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基宫:低吟“故人不知何处去”的落寞
倚靠着一片芦苇丛生的小山,歇山顶、小青瓦,红砖墙……这一个座落于长涂港南岸西端的天后宫,当地人都称“娘基宫”。
寻访娘基宫
在此之前,我对长涂镇的地理并不清楚。经了解,这里主要分为两个岛,小长涂岛在北,大长涂岛在南。小长涂岛离岱山本岛比较近,是镇政府的所在地。而大长涂面积比较大,据说随着人口迁移,几乎没剩多少人了。
从岱山本岛坐船到小长涂岛,再坐车到摆渡码头,对岸就是大长涂。坐摆渡船不到一分钟,随着几辆电瓶车、三轮车一同上岸,这里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荒无人烟。码头往右,不远处就是这次要探访的地方——娘基宫。
据记载,这座娘基宫建于清光绪十三年菊月(1888年),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整个宫院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戏台被拆以外,其它都是原封不动的,保存极为完好。现在正殿五间,东外厢房七间,全部木质构件,一点也没损坏。有说,娘基宫的墙门门框上还刻着修建年月,是倒着的,是后来在修葺照墙时把这对石条门槛给安装反了。不过我们寻了一遍,未得见。
凡东海小岛上的宫庙,虽然名称繁杂,但“娘基宫”的名字听上去还是有些另类。“娘”字有女性之意味,“基”字呢?现今其“宫”门横匾上挂的却是“天后宫”。进殿看,梁架用七桁,抬梁结构,五架梁上用两月梁承托脊垂柱,两月梁阳刻云纹,脊垂柱底饰吊篮,其余都是穿斗结构,檐下用牛腿梁承重。整个结构全用榫铆,见不到钉子。
追溯它的历史
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虽然据记载,娘基宫建宫不过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关于它的传说却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话说金兵南侵之时,宋高宗赵构带着他的众多皇亲国戚和臣子驾船南渡,避居岱山,驻跸超果寺。其中有一娘娘,天性慈仁,随着王室一路餐风露宿,风浪颠簸,不胜其苦,途经长涂,见此地两岛夹峙,中间海波不生,地处偏静,是个避难歇脚的好地方,遂暂时安居下来。
娘娘走后,此地留给一个孔姓的内侍打理。天长日久,那内侍感恩于娘娘的恩德,加之思念有加,遂建宫庙一处,日焚香,夜点烛,遂有“娘基宫”之称谓。几百年过去,孔姓繁衍,也日渐成为娘基宫最大的一族。
娘基宫首先是个岙,而不是宫庙,或者说,这个岙名后来因为有了这座“娘基宫”而得名。清末至民国期间,这个村的村民大多是自己拥有船只,在外从事海运事业的,多数人家都较为富裕。由于村民大多在海上作业,需要神灵护佑,他们就在村里建了一座“娘基宫”,供奉天后娘娘。从此,村以宫名,一直沿用至今。这天后娘娘就是妈祖,天后是清代康熙皇帝给以的封号,这位女神是航海保护神,又兼送子娘娘的职务,在我国沿海地区有着广泛的信仰。
除了这些无从考证以外,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为圆强国之梦,想建立自己的海军,曾沿海岸线寻找军港,来到长涂后,踏勘沿港岸线时到娘基宫小憩。
顾影自怜的荒凉
未来到之前,我没有想象过这里的场景,但见到这番萧索不免让人有些意外。从码头还算拥挤的人潮和村子里拄拐的老人,以及时不时能看到扎堆聊天人群,有些固执地认为,娘基宫应该有虔诚的香客,袅袅的香火,摩肩接踵的身影。尚在这里的渔民们出海回来,携家带口,到这个娘基宫里插上一根红烛,点上一炷清香,跪膝叩拜,祈望出入平安,生产丰收。
不过,娘基宫一地的人丁兴旺是确实有过的事,这只要看看娘基宫并不局促的地基便知一二。在岸基狭窄的长涂岛,对一个倚山坳而建的宫庙而言,方圆近百米的建筑该是多大的手笔。
同所有落寞的庙宇一样,如今这里门庭冷落,不见香火,不见香客,连管门的也没有,惟有三四间瓦屋临风静立。只有大的节日,它才能迎来一些香客,一年也不过一两次。或许是冬天特别萧瑟的缘故,突然想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民国后期,村里富户大多外迁,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个村子渐渐冷落,也因此逃过了一次次人为的劫难,使得这座庙宇得以被完好保存。加上宫庙沿山朝北而建,又在山腰上,湿润的南风与潮气很少侵袭,而所用木料上乘,故一百多年来,经历风雨,这木构架很少有虫蛀、霉烂的。
冬日的阳光照下来,山墙的剪影投射在空旷的地上分外好看,而这座娘基宫独自在寒风凛冽中,唯有自己的影子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