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山岛:正月初一拜年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写的就是正月初一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而正月初一最具春节风情,最有年味的就是拜年。晋代诗人辛兰《元正》一诗写道:“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写的就是初一庆贺拜年的热烈欢欣的情景。
衢山岛上也一样,正月初一流行拜年之风,亲亲切切、热热闹闹、欢欢喜喜,拜年贺年,和祥欣熙,这新一年美好的开始,是一年幸福如意的预示。
壹 亲邻拜年贺新禧
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往昔民间曾经有些习俗禁忌。传说正月初一是扫帚的生日,所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不用扫地;洗脸的洗东西的水不能泼在地上,都集中倒在一个大桶里,到初二倒掉。正月初一不能动刀动剪动针线,为免一年口舌是非。正月初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小时候,奶奶用纸把我们的嘴都搽过,并关照初一不能说脏话坏话等等……这些禁忌下,就使正月初一不宴请会聚,吃的大都是除夕夜准备的菜肴,想起小时候,我们家除夕准备了很多的煎豆腐、烤芋艿、烤大头菜等,初一这一天就吃这些素菜;初一早上吃的是酒酿年糕,暗含久久发,年年高,而那年糕也是除夕夜切好的,故而这一天就显得特别的清闲,就为拜年贺年,留出了悠闲的时间。
春节早晨,开门炮仗放响,爆竹声声,碎红满地,如云锦铺展,真个是瑞气流溢,喜气洋洋。在这样的景象中,拜年活动开始了。
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据查,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还发展了名帖投贺拜年的方式。东汉时把这拜年贺帖称为“刺”,明代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那自然是大人家的行情。一般我们小百姓还是登门拜年更亲切热闹。
初一的拜年活动中,小辈要向自己家的长辈拜叩祝祷。穿上新衣的晚辈,都会先在家里,兴高采烈地给长辈拜年。记得小时候我起来就向爷爷、奶奶和母亲叩头礼拜。长辈把除夕准备的压岁钱在此时分给我们,后来有些到除夕就分发了压岁钱。在叩拜之礼完成后,就给我们吃酥香甜甜的冬米胖糖。
而大人们的拜年活动内容就丰富多了,有访问性拜年的,有感谢性拜访的,平时欠了人家的情,得过别人的照顾,就借拜年这机会,送点礼物,表示谢意,道上贺词,气氛热烈,情意和美,互增情谊和快乐。
而最热烈最频繁的则是串门式的拜访。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左邻右舍,住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有平时往来较多的,也有往来不多的。而初一这一天,大家都比较空闲,就去串门拜年,到了庭院彼此抱拳致意,说一句“恭喜发财”,言一语“顺利如意”,话一声“吉祥安泰”,热烈之情,友好之气,欢快之意就传递开来。然后在堂前、屋里坐上一会,主人桌上早摆出数盆糕点炒果,如油枣、白秸、印糕、云片,瓜子、花生、橘子等等,然后端上一杯热腾腾冬米胖甜茶,那是当时家乡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茶。早时候,衢山乡里不大流行现在喝的龙井、铁观音之类的茶,而米胖糖茶倒是很流行的招待客人的好茶。接过玻璃茶杯,那杯上浮着一层白白的冬米胖,那米胖的香味悠悠地飘逸在唇边鼻前,闻着就是一种美好,喝上一口甜甜的;慢慢被水浸透的米胖柔和轻软,入口就化,但依然有着米胖特殊的香味。然后再聊上几句家常,无甚过多礼节。跟着小孩的,主人自然会在衣袋里装上那一些点心“什花”。十来分钟,就起身告辞,还有好多邻家得去一一登门拜年呢。在欢快的道别和送别声中,送走一批邻居,又迎来了另一批邻居。欢乐和美好就在这串门式的拜年之中洋溢着,传递着……
过去年节家家的大门都洞开的,进出很是方便。现在集居高楼的,门户紧闭,来往就少了很多,至今那种邻里拜年只在乡村还热烈着。
贰 激情舞龙大拜年
正月初一,各渔村乡岙组队舞龙拜年,在衢山是与人居历史同步流行的风俗。晚清时期,正月初一,舞龙、掉花船、走马灯进行得很热闹,当时,这些队伍首先来到桂花园东岳宫拜年,因为那是衢山首宫,既是向先圣神灵拜年,也是向大众贺岁。这习俗到解放初还是流行,到了文革才被作为封建迷信禁绝。而文革结束后,很快就又开始了这些活动,可见一种深入人心的富有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是有着深厚根基的,必然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文革结束后,正月初一,舞龙、掉花船、走马灯的活动就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各乡岙小范围的活动不说,比较大的规模,就是在衢山礼堂前的大操场上,舞龙、掉花船、走马灯,进行集体性拜年,当然要数舞龙最为闹猛。那锣鼓敲响着,两条长长的彩龙在操场中翻腾飞舞,时而蜿蜒漫游,时而盘曲环转,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十几个人配合默契,时快时慢时高时低,把那彩龙跃动奔舞、灵活勇猛的情态展示得栩栩如生。一队舞毕,又一队金龙上场,一身金黄的龙鳞,圆圆的眼睛,长长的龙角,飘扬的龙须,还有一张又大又长的嘴,一会儿摇头摆尾,一会儿上下盘旋,十分引人眼目。锣鼓声和着龙飞旋的节奏喧响传扬着昂扬向上的激情,给围拢在操场四周的民众以新年的快乐和兴奋,希望和启迪。而在舞龙间或穿插掉花船和走马灯的表演,这些显得轻柔的形态,给人轻松和悠然。走马灯表演时,还配有弦乐和伴唱,至今没有忘记的一句就是“爱格隆噔吆,马灯贺年到门上”。准确说,这贺年是对平辈大众而言,而拜年是晚辈对长辈而言,其实内容基本相通。当然那些舞龙、掉船、走马灯的,还会在岛斗大街中间和南大岙的水产晒场上进行表演,作拜年活动。1978年,正月初一,我在衢山区政府边的礼堂操场上观看了舞龙拜年活动后,情思激发,写了一篇《飞腾吧,巨龙》的文章,被30周年国庆征文刊用,后来还被舟山日报在复刊首期刊发。
确实,这舞龙正是人们美好的祝愿和祈望的一种激情表达,也是对大众拜年的一种优美形式。应该说古人的心目中,龙是主风雨、主谷物的神灵,而舞龙是远古龙图腾崇拜的遗存,本就有祈年之意,表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心愿。
舟山乃是蛟龙之窟,蛟蜃所居,东海龙宫之所在。东海龙宫的传说和故事更是耳熟能详。元末,陈友谅的军师、风水大师邹普胜送陈友谅遗骸来衢山附近的“龙区”海葬,就是想凭借东海龙的威势助力陈家重振鸿业。而海岛人们对于龙又更多了一层情意。出洋平安,渔业丰收,都跟东海龙王有着深切的关联。龙的信仰是舟山民间主流信仰之一。舟山各地都有很多龙的传说,衢山岛也不例外。鲨鱼礁上的龙潭,历史上衢山人进行过求雨活动,据说很快应验;沙龙的那条奔腾的沙龙,和凉峙的那条宁静的冷龙,连成一个双龙湾,把龙奔腾不息勇猛强悍和守护乡民宁静清冷的双重特征有机结合在一起……
舞龙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而人们欢快的心情和美好的心愿,在龙的舞动间传递着,预示着,体现着……
叁 观音山上拜佛年
正月初一拜菩萨岁,这也是在衢山岛上流行久远的一个风习。衢山岛也可谓“海天佛国”,传说观音出道后的试道场就在衢山的观音山,佛光仙气在衢山岛很为浓烈。
拜菩萨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就流行。记得小的时候,奶奶在正月初一总是带我去冷水头干的莲花庵拜年。而且因为我出生不顺,养育艰难,奶奶还让我拜了庵里的住持为师傅,在我的头上灸了一点香痕,这样就与庵寺更多了一层关系。到了庵堂,奶奶领我先是依次跪拜供奉的菩萨,然后再跪拜师傅,师傅就双手合十,口中念叨几句,然后把圣水轻轻拂在我的额前。当然更多的人们就上观音山去拜年。
而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政治运动热烈,各庵寺的和尚尼姑集中学习后,都被还了俗。直到文革结束,才有了转机。 1979年,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观音山驻扎的部队也撤离了。佛光仙气又在观音山铺展传扬。 1985年4月,经岱山县人民政府批准,观音山寺院向人们开放。
观音山雄踞于衢山岛的西南部,最高点天灯顶海拔314.4米,是岱山县最高点,舟山北部的最高峰,颇具临海而挺、拔地而起、绵延横亘的雄浑之势。与全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的海天佛国普陀山相距34海里,素有“佛国姐妹”和“第二海天佛国”之称。现实中的观音山观音道场什么时候建立,由于海禁无法考证。至今留下的遗迹是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建的观音道场,先后建有普庆寺、洪福寺、洪因寺三座寺院。 观音山开放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扩建,如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修建,使山寺更加宏伟完美,整齐有序。而观音山上的佛光仙气总会在山景云雾之间给人们生的哲思和幸福。所以自观音山开放以后,就延续了旧时正月初一上观音山拜年的风习,并且声势越来越热烈。
你看,正月初一,开门炮仗响过,善男信女本心所使早早踏上了上山之路,而更多的三五成群穿着新衣的人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走出家门,从衢山的各个角落,向观音山迈进。于是各条通向观音山的路上,游动着长长的彩色人流,给绿色的观音山缀上了斑斓的春花。上山的道路很多。山北向的山径称为十八弯,曲曲折折向上通到海拔三百多米高的山峰,东面从北扫基上去有公路,也有小道,任人选择,条条行道通观音。 现在公路直通山顶,车子畅通。但是更多的人们选择了步行上山,一路说说唱唱,一路笑声一路欢,一路风景一路禅,迈向观音山,拜年菩萨前。
登临山巅,展目四顾,碧波浩瀚,水天相连,云霞与海涛交融,岛礁和碧波映衬。 俯瞰山下,港湾曲折,村岙参差;山丘起伏,楼宇栉比,碧海与金沙养眼,潮声与松涛入耳,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之间,似乎自己升腾在浩浩碧霄渺渺上界,欣然若仙。佛气禅意,便在这清悠的自然之中领略感受。
佛殿内外人头济济,往来人员络绎不绝,一批下去一批上来;一批迈出佛殿,一批进入佛殿。看佛殿外,一群又一群人点燃佛香,闭目祈祷,愿幸福长存,快乐常在;见佛殿内,一个个双手合十,跪拜致礼,求平安一生,万事如意。心诚意笃,寄托了一年美好心愿。拜年祈祷过后,大家就悠然快乐地下山回家。
就这样,不同想法不同追求不同年龄不同好恶的人,没有命令,没有招呼,却奔向同一个地点,就为寄托一种愿望,祈祷一种美丽,这实在是一种伟大的引导力,而以佛和菩萨为旗帜的那种魅力或许正是真善美的理性力量,现实而神圣。 谁不想自己能过上幸福生活,谁没有美好的心愿,在这新年的第一天,特地登上这高的山峰,这是一种诚心,也是一种新年启程的攀越之志。对着神圣的佛诉说寄托,正是庄重和精诚的体现。观世音菩萨身上,凝聚了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寓含了佛教深刻的哲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崇尚和平的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
听说近年来,舞龙的队伍也登上观音山去拜年了,静穆的观音山更添了热闹和欢乐。就在这样的拜年之间,超俗的佛禅、现实的生活,就这么贴近,这么祥和。新年第一天美好的祝愿和祈求,有佛光仙气的助力一定会心想事成,志坚成真。那欢快和欣慰就溢满心胸,飘扬在宇空之中。
相关阅读:
- ·猎奇“袖珍”小蚊虫山岛(2016-02-10)
- ·打开衢山岛风华史韵长卷(2017-11-20)