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人吃芋艿的传说
岱山人婚宴上有特有的烤芋艿一菜,在渔家婚宴上,这是一道唯有岱山海岛特色的菜肴。《本草纲目》记载:“芋粥竟肠胃.令人不饥。”芋艿含有丰富淀粉、植物蛋白质、植物纤维素、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既可当粮食蔬菜,又可当药治病。 芋艿性甘、辛、平,入肠、胃二经,具有益胃、宽肠、通便散结、补中益肝肾、添精益髓等功效。可主治胃气虚损、肝肾亏虚、大便秘结、痞瘕、瘰疬等病症。岱山人婚宴上会端上一大碗带皮烤熟的芋艿。在一席婚宴中,只要少上一道烤芋艿,就算你大鱼大肉、全鸡全鸭,婚宴也不被认为是丰盛的。而一道婚宴上,一下子上了两道烤芋艿菜,一道是烤芋艿,蘸着用舟山红虾做的虾子酱一起入口,口感绵密,咸香味满嘴,顺喉而下,表示好运连连;还有一道是香气四溢的拗鸡芋艿,俗话说:“九月九重阳,十月芋艿屙虫拗鸡娘”。拗鸡芋艿汤汁香甜,完全渗入芋艿子之中,芋艿子软糯,吃了还表示早得贵子。吃喜酒的人就会感觉到婚宴特别丰盛,夸赞办婚宴的东家客气。就是在日常饮食中,岱山渔农家也将芋艿当作上等大菜。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有客,总要上一道红烧芋艿头。“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表明自己经历丰富引以为自豪,更何况出海抲魚吃芋艿也能填饥,因而岱山渔民对奉化芋艿头更是珍视。
岱山人爱吃芋艿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在明朝,倭寇经常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抢掠烧杀,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明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浙江参将,抵抗倭寇入侵。嘉靖三十八年(1559)他亲自到义乌一带招募农民、矿工3000人当兵,编练成一支会摆鸳鸯阵、屡战屡胜的“戚家军”。这年中秋之夜,戚家军在营地庆祝剿倭胜利,不料夜半时分,前来偷袭的倭寇把戚家军团团围住在一座荒山上。几天之后,戚家军粮草已绝。戚继光在加紧防守的同时,派出部分兵士去挖野菜草根充饥。兵士们发现在山上水洼里长着许多不知名的大叶子植物,连根拔起露出了黑乎乎带毛的根痉,去掉黑皮后发现里面粉白如玉,于是私下煮熟后试吃,觉得味道尤其香美,几个吃下去就填饱了肚子,兵士们忙把这些东西拿给戚继光品尝。戚继光吃后大加赞赏,于是问这美食名叫什么,士兵们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戚继光灵机一动就说:“为了纪念这次遇难,我看就把它取名为‘遇难’吧!”当晚,戚继光又和大家伙们饱餐了一顿“遇难”,肚皮填饱人也有了精神气儿,戚家军一口气奋勇杀入敌阵,全歼了倭寇。
这一年,时任参将的戚继光亲率戚家军经黄大洋入长涂西口进长涂港剿倭寇,大获全胜后,戚家军在一段时间里驻防长涂港,追剿在舟山海域流窜的残余倭寇。戚家军见当地百姓被倭寇抢掠后生活困难,于是拿出一些带来的芋艿送给周边老百姓充饥。因戚继光是山东人,山东方言“遇难”与岱山方言“芋艿”谐音,后人便渐渐地把“遇难”说成“芋艿”。为了纪念戚家军抗击倭寇的功绩,从此岱山一带就形成了每逢婚宴必吃芋艿的特有风俗习惯,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关阅读:
- ·岱山岛名探源(2012-04-16)
- ·试论岱山礼仪习俗的历史渊源与变迁(2012-04-16)
- · 岱山泗州堂与吴越王宝塔(2012-04-16)
- ·鸦片战争期间:岱山的抗英斗争 (2012-04-16)
- ·清代岱山岛有130人考取秀才(20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