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东沙鱼厂
岱山东沙镇毗邻盛产大黄鱼的岱衢洋,是渔业供养、海盐集散、鱼货加工聚集的理想之处,古老的东沙渔镇涌现了大量的鱼厂,当年东沙有大大小小鱼厂127家。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海禁开放”、“渔业复兴”。东沙镇毗邻盛产大黄鱼的岱衢洋,其港湾船埠众多,泊船滩涂宽阔,是渔业供养、海盐集散、鱼货加工聚集的理想之处,历来被视为取材纳宝的黄金之地,为古老渔镇创造了置地筹资办鱼厂的最佳条件。
东沙民众认识到置地办鱼厂是一条本轻利厚的富裕之路,制鲞业更是小镇之大利也,故置地设厂,自此以渔兴市。
鱼厂建厂房,“先落桶,后砌屋”
渔业兴、百业兴,而岱山更是以盛产海盐闻名,用海盐腌制鱼鲞(大黄鱼鲞为主)等,就地取材,价廉物美,是当时海岛唯一理想之海产品加工的好办法。
开办鱼厂大多选址在海脚边上,旁辟有空旷场地,为的是鱼货加工以及运销便捷。雇佣货船从“二头洞”(今岱西双合山)装来各种各样石材,由石匠师傅驳好石坎,砌好石墙,筑好埠头,平整好场地;到木材行购置福建产的优质杉木,叫木匠用串锯将大木头锯成2.20米长,3—4厘米厚的桶板,晾晒数日,等桶板干燥后再由箍桶师傅箍成能容纳100担(每担50公斤)左右鱼鲞的大桶,也有能盛200担的,在大桶底板稍靠边处凿有一直径约10厘米的洞,然后放入早已设计挖掘好的窟窿里,洞底和洞沿周围须留有隙缝,以防桶板紧贴墙壁潮湿腐烂,桶高出地面25—30厘米,桶四周铺上石板,拔掉桶内长约20厘米圆锥形的木紧头,让地下水渗入空桶内,那样做既能保养桶板又可防止地下水增高将桶顶起来,这就称为落地桶;落地桶上面设置搁设梁,搁设梁上面铺好木板,可供搁设篰篮、放板凳、管厂人员临时睏觉之用,可以随时拆卸,简单实用;落地桶之间留有可供人员行走的间隙,亦有两桶相依,不留空隙,待所需要的所有落地桶落地安顿好以后,即大兴土木,开始建厂房,民曰“先落桶,后砌屋”。
各鱼厂房屋(桶间)均按照落地桶放置形状而建造,一般多为一长二横,依正大门直对和横排各2—3间。鱼厂房屋每间之间屋柱多设在间与间的中间,不碍行走和劳作,每间相通。屋内铺石板,里面高、外面低,便于流水,厂间(桶间)无槛,无厂门,三面墙壁上装有石凿花雕格红色石头窗,俗称“漏窗、风凉窗”,既透风又牢固,石窗上的花纹各异,有如意的、金钱的、缠枝的、各种福字的……颇具特色。
鱼厂内生产生活用具,一应俱全
各鱼厂内除桶间外,还置有盐棚间,一般能藏盐200—300担不等,干品栈货间、工具间和寝室等辅助房,各家鱼厂一般根据加工鱼货1000担以上配置晒鱼场,按规模大小,雇有若干名管厂人员,其中1人为主管,负责鱼厂内鱼货腌制、出桶、晒鲞、打包(理件头)等一系列加工工序。
鱼厂内还有些许浮桶,每只大致能腌鱼货20担,能灵活移动,荷包桶能容250公斤,蟹扁桶、陶瓷制的尺六大缸等在鱼货加工时作应急备用。还有晒鱼用的竹篾片制作的长方形篾垫、竹笠子、盐箩、竹耙、桃子竹竿,木板制的腌货板、腌货高凳、劈鱼矮凳、鱼胶桶、挈档桶、舀水畚斗、驳鱼舢舨和铁锹、半圆形鲞卜刀、秤、灯笼、汽油灯等生产和生活工具,一应俱全。
各家鱼厂天井偌大,全部石板铺就地面,四周筑砌阶沿,高约10厘米,鱼厂正面石库门庭上,凿有鱼形状的拴绳孔,供夜间挂灯之用,配有双扇大门,均黑颜色,每扇大门铸有双狮铁头,外加铁环拉手,双扇大门间装有长25厘米、宽20厘米的木质大锁,并由圆形直径约2厘米、长30厘米(连握手柄)的硬木和竹子制成的钥匙开启,不生锈,防腐烂又牢固,石步阶多按地形而造,级数不限,置活动木门槛,可随时脱卸。
彼时东沙有大小鱼厂127家
东沙鱼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鱼厂大多设在濒海地段,因地皮紧张,住宅却在平坦的居民区和闹市区;二是鱼厂与住宅建在一起,并且多在较平坦地段,以四合院为主,建有石库门,亦有楼房的,楼上住宅,楼下厂房;三是自己出资建造开办鱼厂,然后将鱼厂出租给外乡人和外地人经营鱼货加工,从中牟利;四是祖孙三代都沿袭经营一家鱼厂,厂名却各自易改而不曾相同,故厂名有重复产生;五是戏称“饭桶厂”,加工鱼货桶口少,不足百担,资金缺乏,时停时办,很不稳定,多自产自销,本地销售为主。东沙镇自清、民国至解放初期有陈春记、一懋园、孙顺昌、金新记、丁顺记、陆顺源、金全记、夏全兴、虞永泰、富源、恒昌、林堃记等127家大小鱼厂,总桶口为10余万担之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绝大部分鱼厂进行了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了公私合营,由国营岱山县水产供销公司所取代,设东沙水产经营组,后更名为东沙水产收购站,国营宁波、奉化水产供销公司在东沙兰田路、沙河口、念母岙各有规模不小的水产加工厂。
相关阅读:
- ·旧时的东沙渔业管理机构(2012-04-17)
- ·旧时东沙渔汛 沙滩头流行“唱新闻”(2013-07-13)
- ·鉴真东渡与蓬莱海道探幽(2012-04-16)
- ·东沙历史上的渔业公所(201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