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徐福浮海东渡的起因和路线
志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上会稽山,祭大禹,住鄮县三十余日。始皇遣徐市入海求神药”,后徐福浮海东渡。徐福作为中国和日本两国交流的“鼻祖”,徐福东渡的故事是传说还是历史,中国和日本的文化界都存在着很多争议。本文作为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史料,对徐福研究的有关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求方家斧正。
一、徐福其人
据《辞海》载:“徐福,本作徐巿,字君房,秦方士,琅琊(今胶南琅琊)人。通道术,精阴阳,与当时的齐国方士侯公、燕国方士卢生均为至交。”后来徐福浮海东渡,去了蓬莱、方丈、瀛州,“……请得童男童女数千人,乘楼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又“逮沈羲得道,黄老遣福为使者,乘白虎车来迎,由是,后人知福得道。”明天启《舟山志》载:“徐市(福),盱眙人,尝为始皇侍直。”清光绪《定海厅志》:“徐书(福),盱眙人,尝为始皇侍直,因得请以童男女五百人入海求长生之药,相传为岱山云。”
关于徐福的祖籍,有多种说法:一是今山东省龙口市徐福镇人;二是山东省胶南市人;三是江苏赣榆县金山乡徐阜(徐福村)或江苏盱眙人。据江西《草坪·徐氏宗谱》之徐氏历代源流中记有“受姓祖,讳巿。因始皇游海上,上书。娶卞氏。”说明徐福娶卞氏为妻。
徐福是徐偃王后裔,是徐偃王的29世孙。据三国(220—280)时徐庶(今河南禹县人)编《南洲·徐谱》载:“徐仲公,为徐偃王二十六裔孙。仲生二子,长讳长,次为延,延即尚也。长生猛,猛生咨与福(巿),福率祖人入东海祖洲(即今之日本),尚知福将反,遂令其曾孙隐居洪都(即南洲,今之南昌),该不及避,令其子坚隐居南洲,自此寄居南洲,八代至稚……。”又据徐偃王五十三世裔孙、唐朝徐懋功编《徐懋功家谱》载:“徐福者,又称徐巿或希,谱名徐议,字君房,其父讳猛,祖父讳长,从祖父讳延(即尚),曾祖父讳仲,高曾祖讳诜(即金文铣)。福之长兄讳谱,福率振男女各三千人入东海祖洲。谘居琅邪,今山东徐氏者为徐偃王二十九裔孙徐谘之后。徐福一支入东海祖洲,不复返也。徐该与徐福同曾祖父,延(即尚)知福反,入东海祖洲止王(秦始皇)不来,为避秦始皇灭门之祸,随令其孙该潜居洪都(即今之南昌),自此世居南洲。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
二、徐福为何浮海东渡求仙的起因
据史料载,徐福自幼聪颖,精思巧想。长大后,精读百家之书,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然对邹衍的“阴阳五行”、“五德终始”之说以及黄老医药之书却有所独钟,尤其邹衍的“大九州岛岛”之说,更令其向往与倾倒。徐福凭其聪颖善悟,不久则成为著名方土,其求仙采药的足迹遍及齐、赵之地。
徐福浮海东渡求仙的起因,一说是源于为秦始皇做了皇帝想成仙,求长生不老之仙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称自己为始皇帝,梦想“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一心想使自己的帝业传之无穷。徐福东渡一事,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显示统一天下的神威,礼祠齐地的八神主,自咸阳出发,巡察齐郡东部沿海边陲之地。并召见著名方士徐福,徐福见始皇求仙心切,投其所好,则上书言道:“北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皆须斋戒,望与童男女求之。”秦始皇准了徐福所请,并令人将海中小岛辟为斋戒之岛。令他曾几次渡海,求仙采长生不老药,徐福就是这种情况下航行入海的。
二说是,因为鬼谷先生所言“祖洲有不死之草”。据元代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号全阳子)修撰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鬼谷先生,晋平公时人,姓王名诩,不知何所人。受道于老君,入云气山,采药合服得道,颜如少童,居青溪之鬼谷,因以为号。”秦始皇遣使赍草,以问先生,先生曰:“巨海中有十洲,祖洲有不死之草,生于琼田之中,亦名养神芝。其叶似菰,而不丛生。一株可活一人耳。”所以秦始皇令徐福,发童男、童女各3000千人,率楼船等入海寻祖洲。
三说是,因为安期生所言“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秦始皇第三次东巡碣石,使燕人卢生寻访仙人羡门、高誓, “考入海方士”, 安期生、侯公、侯生、石生、卢生、韩终等方士,就在这段时间被分期分批派出,纷纷入海求仙,几乎形成了一个高潮。三年之后(公元前212年),始皇一一查究:安期生出海时,封还黄金白璧,飘然而去。据魏晋文学家、医学家皇甫谧《高士传》记载:“安期生者,琅琊人也,受学河上丈人,卖药海边,老而不仕,时人谓之千岁公。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直数千万”。秦始皇离去后,安期生委弃金宝不顾,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因而秦始皇派遣徐福等人前往寻找安期生,但“未至蓬莱山,辄遇风波而还”,费以巨万计,数岁无功,终不得药。韩终等人始终无消息回报,侯生、卢生竟敢肆意诽谤,“重吾不德”,甚至相约“未可为求仙药”,于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偷偷跑了,实在是死有余辜。恼怒的秦始皇一气之下,遂逮捕咸阳诸生,令御史审问,在咸阳活埋了460多个儒生、方士,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还有一说是“徐福”为避秦始皇的暴政,经朝鲜半岛而至日本。根据近代学者研究,日本的出云族,便是“秦”系的中国民族。中国秦系的移民,对日本文化的贡献极大。他们多业蚕桑与绢织,圣德太子非常赞美他们开发日本经济之功,叹为“国家之宝”。徐福及其所率众人的后代大多已不再姓徐,他们后来因居邑封地而受姓的,有波多、波田、惟宗、时原、香登、高尾、已智、山材、樱田、三林、长冈、奈良诸氏。还有采用与“秦”之读音相同的羽田、羽太、博多等日本姓氏。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也自认是徐福所率众人后裔,羽田孜曾介绍过:徐福东渡日本后,所率人员分成两支,一支留在富士山下的山梨县,以秦为姓,另一支则迁移到长野县,取姓羽田。至今,羽田家庭的宗祠上还悬挂着“秦阳馆”的匾额。
三、关于徐福浮海东渡的路线
关于徐福浮海东渡求仙之事,在中国历代史书上有许多记载。据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关徐福的记载共出现五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又:“始皇出游。……并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巿等入海求仙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顾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乃令入海者赍捕巨渔具,而自以连弩侯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得平原光泽,止王不来。”
徐福东渡日本,在后世的史书数据中也有记载。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也有记载:“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后汉书》中,把徐福入海求仙事件附在倭国之后。五代时期义楚和尚所写《义楚六贴》载:“日本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汉书·伍被传》载:“徐福得平原大泽,止王不来。”》)。清康熙《定海县志·卷八·遗事》载:“秦始皇等会稽山刻石记功,听徐市言,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始皇留句章(秦时置县,后废置贸阝县)三十日,今鄞州大雷、慈溪达蓬,俱传始皇遗迹,则定海为始皇所经巡,徐市所栖止,非傅会之说矣。”
俆福东渡前后一共有两次,公元前219 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东巡至琅琊,徐福第一次请求入海,规模较小,没有成功。关于徐福浮海东渡的路线,众说不一,有河北省的秦皇岛和黄骅附近说、江苏省海州一带(现在的连云港赣榆县)说、山东省登州湾(龙口市黄县)及胶州湾徐山(青岛)琅琊、成山头说,但都是北路航线。笔者认为,徐福第一次出海求仙的出发地,应是历史上有所典籍记载的徐山。《太平寰宇记》载:“徐山,《三齐记》始皇令术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药于蓬莱方丈山,而福将童男女二千人于此山聚会而去,因曰徐山。”但“未至蓬莱山,辄遇风波而还”,而隐居于浙江象山。明《嘉靖·宁波府志》云:“秦始皇东行郡县,………遣徐市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而象山之西,名小蓬山者,市遂居焉。始后皇闻之,驯至贸三十余日。”又清道光《象山县志》载:“元人王传宗《井亭记》云:象邑蓬莱之路,奚始乎祖龙氏(秦始皇)命徐福涉蓬莱山掇长生不死之药,憩兹筑帝,凿井以观焉”。
第二次是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秦始皇在左丞相李斯与中车府令赵高随从下来到浙江,渡钱塘,登会稽,祭祀过大禹,然后“望于南海”。《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浮江下,……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及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乖渡,并海上,北至琅邪……”刻石是始皇创造的宣传工具,始皇三十七年的会稽刻石,碑帖全文288字,由李斯撰写,碑文内容为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以小篆手书碑文。特别强调了封建伦理的规定:“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舆地纪胜》载:“鹅鼻山在会稽西南七十里,一名刻石山,自诸暨入会稽,此山最高。秦皇刻石颂德其上。”也有说在慈溪县东部的姚江、慈(庐)江一带的秦望山或达蓬山。
秦始皇到了浙江,东下鄮县后,当即派人传召徐福,徐福因曾在秦始皇面前夸了口,说自己能入海求得仙药,可九年过去了,耗费很大,仍一无所获,他担心会因此遭到秦始皇的严厉惩罚,能说会道的徐福自称见到过仙人,仙人以礼物太薄,拒绝给予仙药。还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此事在《秦始皇本纪》有记述:“方士徐福等入海求仙,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秦始皇听后同意了,命徐福先随驾巡行,去慈溪海边设坛祭神。秦始皇又下诏派给徐福3000童男、3000童女,并资以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和百工、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令徐福再度入海去仙山求药,不得再误。徐福根据秦始皇的旨意,更换了出海地点,选在慈溪市南面海拔高400多米的香山脚下,后因徐福在此启航东渡,故改名达蓬山,意谓可以到蓬莱仙境。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为此作《达篷纪游》诗一:“东尽观沧海,往事一慨然。浪中数万迭,黥背血千年。 何物秦始皇,于此求神仙。”这次徐福再度率众出海,秦始皇再也等不到徐福音讯了。当年秦始皇就病死于沙丘(今河北世鹿东南),终年五十岁。而徐福“得平原广译,止王不来”一去再也不复回了。
笔者认为,徐福在第二次东渡到达日本的启航地是浙江慈溪的古句章港(慈溪达蓬山),因为从徐福出海的航行路线看,南路航线是从冬季到春季这个时节,借助北风的吹动,从连云港附近出发过宁波、杭州而南下,然后东进到东海翁山(舟山群岛),由东海乘黑潮的流动,可到达九州岛岛的南岸和西岸。历史上浙东地区凡去高丽、日本等国家的商舶均在舟山海域站潮(驻泊)、避风,或进行采购补给变。所以徐福船队先经位于杭州湾外的灰鳖洋,到离慈溪达蓬山不远舟山群岛七姊八妹列岛东霍山(非中街山列岛的东福山),又在蓬莱仙岛岱山驻舟,后经大衢山,西转嵊泗洋山,驻舟徐公岛,而后直航日本。此说有地方史料为证。
据宋延佑《四明志》、宝庆《慈溪县志》记载:“大蓬山又名达蓬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上有岩高五、六丈,左右二崖对峙,如斗鸡石,秦始皇东游,欲自此入蓬莱仙界,故名”。另据天启《慈溪县志》记载:“秦始皇登此山,谓可以达蓬而东眺沧海,方士徐福之徒,所谓跨溟海,泛烟涛,求仙采药而不返者也。”慈溪县城东30公里的达蓬山上有秦渡庵画像石刻,至今犹在。秦渡庵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18年秋),原名“东渡庵”,是徐福后人为纪念徐福东渡而建,也是我国唯一保留下来的徐福东渡的历史遗迹。约刻于唐宋间,反映徐福率童男童女从达蓬山东渡出海史实的摩崖石刻,也是全国唯一幸存的反映徐福东渡的历史古迹。
笔者还认为,徐福在象山蓬莱观隐居、在慈溪达蓬山启渡、经翁洲蓬莱山和徐公岛寻祖访仙、最后避祸东渡是有原因的。因为浙东是徐偃王后裔移居地之一,又是安期生、羡门等仙道隐居之地。徐福作为徐偃王后裔和方士,出于同样的心理来浙东选择浮海东渡的路线是有一定根据的,这些都可以在旧志中得到佐证。据后汉《东夷传》载:“徐之始亡,偃王北走徐山(徐公岛),后乃至越之甬东。”宋乾道《四明图经》载:“翁山在昌国县东,乃徐偃王所居之地,旧址犹存。”宋宝庆《四明志》载:“抱朴子论古仙者之药,以登名山为上,而以海中大岛屿,若会稽之东翁洲之类者次之。偃王之所避地也,是有故城之墓。……乾道间耕者於翁山下得铜鼎,一无足而有耳,耳亦不穿,中可容斗余。而底之埃墨犹在。以归,进士陈节谓炼丹之遗器……徐偃王庙在昌国县东,地名翁浦,俗呼为城隍头。”
笔者认为徐福船队第一个站潮候风处,应是距今慈溪市大篷山附近岸线约18公里,与岱山岛隔海相望的七姊八妹列岛中的东霍山。东霍山陆域面积0.18平方公里,岸线2252米,最高点为海拔62.9米,不易攀登。元朝学者吴莱(1297~1340)从礼部辞归后,又出游舟山普陀,写下了《甬东山水古迹记》:“……东南望霍山,山多大树,徐市(福)盖驻舟于此,土人云,自东霍转而北行,尽昌国北界,有蓬莱山。众山四周峙立,旋绕小屿,屹如千尺楼台……舟经其上西转,则为洋山。”在秦定元年(1324),吴莱还在他的《磐陀石观日赋》,再次写到游历过的东霍山:“……逮层溟之毕露兮,屹东霍之岩峦。念列仙之独往兮,扼羡门于波澜……”提到为方仙道的燕人羡门也曾在东霍山隐居。
旧志中还有一说东藿山为中街山列岛中面积2.95平方公里的东福山,但与徐福船队航路似不附,笔者存疑。宋乾道《四明图经》载:“东藿山在县(昌国)东北海中四面大洋上,有虎豹龙蛇,人迹罕至,耆旧相传,古有仙者隐于此山,有石碁盘,四围皆修竹,风至则竹枝扫盘,绝无纤尘,若人使之然。”宋宝庆《四明志》记载:“东霍山在海之东北,环以大海,世传徐福至此山,有石宛如一枰(棋盘),修竹森立,风枝拂扫,常无纤尘。……而旧志所说虎豹龙蛇,人所不至者,妄也。”又元朝大德《昌国州志》载:东霍山“在海东北,环东洋,世传徐福至此山,有碗如一样修竹森立,风枝扫拂,常无纤尘。”
第二站是到岱山本岛。徐福船队从东藿山北上,经过火山列岛的大小宜山(渔山),后经东沙角外海域进岱山岛东茹山(东沙)泗洲堂渡一带站潮候风。宋乾道《四明图经》载:“蓬莱山,在县(昌国)东北四百五十里,四面大洋,耆老相传,秦始皇遗方士徐福入海求神仙灵药,尝至此。”南宋祝穆撰《方舆胜览》也载:“蓬莱山在昌国州,徐福求仙之所在。”
第三站是从岱山本岛经岱衢洋到嵊泗列岛西部的洋山岛,再经黄泽洋,在川湖列岛的徐公岛附近站潮候风。而后经白节峡水道过黄龙山东,再经花鸟山,借助季候风和运用自然海流,横渡东海,经值嘉岛(今平户岛和五岛列岛),而直达日本九州。也有一种可能是横渡东海后,再过高丽(韩国)最西南端的黑山岛至济州岛,再由济州岛转而实现登陆日本。
其后,唐、宋时经舟山群岛抵达高丽、日本列岛的东方航路之南方海路,也大抵是依南方海路而行。唐时东海南线,即中国明州-舟山-横渡海峡-冲绳-种子、屋久诸岛-汸津-九州-平户岛-转航北上抵达日本大阪。两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东向日本、高丽。其路线,自明州启航,斜向东北横渡东海,至日本值嘉岛,再转航博多。又如宋人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宋史·高丽传》中所描述的路线是从从明州沿海出发,经梅岑(普陀山),过海驴礁、蓬莱山、大衢山、至东半洋礁(黄龙山之东),过白水洋、黄水洋、黑水洋,抵达夹界山后入高丽境,再到黑山岛,进礼成港,后至高丽王都开城。
四、徐福定居日本之说法
在近现代和当代,一些学者认为徐福的入海是为了逃避秦始皇的虐政,是有计划的海外移民。对徐福定居日本这一课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日本幕府时代(明朝)《西国三十三个所名所图会》中的徐福抵达日本时的情景图
据徐福七世裔孙秦福寿着、山宫二所大神宫司宫下源大夫义仁在建久3年3月(公元1192年)所抄写的《宫下富士古文书》(又名《徐福古问场》,山梨县富士吉田市宫下义孝家藏)载:“日本第七代孝灵天皇(大日本根子彦太琼尊)时,徐福船队抵日本,先后抵筑紫(九州岛岛)、南岛(四国),最后,到达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把7个儿子改为日本姓氏,长子姓福冈,次子姓福岛,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后把他们分别派往7个地方。从此,徐福的子孙遍及日本各地,逐渐繁衍起来。徐福则自称秦之徐福。”《宫下富士古文书》还载:“徐福一行,奉秦始皇之命,到富士山采取不老长寿之药,因以居之。”
又据岩垣松苗著《日本国史略》载:“孝灵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来。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赍三坟五典来聘。福求药不得,遂留而不归。或云,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日本人认为徐福在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日本新宫市还保留着徐福和他的侍员七人墓、徐福祠等遗迹,每年八月新宫市还要举行大祭仪式。
日本南朝大臣北畠亲房在1339年所著的《神皇正统记》也有徐福东渡到日本的记录。《神皇正统记·第七代孝灵天皇》载:“四十五年乙卯,秦始皇即位。此始皇好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于日本。日本欲得彼国之五帝三皇之遗书,始皇悉皆送之。其后三十五年,彼国焚书坑儒,孔子之全经遂存于日本。此事,异朝之书有载。”
据笔者考证,孝灵天皇在公元前290 年(辛未)53岁时即位,在位76年,享寿128岁。徐福船队抵日本,应是孝元天皇时,即公元前210年(孝元天皇五年)。
五代后周时的《义楚六帖·城廓·日本》载:唐天成二年(927),日本醍醐时代的真玄宗高僧弘顺(宽辅和尚)来中国时,把流传在日本的关于徐福求仙到过日本的传说讲给义楚听,后来义楚把这一内容整理他的《义楚六帖·城廓·日本》中:“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山,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耸,顶有火烟,日中上有诸宝流下,夜则却上,常闻音乐。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宋欧阳修作《日本刀歌》,明确指明徐福所滞留的地方就是日本,将徐福传说与日本之接轨。“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元吴莱作《听客话熊野徐福庙》:“大瀛海岸古纪州,山石万仞插海流,徐福求仙乃得死,紫芝老尽令人愁。”明确地指出徐福所到达的为日本纪州熊野。
明人薛俊1530年蓍《日本考略•沿革考》载:“先秦时,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不得,惧诛止夷、澶二洲,号秦王国,属倭奴。故中国总呼曰‘徐倭’。”
日本的徐福遗迹大多分布在日本九洲的新宫、熊野、佐贺等地区,徐福像、徐福墓、徐福祠、徐福登陆地遗址,徐福汲水的御用井等,有56处之多。日本佐贺县佐贺市金立町金立有“徐福长寿馆”,还遗留着许多有关徐福的传说,如:《浮盃地名的由来》、《单边叶芦苇的传说》、《御手洗井户的传说》、《新北神社的神木“白檀”》、《与阿辰的爱情故事》、《仙药》等。
参考资料: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宋乾道《四明图经》、宋宝庆《四明志》、明天启《舟山志》、清光绪《定海厅志》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元吴莱《渊颖吴先生集》
岩垣松苗《日本国史略》
北畠亲房《神皇正统记》
相关阅读:
- ·岱山古名“蓬莱”与徐福求仙的关系(2012-04-17)
- ·史记有述:徐福在今舟山群岛蹲了8年(2012-04-17)
- ·漫话徐福文化(2012-04-19)
- ·从徐福传说看舟山与日本的文明对话(2012-07-12)
- · 徐福东渡驻舟山泊地的探论(201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