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重建岱山书院的昌国州判官许广大

许广大(1309—1353年),谱名具瞻,号龙城,天台城关人。乡试江浙第二十名,会试第十八名。能诗,有诗传世。历官昌国州判,武义县尹,鄞县尹。《中华许氏·元朝名人》载:“广大公:许广大,字真瞻,天台人也。登进士第,历官昌国州判,武义县尹,皆以廉能闻,元至正元年辛巳 (1341年)与至正廿七年丁未(1367年)中调知鄞县,平差役,辨讼记,礼者德,奖拔后进。岁卒,祷雨辄应,民歌颂之。 ”

  宋时创建岱山书院

  宋咸淳七年(1271年),蓬莱乡岱山村人魏矩等创建岱山书院。刘黻捐公币以助,且岁减酒息钱。咸淳九年初建成。请乡先生许定正席,乡之人士得以藏修息游其间。为此,宋史馆校阅慈溪人黄震撰《岱山书院记》:“咸淳七年,魏君榘等因请于郡太守刘公黻,得酒坊废基,创岱山书院。 ”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岱山盐场官徐应举、朱许芳心想做好事,购了三间民屋将书院迁于市,以存其名。当时虽有山长之设,“实未有所赡焉”。在元大德元年(1297年)完成的《昌国州图志》载:“有学官一员称山长,屋宇三间一厦,无恒产。 ”说明岱山书院仍然存在。但岱山书院“恒产皆无”。

  由于岱山书院位置偏僻,物质条件差,山长难聘。如元至治元年(1321年)进士、建德县尹吴师道之父吴缺辛(字伯祥),“至大初升岱山书院山长,以涉海远不行。 ”到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由于此举未向江浙行省呈报,好事变成了坏事,省里以为书院停办,遂予以注销。

  任昌国州判官兴学

  元统元年(1333年),许广大进士及第。元统三年(1335年)6月,许广大被授予庆元路昌国州判官,当时知州是奉训大夫文朵儿八歹,昌国文风不振,学宫废圮已久。广大任上第二年至元二年(1336年)就重建岱山书院。

  元至正《四明续志》载:“州判官许广大兴建设颜子像以配享,仍给富九都沙涨涂田,以供祀事。 ”屋宇有门楼三闲,礼殿三闲,讲堂三闲。赡学田土,富九都沙涨河涂田大小一十四所。另有废酒坊基一所,见行种植,添助春秋祭二丁、朔望祭奠师儒之支用。当时的岱山书院,为元代庆元路12所书院之一。但由于许广大升任武义县尹,而后岱山办学难度增大。

  到元末明初,行省授歙县人黄文敬为岱山书院山长,岱山书院也只是“岱为海岛,隶四明,渺然波涛之黑,蔚然林薄之荫,精舍数椽,命官任教,将以文明被于幽遐。”《钦定四库全书》明陶安《陶学士集》中“送黄文敬长岱山”:“都门烟柳去年时,回首文光照岛夷。半石琢成司寇像,空庠留得侍郎祠。坐看贾舶分盐利,自笑行囊少俸资。最是郡城文献地,不妨来往结相知。 ”

  此时,温州人、元秘书监丞陈麟字文昭,隐居岱山,“以海乡僻陋,为兴岱山书院,严师弟子之职。暇日,复与其里人聚石为台,陈篮、簋、爵、斝,盛升降揖让,如乡饮酒礼,父老见而荣之,争令子弟为学,变其习俗。 ”岱山书院至明代圮。

  积劳成疾猝死任所

  许广大不久又升任武义县尹。正好碰上武义熟溪发大水,屋毁垣颓,县城危在旦夕。

  广大与属吏组织民工伐木采石,在河堤旧址夯下六千多根木桩,固定住一万五千方石块,筑起高一丈五尺、长二百余丈的大堤,并在堤南填上泥土、木柴,来减弱水势。从此,水患消失,老百姓感激万分,管这堤坝叫“许公堤”。

  后来他因丁忧离任。服孝期满,出任庆元路鄞县尹。在任五年,减轻徭役,昭雪冤狱,精简机构,恢复甬东书院。

  鄞县县尹许广大勤政爱民,积劳过度。时有部官来庆元路视察,他在汇报公事时突然病倒,送回县衙后就去世了。

  鄞县老百姓争着为这位清廉的父母官捐款办丧事,沿路设祭,并建立“遗爱碑”,请他的同榜进士刘基作记,还将他崇祀乡贤祠,以表示对为人民做过好事的官吏永志不忘。

  许广大能诗,写得简淡幽致,有隐者之风。如《寒岩》:幽寻入藤萝,谷转樵径少。夕阳度远岑,钟声出林杪。阴风吹空壑,招提极深宵。宁有茹芝人 冥搜事幽讨。挥手谢时人,高蹈群峰表。石床思旧游,春林忽啼鸟。夜来山雨多,岩峣落清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