯了——女人被拨上火油倒吊着活活烧死。
  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同时,也人们带来了智慧。当人性的智慧充实人的头脑之时,海寇往往会变成海商,倭寇会成为海客,平倭会演变成一种博弈。在博弈中,海寇向海商转变的道路渐渐通达,海洋将不断为我们的祖先造福,海洋文明的时代也会随之到来。可是,封建的农耕统治在拒绝着海洋文明时代的到来。近日,我去衢山观音山看“天灯台”,去长涂高鳌山也看“天灯台”,去东极去有生长了几百年的桑树林,在询问当地长者中得知,其下曾发现累累的带有女性特征的白骨。这就是 “点天灯”的留存,好多如花如玉的女子就这样成为一堆堆白骨。可这些女子就是让海寇向海商转变的最好良药啊。如王翠翘、绿珠之于倭寇二大头目的徐海。当时的统治怎么就想不到这一层呢?
  平倭,平倭战争,平倭战争所产生的平倭智慧,为后来的海岛人民对付海寇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明、清统者能把平倭智慧纳入到正统的轨道,海商也不会始终被冠上“寇”了,历史上的中日韩关系也不会如此紧张了。
呜,呜——,我为古代东亚海商哭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