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地名调 寻访大长涂
大长涂有一首地名调,把岛上主要的村落和地名都贯穿起来。为了寻访这些地方,由熟知当地的师傅开着车,我们再一次走进了大长涂。
一首地名调
大长涂的这首地名调是这样的:“西剑庙朝南砌,拐过宜是皇坟墓。皇坟墓真岙拐,拐过宜是郑家岙。郑家岙长沙滩,拐过宜是中柱山。中柱山造孽(吵架,方言)岙,拐过宜是戚家岙。戚家岙腾(住,方言)货郎,拐过宜是走马塘。走马塘缺(吃,方言)白饭,拐过宜是泥黄关。泥黄关腾堕婢(旧时指剃头师傅,指下等人),拐过宜是剑西岸。剑西岸出妹妹,拐过宜是尖嘴类。尖嘴类常打船,拐过宜是前黄沙。前黄沙依溪坑,拐过宜是杨梅坑。杨梅坑大沙滩,拐过宜是东剑山。”
许多外地的朋友一看这首地名调,第一个问题会问,“拐过宜”是什么意思?舟山人用方言一念就知道了,是“拐过就”的意思。大长涂多山多拐,真正的山路十八弯。车子一转弯,一个村落可能就出现在眼前了。
整首调子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把各个地方都依次排列起来。可能因为后来修建道路改道的缘故,我们走的顺序略有不同,但大致还是照着地名调前进的。据说,现在大长涂的几位老人还能熟练咏诵这首地名调。不过这次,我们无缘听到,有些遗憾。
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地名,如面前、路上、路下等。一条道将村庄分为上下,一个庙指示前面的路,这里的路名看着似乎有些随意,却也透露出朴素,映照着人们平常的生活。想象清晨买菜的大妈一相见,互问:这是到哪里去啊?哦,我去面前啦。
神剑杀海皇的传说
在长涂岛,东剑这个地方还有些名气,许是这里的粉丝备受追捧,许是这里的剪纸技术精湛。然而东剑为何称东剑?
我们在名为“岱山民间传说dsmjqs”博客里看到这样一段传说:古时岛上有个姓郑的无赖,平日使枪弄棒、惹事生非,还疯疯癫癫地说自己是“海皇帝”。有天,这“海皇帝”竟弄了点黄布做成一件皇袍,在他烂郑家岙登基起来了。再说岛上一个姓邱的老儿,平时也是放着正经事不干,这回也弄了顶乌纱帽,给海皇上当起宰相来了。当天夜里,一声霹雷,从天上飞来二把神剑,直奔“皇宫”郑家岙,当即把那瘌痢刺死了,而那个邱老儿也连滚带爬掉进海里淹死了,岛上只留下他的乌纱帽。
郑家岙还在,据说海皇帝就埋在岙北,墓地只剩下个土丘,叫“皇帝坟”。那邱宰相的的帽子也化作了一个山包,叫“乌纱丘”。
而东剑,因村西有一山嘴由东向西逐渐缩小,远望似剑,故称东剑。与之相对的西剑,东南有长约350米的山嘴,由西向东逐渐缩小,形状也似剑,故名西剑。这与传说故事不谋而合,想来,会不会是二把神剑散落在两处,才有了如此神奇的地形。
传说毕竟是传说,东剑西剑的由来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不过站在高处俯瞰,中柱山山峰耸立,形似石柱,稳稳立在东剑与西剑两村在中间。
传奇太平庙
在照着地名调寻访的过程中,路遇“太平庙”,因为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这里显得有些安静。倒是坐在庙外的老人,给我们说起了这里的故事。
太平庙建于清嘉庆年间,据传,这个太平庙原本并不是要建在大长涂的,而是要建在岱山的后沙洋。当时人们从福建运来建庙的木材,谁知道快到岱山时遇上大风,船上的木材都落在海里,随着潮流漂到了大长涂。大长涂人打听到了木材原本的用途,但因为木材是自行漂流而来,有些“天意”的因素,便用这些木材,在东剑建了庙,名字仍为太平庙,供奉的仍是同一个老爷。太平庙建起以后,大长涂人便兴旺发达,顺风顺水,人们认为是太平老爷保佑了这里的子民。
不过如今,这里更多地成为人们文化寄托的场所。有个大庆或者文艺下乡的活动,老人们就会来这里,听听越剧看看歌舞表演。经过询问,这个太平庙还是舟山传统的民间艺术“打莲湘”的发祥地。近两百年前,太平庙每年正月里要出庙会,为了充实庙会的内容和形式,大长涂渔民渐渐从宁波等地学习了《莲花落》,伴随着《马灯舞》演出,逐渐发展成“打莲湘”这种可有数人乃至上百人参与的“排舞”形式。
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这里香火依旧。
相关阅读:
- ·诗画地名 浮想联翩的美丽岱中(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